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制假者付出的成本最大化
“依法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及“打假”,且措辭尤為嚴厲,要“讓違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價”。
天下苦假貨久矣。距離“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越近,維權打假的話題熱度就越高。自然而然地,當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茅昨天出現在兩會“部長通道”時,媒體的提問也多集中于此。張茅表示,假冒偽劣商品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利益,打擊假冒偽劣是監管總局的重要職責。今年要做好幾項重點工作。一是抓住重點領域,特別是食品、藥品,兒童老年人用品等。第二是進行嚴格的監管和實行最嚴厲的懲罰,要創新制度,比如說巨額賠償制度,內部舉報人制度等。三是加強企業的自律和社會共治,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其中,張茅局長現場特別強調:沒收和全部銷毀發現的假冒偽劣產品,讓制假者付出他付不起的成本。
有了這三條,相信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守法商家,心頭都應該為之一寬。很多年以來,要求提高違法成本、加大處罰力度的呼聲就沒斷過。就在幾天前,全國政協委員余留芬還在大聲疾呼,要像治理酒駕和老賴一樣去打假,要讓造假者沒法坐高鐵、坐飛機,不能再“罰酒三杯”了。必須看到,當前打假形勢依然嚴峻,尤其在張茅局長提到的一些重點領域,還有很多不容忽視的老大難問題。而且令人擔憂的是,隨著打假技術的不斷提高,造假水平也有所攀升。比如有些假煙假酒制造團伙的產品居然可以騙過官網的認證碼;比如在有些網絡平臺上,真真假假的護膚品、香水混合著賣,銷量上去之后甚至有些消費者錯把假貨當真品;比如大名鼎鼎的“莆田鞋”,不僅外觀與正品難以區分,甚至連味道也都模仿得惟妙惟肖……至于在食藥領域,以權健為代表的“保健品”坑人案例所帶來的傷痛還未平復,一些不法商販換了馬甲又卷土重來。就在昨天,還有媒體報道陜西一名85歲的退休醫生被人哄騙,花了一萬多元買了可用一年的所謂“能治病”的“保健品”。
誠然,消費者需要擦亮眼睛、理性消費,但更大的責任需要監管部門承擔,需要企業、行業自律。張茅局長所講到的最嚴厲的處罰、巨額的賠償呼應了長期以來消費者的期待,每個人都希望這樣的鐵腕能實打實的讓制假販假者傷筋動骨,沒有東山再起的資本,不敢再有重操舊業的邪念。此外,我們還期待看到最嚴肅的問責、最嚴格的監管,更希望政府制定最嚴謹的標準,從起點上消滅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可能,從過程上杜絕假冒偽劣的滋生空間。只有多方入手,有始有終的“嚴”,才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重拳出擊、重典治亂,對不法分子形成足夠威懾,讓制假者付出的成本達到最大化。如此標本兼治、統籌協調,相信張茅局長說的“天下少假”必將早日到來。(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