洋品牌重重包圍中 醫療設備企業困境如何突圍?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我國醫療設備市場近年來增速迅猛、市場容量不斷擴大,但中國醫療設備企業的發展多年來卻一直持續低迷、成長乏力,在洋品牌的擠壓下生存艱難。中國醫療設備企業該如何實現突圍和產業提升?近日,中國醫療設備企業現狀與出路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政府主管機構、行業協會、企業的代表和專家學者集中研討了中國醫療設備企業的困境與出路。
國內市場前景廣闊
據權威機構預測,今后幾年內我國醫療設備市場每年的增長速度都將達到14%左右,而高端醫療設備的銷售更將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5年中國數字化醫療設備市場將超過1500億元。有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潛力最大的醫療設備市場。
據權威分析,我國醫療設備市場銷售呈持續上升態勢的主要原因有四方面。首先,全國17.5萬家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儀器和設備有15%左右是20世紀70年代前后的產品,因此有大量的設備需要在未來幾年實現更新換代。其次,目前醫療設備產業的產品結構亟待調整,醫療設備功能將由單純診斷、單純治療、單純化驗向診斷、治療、檢驗、分析、康復、理療、保健、強身等多方面延伸,從而使市場不斷擴大。第三,技術進步使醫療器械在靈敏度、適用性、早期診斷、微量分析、診斷治療的特異性和有效率等方面大大提高,這將促使一大批老產品提前退役,從而創造出新的需求。第四,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機構也將逐步增多,這些新機構都需要購置新的儀器和設備。
專家預計,2005年我國醫療設備產業的銷售額將超過400億元,我國醫療設備的市場容量也將達到500億-550億元。
企業生存艱難
“中國醫療設備產業起步晚、規模小、投資分散、市場占有率低,正處于成長階段,本身難以和西門子、通用這樣的世界重量級選手相抗衡?!?nbsp;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會長姜鋒在談到國內醫療設備企業的困境時表示。
姜鋒指出,從全球市場來看,美國一國生產的醫療設備就占了全球總量的40%以上,歐洲為30%,日本為15%-18%,我國醫療設備工業總產值僅占2%左右。中國市場顯然是全球市場格局的一個縮影:高達95%的醫療設備都要依賴進口。尤其中國加入WTO后,2000年-2003年醫療設備進口的平均關稅由11%降到了5%-6%,這進一步加劇了國內企業的困境。這段時間雖然我國醫療設備產業仍以15%的速度迅猛發展,但國內市場上卻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嚴重的中外企業苦樂不均的狀況。
事實上,無論是普遍存在的“國籍”觀念,還是進口設備的技術、品牌、規模優勢,都使國產設備遭到了冷落。統計表明,在國內醫療設備行業銷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業中,外資、合資企業就有7家;而前50名企業中,合資、外資企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也都在50%以上。顯然,外資和合資企業成了國內醫療設備行業的主力軍。
據中華醫學會檢驗分會的專家介紹,以檢驗設備為例,由于技術原因,目前國內的大型醫療檢驗設備大多使用歐美產品,而很多國內公司也僅以代理銷售的方式與外國制造商合作。但這種既不掌握核心技術又不擁有品牌產權的合作關系對國內企業是極其不利的,無論是供貨、價格、合作條件還是代理資格等諸多方面,都頻頻受制于外商。而一些國內代理商為了追求業務的穩定性及合作關系的延續性,又不得不委曲求全遷就部分外商的不合理要求,這樣就進一步加劇了國內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拼資源、拼價格、拼關系,行業內的競爭相當慘烈,惡化了健康的行業生態。
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中國醫療設備企業,則只能在產業鏈末端相互競爭、艱難生存,技術“天花板”已成為了阻礙中國企業進一步提升產業層次的主要障礙。
何處突圍?
醫療設備行業涉及到醫藥、機械、電子、塑料等多個領域,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知識與資金密集的高新技術產業,生產工藝相對復雜,進入門檻較高,行業發展的總趨勢也是高投入、高收益。但現在我國醫療設備生產水平只相當于發達國家15年前的水平,技術、規模、品牌的競爭力都相對較弱,特別是核心技術,已經成為國內企業無法繞過的一個障礙。
眾多中國企業為獲取核心技術、突破國外企業的技術鐵幕,或是提高研發費用,或是不惜重金收購,但通過并購國際一流技術巨頭并獲得強大研發能力的成功案例卻是少之又少。在此情況下,“積貧積弱”的中國醫療設備企業該往何處突圍?
在研討會上爆出的一則消息,讓業內人士看到了突圍的新方向:中國大型酶免設備服務商深圳賽勒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成功并購了世界全自動酶免行業的傳奇人物Heinz Abplanalp創立和領導的設備制造商——瑞士XIRIL公司。并購后的新賽勒迅速掌握了核心技術,由單一的國內經銷商轉變成集研發、制造、銷售、服務于一體的醫療設備供應商,成為世界級的醫療設備供應商,從而迅速實現了企業突圍和產業鏈位置的提升。
由此,業內專家認為,賽勒并購瑞士XIRIL公司一案,以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為目標,通過“以市場和資本換技術能力”的方式,充分借助資本、人力、技術、市場等要素在全球的不均衡分布,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合理配置各種要素,從而實現最佳組合,這對于一向基礎薄弱的中國醫療設備行業來說,具備較強的可借鑒性。有專家更是直接將此次成功并購歸納為國內醫療設備企業的產業升級路徑。創造一流的技術和本地化的合理價格,建立民族產業和國際品牌,以賽勒為代表的中國醫療設備企業正在迅速接近這一目標,但實現全面突圍還有待時日。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