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如何現代化?專家這么說
中國食品藥品網 記者 落楠 報道 近年來,我國中醫藥產業快速發展。2017年我國中藥飲片加工和中成藥生產行業規模以上醫藥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超7900億元,占規模以上醫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26.5%。中醫藥產品的創新開發和海外注冊量都有顯著增加。
這個正在壯大的產業遭遇了很多現實難題,如何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等話題的熱度居高不下。日前,在以“中醫藥傳承與現代化”為主題的2019健康中國與中醫藥發展高層研討會上,中醫藥頂級專家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靠循證證據站穩腳跟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中醫藥傳承與現代化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回憶,在陪同屠呦呦前去領獎時,他曾與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外科學研究院的教授們面對面交流——這些教授多是諾貝爾獎的評委。有教授說,他們把這個獎項頒給屠呦呦,其實“有點糾結”,擔憂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受此影響都去研究單體,“你們的復方更是寶貴,千萬別丟棄”。
“萬里之外有知音。”張伯禮對這番話印象深刻,他說,復方治療是中醫藥的優勢,因其作用機制沒能研究透徹,現在遭到部分人詬病。在他看來,中醫藥的臨床療效已然經過幾千年實踐的檢驗,但是要在現在真正站穩腳跟,需要循證醫學證據的支撐。中醫藥要繼續發展,也必須突破循證研究這一瓶頸。“有人說循證(這種方式)不適合中醫藥,有人說中醫藥做不了(循證研究),實際上都不對,我們完全可以做,這種方法完全適合中醫藥,只是我們要有膽量、有計劃地去做。”他說。
近年來,一些企業在中成藥國際注冊方面取得進展。張伯禮認為,我們與其他國家在中藥國際化注冊的技術體系細節上基本達成共識,國內現在熱議的很多話題,也正是因為按照國際注冊的要求發現了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方案。
堅守中醫思維之“本”
對中醫藥的傳承與現代化,國醫大師孫光榮提出要遵循“一心二守三傳四新”。
所謂“一心”,就是要堅守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初心,踏踏實實地實施相關的醫療保健、科研教育、文化科普和產業發展的專項。“不要見異思遷,不要趕時髦,不要好高騖遠。”他多次重復。
“二守”,即守住中醫思維的“本”和中醫藥療效的“真”。他認為,中醫臨床上必須以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為指導,因人、因時、因地辨證施治。他建議我國各地醫院聯合進行中醫優勢病種的篩選。“臨床療效是中醫的生命力,但中醫不是百病兼治,守真就是要守住它真正的療效。”他說。
“三傳”,即做好傳承、傳授與傳播,將傳統的“師帶徒”教學和院校教育相結合進行人才培養,向大眾普及中醫藥文化和養生知識。
“四新”即以中醫的理、法、方、藥為抓手,尋求創新的突破口。
孫光榮強調,中醫藥的傳承與現代化必須要尊重中醫的獨特性,不能“以西律中”。在他看來,中醫是在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理論的引導下,在億萬次臨床實踐的經驗積累中發展起來的,它看問題的視角是功能的、動態的、整體的、宏觀的,而西醫是在人體結構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視角是結構的、靜態的、局部的、微觀的,二者各有特點、各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