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B細胞淋巴瘤耐藥機制闡明
河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醫師劉艷艷團隊與中美(河南)荷美爾腫瘤研究院、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醫學中心等單位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治療中利妥昔單抗耐藥的新機制。近日,該研究論文在線發表于美國癌癥研究協會旗下權威腫瘤學雜志《臨床癌癥研究》上。該研究為提高利妥昔單抗治療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療效開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豐富了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免疫化療的耐藥理論。
據了解,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是淋巴瘤中最常見的類型,含有利妥昔單抗的免疫化療方案使超過半數的患者獲得長期生存和治愈。然而,免疫化療原發耐藥和緩解后早期復發(小于12個月)的患者死亡率極高,對利妥昔單抗耐藥是這些患者不良預后的重要原因。
在這項研究中,劉艷艷團隊對比了利妥昔單抗耐藥/敏感組患者的鈣離子通道蛋白表達情況,發現L型鈣離子通道蛋白CACNA1C低表達是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獨立不良預后因素,CACNA1C低表達削弱了利妥昔單抗的抗腫瘤作用。研究進一步發現,CACNA1C蛋白與CD20抗原存在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有助于增加CD20蛋白的穩定性,而CACNA1C低表達會增加CD20蛋白通過泛素化途徑降解,進一步促進淋巴瘤細胞對利妥昔單抗耐藥。通過體外細胞試驗和基于人源化移植瘤(PDX)模型的動物實驗,研究發現,靶向L型鈣離子通道的藥物可以調控利妥昔單抗介導腫瘤細胞凋亡和增殖。
據悉,這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特約記者 龐紅衛 通訊員 李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