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不是越貴越好
在藥店,人們經常會發現一種現象——同一種藥品,價格相差極大。以阿莫西林為例,便宜的幾塊錢,貴的甚至好幾十;在一些癌癥化療藥上,這種差距就更為懸殊了。腫瘤是讓很多家庭因病致貧的重大疾病,這其中很大原因要歸咎于高昂的化療藥品費用。有些貴的化療藥一個療程下來就要花費數萬元,甚至比手術都高出好多倍。那么,不同價格的藥品,是不是意味著藥效方面也有不同呢?
首先,便宜藥不一定藥效差。目前市面上進口藥普遍貴于國產藥,很多人盲目迷信進口的藥物就一定是更好的,質量肯定比國產的藥物好;還有些人有根深蒂固的思想,覺得一分錢一分貨,貴的必然優于便宜的。其實不然,藥品并非越貴質量就越好,國產藥也并不比進口藥效果差。一個正規的藥品進入臨床前,一定會經過包括動物實驗、藥代動力學、藥效學、生物等效性試驗、臨床試驗等一系列嚴格的臨床觀察。只有這些試驗證明了國產藥至少取得了和進口藥相同,甚至超過的效果,才能進入臨床使用。以高血壓藥物硝苯地平為例,進口的硝苯地平和國產的硝苯地平在療效上基本是等效的。有些患者服用價格更為低廉的國產降壓藥,卻取得了比進口藥更好的降壓效果,不僅滿足了一般的治療需要,還減輕了經濟負擔。
其次,貴藥不一定副作用小。有些人認為貴的藥品可以避免不良反應,其實藥品不良反應是指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那些被通報了不良反應的藥品,并不代表不合格,更不應與“毒藥”“假藥”“劣藥”相提并論。嚴格來講,幾乎所有藥物在一定條件下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應,昂貴的藥物也不例外。大部分藥品常見的不良反應是不影響治療和安全的,只需加強觀察即可,同時不良反應也并非每個人都會發生,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概率更是罕見。所以,當患者為了單純追求療效好、副反應小而選擇較貴藥品時,一定要充分考慮自己的經濟狀況。
因此,判斷藥品好壞,最重要的是看它能否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如果便宜藥也能取得很好的治病效果,為什么非要去買貴的藥品呢?反過來講,如果便宜藥不能治病,也不能從省錢角度去做選擇。藥品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專門用于治病救人的,要在醫生指導下,患什么病,用什么藥。對于經濟狀況較好的患者來說,可選擇一些較貴的藥品,但不宜盲目跟風,只追求昂貴的藥物,要記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