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履職故事丨曾芳:努力打通中醫藥人才評價“最后一公里”
中國食品藥品網訊(實習記者康紹博 記者蔣紅瑜) “當時覺得很意外,不知道以我的年紀還可以有這樣的機會。”全國政協委員、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第三附屬醫院院長曾芳回憶起最初當選全國政協委員時的場景,頗有感慨地對記者說。
圖為全國政協委員、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第三附屬醫院院長曾芳。(中國食品藥品網記者蔣紅瑜 攝)
皮膚白凈,說話聲音輕柔,專注針灸專業的曾芳是一名75后,從2018年1月份開始了其青聯界別全國政協委員的履職生涯。提及一年多來的履職感受,曾芳告訴記者,最大的感覺就是壓力很大、挑戰很大。“我一直在盡力與量力之間尋求平衡。”她說,自己比較年輕,經驗、閱歷都不及大部分代表委員。此外,全國政協委員的“視野”不再是一個省或者一個市,要站在整個行業發展,全國百姓健康的立場,要宏觀、長遠地看問題。
2018年全國兩會,曾芳第一次上交了提案。“當時上交了兩個提案,第一個提案的主題是促進中醫藥康養文化的海外傳播,建議以太極為媒促進中醫藥康養文化的海外傳播,在每年春分設立世界太極日,傳播以太極為文化標識的養生文化,讓更多外國人能體驗到中醫康養。第二個提案的主題是建立青少年近視防控體系,建議學校、衛生機構、家庭聯動對孩子視力進行監控和實時指導,政府以購買服務方式讓醫療機構進行實施。這兩個提案后來都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回應。”曾芳說。
“今年的提案,我把重點放在了中醫藥人才評價上。”曾芳說,人才評價是人才發展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資源開發管理和使用的前提。這些年我國非常重視人才評價體系建設,但在中醫藥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方面,卻仍然存在分類評價不足、學科特色難以體現等問題。這些制約了中醫藥學科的發展與中醫藥人才隊伍的建設。
當記者問到為何會聚焦在中醫藥人才評價時,曾芳回答:“人才分類評價一直得到國家倡議,我更多地關注這個領域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年輕人更了解年輕人,大多數從事中醫藥專業的年輕人以及處于成長期的醫生、教師、科研人員等,都面臨著職稱晉升方面的困擾。另一方面也源于親身經歷,2012年,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了一大批的中醫醫療文獻,并首次發現了人體經脈穴髤漆人像,這對中醫理論的研究是極具意義,學術價值非常高。我們對人體經脈穴髤漆人像進行研究并準備在國外發表論文,以期中醫能在全球獲得更多的認可。但論文完成后,由于國外對中醫理論不認同,幾年來投稿十余次均遭到拒絕,但西醫卻不會存在這樣的困擾。中醫理論研究較依賴出土文物,花費幾十年時間都不一定能把某個理論研究透徹。在此情況下,如果仍然以‘影響因子’‘引用率’來衡量中醫研究價值,則有失公平。因此我深感對人才的分類評價需要進一步細化,并突出不同學科的特色。”
“中醫藥人才需要認同。”曾芳說,這些人才不辭辛勞地從事著艱苦的研究工作,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評價,他們的研究熱情會被極大地挫傷。“希望通過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促進中醫藥領域人才輩出,中醫藥事業不斷發展。”
記者手記 不以一套評價論人才
曾芳作為一名青聯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對中醫藥的發展充滿了期待,對履行政協委員職責充滿了熱情。她敏銳地捕捉到了中醫藥現有人才評價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并在兩會提案上寫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
無數專業人員投身中醫藥研究,“需要被認同”。不把中西醫一刀切,用合理細致、能體現中醫藥特色的人才評價標準來評價其學術能力,將成為對他們工作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中醫藥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將中醫藥理論研究透徹,推動其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揚光大是一項光輝又艱巨的任務。顯然,曾芳充分意識到了自己承載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