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交易渠道變化:產地市場快速興起,17家專業市場加速衰落
剛剛過去的2018年,監管部門通過飛檢進行中藥材市場整頓,對于傳統的中藥材專業市場來說可謂刻骨銘心。傳統的中藥材專業市場功能在萎縮、市場份額在下降,2019年市場將向哪里去?市場經銷商該怎么辦?這是春節期間大家談論最多的話題。
現在的中藥材專業市場生意蕭條,門可羅雀。
中藥材專業市場是歷史的選擇
回顧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每個朝代的興衰都與諸多因素及歷史淵源息息相關。中藥材市場興衰同樣是歷史形成的,短則百年長則千年,承載著太多中醫藥文化與歷史沉淀。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中藥材行業發展進入快車道,但與其它行業相比一直相對滯后。僅中藥材交易模式就發生了幾次改變。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執行的是計劃經濟,中藥材交易采用的是三級醫藥體制,由縣級、地區級、省市級公司三級采購。后來三級之間出現計劃盈缺,由于當時交通不發達、行業信息閉塞、電話還需人工轉接,大家只能通過參加藥交會來調劑余缺。1978年至1988年十年間,百泉藥交會、樟樹藥交會盛況空前,最多時到會人員達十萬之余。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的三級醫藥體制解體,中藥材市場應運而生。當時產地聯系不到藥企,藥企摸不著產地,所有的交易都是在市場聚集與分化,由此也便成就了中藥材市場的歷史輝煌。
1985年9月亳州首屆藥交會開幕式。
七十年代末亳州西關藥材交易場景。
上世紀90年代,市場生意非常好做,各地涌現了大量中藥材市場,參差不齊、管理不嚴,假冒偽劣滋生蔓延,群眾與行業深受其害。為此,國務院開展中藥材市場整頓工作,下決心關閉了近百個條件不達標的市場。1996年,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衛生部、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審核批準設立了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其它的中藥材市場被取締關停了。
審核批準的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是:安徽亳州中藥材市場、河北安國中藥材市場、河南禹州中藥材市場、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重慶解放路中藥材市場、山東鄄城縣舜王城藥材市場、廣州清平中藥材市場、甘肅隴西中藥材市場、廣西玉林中藥材市場、湖北省蘄州中藥材專業市場、湖南岳陽花板橋中藥材市場、湖南省邵東縣藥材專業市場、廣東省普寧中藥材專業市場、昆明菊花園中藥材專業市場、成都市荷花池藥材專業市場、西安萬壽路中藥材專業市場、蘭州市黃河中藥材專業市場。(其中安徽亳州中藥材市場、河北安國中藥材市場、河南禹州中藥材市場、江西樟樹中藥材市場這4家,有著悠久的歷史,被稱為“四大藥都”。)
經過20多年的發展與壯大,這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由改革之初的臨街搭建的小棚戶、小作坊、小門面,幾經改造與搬遷升級,今天均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規模是歷史初期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比如亳州現在的“康美中藥城”,安國的“數字中藥都”等等,規模大且現代化。
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形時期,中藥材市場對中藥材產業的成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個產區的中藥材通過這些專業市場進行匯集、交易(僅亳州市場中藥材日上市量就高達6000噸,上市品種2600余種,日客流量約5萬-6萬人,中藥材年成交額超100億元),并輻射到全國,成為中藥材產業鏈條的重要環節。截至2018年,這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走過了22年。這22年來,我國再未審批新的中藥材專業市場。
中藥材專業市場的特點
中藥材市場的準入門檻過低。由于中藥材的前端被定位為農副產品,所以其市場準入門檻很低。農民、種植戶、商販等均可入市,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經營者以個體戶為主。
在中藥材專業市場上賣藥材的大多是附近的個體戶與農民。
市場商戶大多采用“搬運工”搞“大貨”銷售方式,有的是靠著“磨刀工”切片經營,但加工機械設備少、條件簡陋,管理松散,衛生極差。市場無序竟爭,經營者唯利是圖,只要便宜、賣相好,什么賺錢就經營什么。
市場商戶以家族或以經銷關系為紐帶組成實體但不成規模,從種植到加工,再到市場銷售,小型企業常年活躍在藥材的產區、運輸、市場及銷售的各個環節。其中一些較大的合伙制商家,在發展中實力不斷壯大,有的還進入了飲片加工與制藥行業。
他們往往只經營自己熟悉的特色品種,并占據了相應的市場份額。其中部分有眼光的市場商人,為了保證藥材質量與穩定貨源和價格,在藥材產區還與當地人共同投資建立了藥材種植基地。
中藥材專業市場上的個體戶大多只經營自己熟悉的品種。
目前,市場上依然保留著很多藥材公司的銷售渠道,眾多的醫院、藥店憑借著對國有藥材公司的信賴,依然要從昔日的主渠道進貨,而實力較大的國有藥材公司(部分是改制后的私有企業),也保持著自己較穩定的藥材購銷渠道,但這些渠道在產地和藥材市場的購銷環節上,往往與個體藥商相交織在一起。
部分設立在藥材產區的專業市場上,仍然活躍著一批藥材零售商,他們既賣從其它市場上倒來的外地藥材,也擺攤銷售自家種植或轉手的當地藥材,其主要銷售方式為零售。
監管主體不明確、國家監管難實施。中藥材從種植、加工到市場準入,國家多個部委在管理,致使政出多門、分工不明、監管不力,有了問題相互推諉,九龍治水反而越管越亂。
藥材市場經銷商來自千家萬戶且大多是農民。監管部門檢查時關門閉戶,檢查過后照常營業,即便發現問題也很難處罰。
現在的中藥材專業市場在大眾心目中名聲不好,尤其是2018年5-6月,中央電視臺針對“亳州中藥材市場亂象”進行了多次報道,全國的中藥材專業市場迎來了更加嚴格的檢查與整頓。全國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負責人簽署“軍令狀”,全力開展中藥材市場整治,鐵腕整治,重拳出擊,嚴厲打擊中藥材違法違規生產經營行為。近年來,隨著中藥材產地種植規模的擴大及產地市場與交易中心功能的不斷提升,廠家、商家大多直接到產地采購并建立自己的種植基地,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的功能不斷萎縮,市場份額急速下滑,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功能與輝煌。
中藥材專業市場的生命周期
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長短取決于自身與外部環境的改變,適者生存逆者滅亡,這是自然界不變的規則。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及新型商業模式的應用,我國中藥材專業市場地位開始逐年下降、不斷衰落,市場經銷商的生意也越來越難做。分析原因,并不是市場商人不能干、不勤奮,而是時代進步了,交通暢通了,電話普及了,產地成熟了,信息透明,物流便捷,購銷變直供,買賣零距離。
現在網絡信息發達,微信群、qq群應用廣泛,一個藥材品種的種植區域、產量、價格以及藥商、藥農種植戶的住址、聯系電話在網上全都可以查到,廠商、藥企采購訂單在網上公開招標,買與賣同一網站掛單、產與需一個群里對話,藥材生意零距交談、分分秒秒握手成交,行業已經完全沒有任何“秘密”可言。再加上運輸物流配送暢通無阻,“村村通”到達老百姓的田間地頭,大批量藥材可以專車裝運,小批量的藥材也能做到適時配送,哪怕一件兩件甚至幾公斤的藥材,亦能利用快遞做到一對一精準投送。產地藥商、藥農與用藥單位無縫對接,還能有多少訂單流轉到線下的中藥材市場呢?市場商人想掙差價還現實嗎?再加上個別市場商人為了獲利而違背道德底線,在中藥材中摻雜使假、染色增重,嚴重影響了市場的信譽與品牌,中藥材市場在人們心中的公平、公正、公信力喪失,從而也加速了中藥材專業市場由鼎盛走向衰落。從當前的國家形勢來看,市場已經成為一個傳統落后的交易模式,它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特征,不管你如何留戀,被未來淘汰的現實已經無可避免。
市場亂象正在加速中藥材專業市場走向衰落。
道地產地取代專業市場趨勢明顯
近幾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已經連續推出的《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以及2018年12月18日下發的《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等等,已經向行業再次申明了政府對中藥材質量的重視、嚴格監管的決心與措施,這些政策有一個明顯特征,即政策向道地產地傾斜,扶持資金也指向偏僻農村、貧困山區與道地產地。在種植、生產、銷售方面,政府已經展現出為其鋪平道路、打好堅實基礎的強烈意愿與決心。但卻沒有政策是支持與鞏固中藥材專業市場的。時下諸多產地種植大戶、收購大戶組建了自己的農業合作社、中藥材基地種植公司等等,在國家“稅賦減免”政策大力傾斜扶持下,他們以比市場更低的價格向藥企、商企直供銷售,這正好與藥企商企“去中間環節”的熱切訴求相吻合。
甘肅隴西中藥材物流園。
國內當前主要產地市場有:吉林撫松萬良、靖宇,黑龍江大慶、梨樹,遼寧西豐、桓仁、新賓,內蒙赤峰,寧夏中寧,甘肅隴西、首陽、宕昌、渭源、會川、岷縣、民樂、瓜州,陜西城固、商州,山西新絳、襄汾,河南武陟、封丘、溫縣、西峽、確山、百泉、盧氏,山東平邑、汶上、莒縣、冠縣,河北巨鹿、內丘,安徽太和、金寨、岳西,江蘇射陽,湖北利川、襄陽歐廟,湖南隆回、靖州,江西豐城、泰和、新余歐里,福建柘榮、福鼎,浙江淳安、磐安,貴州施秉,重慶石柱、秀山、南川,云南文山、大理、麗江、昭通、騰沖,廣東徐聞、高要、德慶、四川三臺、中江、遂寧,新疆裕民等等,這些產地的中藥材市場(交易中心)在當地具有很高的影響力,是當地地產藥材的集散中心。
吉林撫松國家級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
當前專業市場上流通的中藥材,由于幾經倒手,來源變得錯綜復雜,既缺失GAP規范“高貴的血統”,又給溯源工作造成了“很大障礙”,“目前,不要說外地藥商很少來購貨,就連本地的中藥飲片企業也很少在專業市場采買。除非少量零貨單子不值當去產地采辦,這些藥企采購才會隨便在市場轉轉解決,那些真正的大貨訂單,專業市場已經看不到了!全都沉到產地一線去了!”這是一位市場商人的原話。在今后相關部門的嚴格監管之下,未來專業市場將很難再受到藥企垂青。中藥材專業市場由鼎盛走向衰落已不可避免并且還在加速!
作者簡介:
劉紅衛,中藥材資深信息與資源專家,現年65歲,從事中藥材工作40余年,足跡遍布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先后發表過300多萬字的文稿。
現社會兼職:全國中藥材物流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藥協會中藥追溯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華中醫藥學中藥資源學分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中藥材基地共建共享聯盟規范化生產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專家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