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田到餐桌 代表委員熱議“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事關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重大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從農田到餐桌,從生產線到市場,食品流通的每一個環節都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安徽兩會期間,多名代表委員就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提出自己的建議。
人大代表方雯:從源頭控制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關系到國計民生,建議加大這方面的引導和支持力度。”省人大代表、彭埠市創慧谷管理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方雯建議,對于食品安全要加大源頭治理力度、加強安全風險防控、加強基層監管力量、推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強化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等方面齊抓共管來確保食品的安全。
“從立法的角度來說,根據安徽自身情況,加大對違法商家的懲處力度,形成威懾力,讓法律法規倒逼商家自律,威懾到人們不敢犯法,切切實實的保證食品安全,讓百姓能夠放心消費。”方雯表示,同時政府要對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和土地污染出臺相應政策進行治理,同時推廣禁塑令,控制農藥殘留和塑料應用對食品安全的影響。
從食物鏈的源頭品質控制來說,方雯倡導有機種植,完善食品追溯體系。“我們應該引進一些新技術,在源頭上育種育苗,提高農業高效有機種植,在種植的過程中進行規范化標準化種植,在末端進行電商等品牌銷售,讓有機食品真正能走向百姓的飯桌。”方雯認為,這種一系列的食品檢測跟蹤,可以提高農產品的投入產出,生產出有口感又利于身體健康的食品,并且帶動了農民的增收,讓社會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也是個多贏的局面。
人大代表錢小娟:食品安全助力健康扶貧
“食品安全不僅是指食品在營養方面,也包括衛生安全方面滿足和保障人群的健康需要。”作為一名身處扶貧一線的大學生村官,錢小娟發現農村因病致貧占比較大:“‘舌尖上的安全’將很大程度上助力健康扶貧。”
對此,錢小娟呼吁,生產部門要有高度責任心去關注食品生產過程中的安全,預防食品的污染和遭遇主要危害因素侵襲。同時希望相關部門采取有力措施加強監督,做好各個環節的檢測,讓百姓吃的放心,用的放心。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安全感,幸福感,更可以改善因病致貧現象,持續助力健康脫貧。
政協委員程秋月:強化網絡訂餐監管
“食品安全無論在何時都是民生領域的頭等大事。”省政協委員程秋月說,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崛起,網絡訂餐已成為市民熟悉的新興服務業態,網絡訂餐背后的食品安全問題已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程秋月在調研中發現,當前,網上訂餐存在第三方平臺的把關和審核不嚴、監管力度不足、相關規定不完善,管理標準不統一、不明確以及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薄弱等問題。
如何確保網絡食品安全?程秋月建議,相關部門應督促平臺落實監管責任,加大食品監管執法力度,建立聯動協作監管機制、完善網絡餐飲監管相關規定。同時,提高網絡餐飲監管能力,嚴格入門登記核查制度,將線上監測和線下實地核查相結合,建立多部門聯動協作機制,共享入網商家的相關信息,必要時開展聯合檢查、聯合執法。
政協委員姚淮芳:購買食品應注意生產信息
病從口入,醫衛界別委員姚淮芳告訴記者:“食品農藥殘留、過期霉變、使用過多添加劑等等都有可能對人們的健康造成損害,嚴重的甚至可能引發癌癥。比如霉變食品和肝癌發生率直接相關,色素和添加劑會引起青少年發育不良。所以食品安全至關重要。”姚淮芳說。
姚淮芳提醒,購買食品時要“多長個心眼”。在超市購買食品時,要注意看成分表、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信息。儲存在冰箱內的過期食品要及時清除,尤其是肉制品不能冰凍過久。此外,她還提醒糖尿病、高血脂等病人群體,購買食物時注意觀察食物的含糖量、卡路里含量等信息,確保飲食安全。(記者 楊琦 王佳 張毅璞 陳成 聶靜潔 朱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