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市場有限 臺灣化妝品企業迫切需要內地市場
2005年中國內地化妝品市場銷售總額約為960億元人民幣,而2005年中國臺灣地區化妝品市場銷售總額約為240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58億元)。這樣一組簡單的數據對比足以讓臺灣的化妝品業內人士浮想聯翩,如果能在內地的化妝品市場分得一杯羹,哪怕一小杯,臺灣企業就可以賺得盆滿缽滿。
另一組數據對比則迫使臺灣企業不得不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內地。中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張鐵誠先生表示,未來幾年內,中國內地的化妝品市場銷售總額年均增長約為15%左右。而中國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醫藥技術組組長李連滋先生則隱晦地表達了臺灣化妝品市場的增長乏力:“我們預計臺灣的化妝品銷售總額在2008年能達到400億新臺幣(約合人民幣97億元),但現在看來,我們當初制定計劃時沒有考慮到2008年一晃就到了。”
島內市場有限 企業競爭激烈
一邊是持續增長的龐大市場,一邊是無法達到預期的發展形勢。臺灣企業不得不失之桑榆,收之東隅。毫無疑問,臺灣化妝品企業迫切需要內地市場。
據記者了解,臺灣島內共有本土化妝品企業300多家,但臺灣的化妝品市場容量卻相對有限,加上外資品牌在臺灣市場上占據主流,因此,臺灣的化妝品企業競爭已經相當激烈。
由于臺灣傳統行業的利益趨薄,很多原來從事關乎人民基本生活的傳統大資本企業也開始紛紛轉型,而涉足化妝品行業正是這些企業的共識。擁有雄厚資本的臺灣鹽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塑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被李連滋先生稱為臺灣化妝品行業的三大“后起之秀”。
而據記者了解,同樣擁有強大實力的臺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也開始籌劃涉足化妝品行業,臺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新創事業處李維欽今年11月赴北京正是考察內地的化妝品市場,尋求機會。
這些臺灣大資本企業涉足化妝品行業進一步加劇了臺灣化妝品市場的競爭,也迫使臺灣的化妝品企業不得不將目光轉向內地市場。
農村市場和護膚品領域是機會
張鐵誠先生表示,隨著中國內地農民收入的提高,中國內地的農村化妝品市場將迅速發展,未來幾年,這將成為中國內地化妝品市場發展的一個趨勢。
內地化妝品市場的主流同樣是外資品牌,在一、二級市場,外資品牌幾乎一統天下,內地品牌在夾縫中艱難生存。臺灣品牌要想在這些市場取得好成績殊非易事,而快速發展中的農村市場則是他們的機會所在。
李連滋先生向記者表示,他堅信臺灣化妝品企業能夠在內地市場有所作為,自然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認為,臺灣的護膚品牌應該會在內地有更多的機會。因為相比較而言,彩妝是一個更加貼近時尚的產品,而在這方面,中國臺灣與歐美日韓相比沒有競爭優勢。
中國臺灣的護膚品牌由于在研發和策劃上更貼近國人的特質,因此能夠得到國人更多的青睞。另外,在中草藥應用于護膚品方面,臺灣也有著比較好的成績,李連滋告訴記者,臺灣的柏諦就是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的典范。
兩岸往來尚存阻礙
臺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李維欽這樣對記者說:“內地市場給我的印象就是無限大,對于我們來說也是無限大,但其它的,我還一無所知。”
而臺灣品仙有限公司事業發展部協理康清俊先生也表示:“1998年的時候,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國際知名品牌進入內地市場的策劃案,現在這個品牌已經在內地發展得很好了,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對內地市場作了比較深刻的了解和分析,但是轉眼七八年過去,如今的內地市場已經完全變了樣,現在,我們需要從頭再來。”
龐大的內地市場,對于臺灣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跟李維欽和康清俊一樣,對于內地市場幾乎一無所知。這是臺灣企業進入內地市場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另外,兩岸貿易制度上的差異也是一個難題。在11月北京的“海峽兩岸化妝品經貿洽談會”上,很多臺灣企業向記者大倒苦水。一位臺灣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從臺灣把產品引進內地市場,如果按照正常程序,往往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而化妝品是一個時尚性的產品,一年的時間足以讓一個產品從弄潮兒變成落伍者。
但張鐵誠先生解釋說,目前,中國政府正在逐漸簡化相關手續。比如說以前的化妝品進口都是審批制,現在,一般化妝品進口已經改為了備案制。而且,還有一些原來由中央政府行使的職權也下放到了地方,這也將大大縮短相關程序的時間。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