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全程可追溯 湖北首家智能免疫門診運營
通過手機掃碼,即可成功掛號,還可以在手機上查到疫苗的生產廠家、規格、劑型、接種時間等。
在石家莊“疫苗調包”、長生生物疫苗風波之后,基層醫療機構開始提檔升級。
日前,湖北省首家智能計劃免疫門診,在武漢市江夏區紙坊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運營,與以往不同的是,一套全智能化“免疫接種系統”取代了傳統的排隊叫號、手工填單、人工取苗方式,疫苗由全數字化、信息化設備分配管理。
“以前疫苗接種信息都是手記,工作量大且費時費力,有了這套‘全流程智慧計劃免疫系統’之后方便追溯疫苗信息。”3月19日,武漢市江夏區衛生健康局局長朱華喬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之前河北石家莊發生了疫苗“掉包”事件,如果有這套系統就不可能出現“掉包”。
朱華喬介紹,這套系統由操作系統和智能冰箱兩部分組成。操作者通過掃描智能儲存冰箱上的二維碼,相應的疫苗會自動彈出,像自動售賣機一樣,避免了人為操作上的失誤。“保證疫苗存儲溫度一般維持在2-8攝氏度,以前人工取疫苗,頻繁開關冰箱門,難以保證溫度條件。現在的智能冰箱能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儲存環境。”
疫苗接種智能化
因此前頻發的疫苗問題,自去年下半年開始,疫苗管理逐步趨嚴。去年1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出公告,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藥品疫苗攸關生命安全,必須強化全程監管。
朱華喬表示:“立法的重點,一個是疫苗流通環節,另一個是疫苗接種環節,國家會加強對疫苗的監管,保證疫苗產品質量安全。這也是我們運行這套系統的初心。”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這套系統自去年十月份便進入試運行階段。在此之前,為了推行“全流程智慧計劃免疫系統”,工作人員于2017年11月去四川學習了當地“計劃免疫科”的功能布局。2018年7月,天津為了完善預防接種門診冷鏈系統,在全市300家預防接種門診統一配備了運行更穩定、控溫更精確的疫苗儲存專用冰箱。為此,江夏區紙坊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又去天津學習了智能疫苗系統和相應的儲存冰箱。
“在和有關技術公司溝通后,結合疫苗接種人數、門診管理模式等實際情況量身定制了適合自己的‘智慧疫苗’。”江夏區紙坊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艾學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以前打疫苗的人排成長龍,偶爾碰上缺苗的情況,家長們只能無功而返。現在通過手機掃碼,即可成功掛號,還可以在手機上查到疫苗的生產廠家、規格、劑型、接種時間等,我們還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缺苗信息,疫苗科普類信息等,家長們更省心也更安心。
對于是否大范圍鋪開這套智能疫苗系統,朱華喬表示:“今年準備在江夏區大面積實施,這套系統比較成熟,問題在于資金,我們還需跟相應的技術服務商就價格問題進一步交涉。”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自去年起,全國各地包括天津、杭州、青島、濟南、六安等地均先后啟動類似于“全流程智慧計劃免疫系統”的智慧疫苗系統。
不過,在武漢市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員工周女士看來,這套系統仍舊無法代替人工在分揀、核驗中的作用。“一般醫院哪怕有機械智能分揀,交到患者手里的藥,還是經過人工最終核驗的。此外,醫院可能要針對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配備專人指導她們操作新系統。”
分級診療數字化
疫苗注射智能化是近幾年基層醫療機構落實“互聯網+醫療健康”,完善分級診療基層環節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武漢市江夏區自2016年12月起,借助醫聯體中江夏區人民醫院、江夏區中醫院為龍頭的作用,利用互聯網+,建設遠程心電圖會診中心、影像學遠程會診中心。區內14家衛生院的心電圖、DR、CT上傳到遠程會診中心。衛生院影像、心電圖診斷達到二級醫院水平。
江夏區的具體做法是搭建心電圖遠程會診平臺,通過衛生專網,江夏區人民醫院將醫聯體內的18家衛生院心電圖接入心電圖會診中心。將心電圖發送到會診中心,會診中心出具診斷報告回傳給衛生院。與此同時,區中醫院搭建區域PACS系統后臺,接入衛生專網。醫聯體內18家家衛生院通過區域PACS實時發送到區中醫院放射科影像學會診中心,10分鐘后出具的最終診斷報告回傳到衛生院。
這種嘗試使得身體不方便的老年患者能夠就近得到治療。轄區內山坡街村民李老爹,今年75歲,雙腿無力行動受限7天。因到紙坊大醫院檢查不方便,來到家門口的山坡中心衛生院,衛生院醫生懷疑腦梗塞,做完頭部CT,通過區域PACS,把CT片子傳到40公里外的江夏區中醫院影像學會診中心,10分鐘后,CT診斷報告傳過來了。通過遠程醫療,李老爹得到了及時的救治。
“遠程醫療是去年12月啟動的,目前閱片數達到4.1萬張,心電圖次數1.1萬人次。”朱華喬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遠程醫療有利于優質醫療下沉到基層醫院,改善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的現狀,所以我們要推廣遠程醫療,充分發揮大醫院優質資源效應,加快推進分級診療、逐級診療,提高基層醫療醫院的診療水平。(記者 陳紅霞 實習生 楊慧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