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有一類藥是風的化身
看到一個小笑話:女兒第一次吃薄荷糖,之前從來沒嘗過。放到嘴里沒一會就害怕了,她跑到我身邊喊:媽媽,我嘴里刮大風了。
女孩的這一樸素的表達,倒是可以牽涉出中醫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風藥。
“風藥”,是法象藥理學的一個概念,最早提出并使用這個概念的應該是金代的張元素,他在《醫學啟源·藥類法象》中將藥物分列為“風升生”“熱浮長”“濕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大類。風藥,就是具有“風升生”特性的藥物,這些藥物氣味辛薄,藥性升浮,具有發散上升作用。如書中對羌活的藥性表述為:“羌活,氣微溫,味甘苦,治肢節疼痛,手足太陽經風藥也。”李東垣晚年著《脾胃論》,也多次提到“風藥”一詞:“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于陰分。末用辛甘溫藥接其升藥,使大發散于陽分而令走九竅也。”李東垣也是一個善用風藥的醫家。
可見,風藥,即具有能起到像風一樣作用的藥物。這些藥物,凝結了天地間“風”的特性,是“固化了的風”,把它吃下去,就是在體內刮起了一陣“風”。風藥經配伍組方,有扶正祛邪、升陽舉陷、疏肝解郁、發散郁火、調理氣機、散化內外濕邪等作用。
有人把“風藥”理解為“祛風藥”,這是不準確的。“風藥”雖然大多有“祛風”的作用,但是卻不完全是祛風藥,應該是“像風的藥”。正因為具有“祛風”作用,就要自身有很強的動性。
風藥具有風的特性,這一點在中藥的運用中可以體現出來,如“風性輕揚”,“高巔之上,惟風可到。”風藥,可以治療人體上部的疾病,如明代眼科名著《審視瑤函》一書載有內服方274首,其中用到風藥的有227首,共用到風藥56種,是使用最多的一類藥。因為眼睛在人的頭面部,而且,“風氣通于肝”,而肝又開竅于目,因此治療眼睛疾病常用到風藥。
有醫家治療甲亢,也喜歡加上一點風藥,因為甲亢的癥狀在頭面頸部比較明顯,用風藥,符合“高巔之上,惟風可到”。還有醫家在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時候經常加上一點風藥,也就是讓腸胃“刮起一點風”,讓氣機不暢的腸胃氣機通暢起來,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讓其自身氣機動起來,也就自己“找平”了。
那個讓小女孩“嘴里刮大風”的薄荷,就是一味風藥,她不經意道出了一個中醫的醫理。(作者:南京中醫藥大學 李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