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獲得者為醫藥創新指路
9月8~9日,“2018第五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在海口舉行。
Sheldon Lee Glashow
“我的孩子從事中醫行業,他很多年前就會講流利的中文。我還有許多非常了不起的中國學生。”85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Sheldon Lee Glashow在會上自豪地說。
本屆峰會以學術為接口,產業為焦點,旨在為醫藥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會上,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匯聚講臺,圍繞“醫藥創新”進行深入交流。
夯實根基 加強基礎研究
200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3名科學家——以色列的Aaron Ciechanover、Avram Hershko和美國的Irwin Rose,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機制。
Aaron Ciechanover
“了解這個機制非常重要,會由此發現一些致病的因素。之后強生等一些藥企開始介入,進行新藥研究。現在已經研發出以蛋白質為目標的藥物,而且已經形成幾十億美元的產業規模。”Aaron Ciechanover以自己獲得諾獎的研究成果為例,說明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Ada E.Yonath
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以色列女科學家Ada E.Yonath也認為,要攻克腫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療難題,基礎研究至關重要。基礎科學能夠解釋很多疾病產生的原因及其發展進程,在此基礎上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治療研究和藥物研發。“比如我們通過基礎研究認識到細菌的結構特征,才能夠研發出殺死致病菌的復合物,即抗生素。”
Aaron Ciechanover提出了一些建議:“中國政府部門可以支持高校多開展基礎研究。藥企是獨立的實體企業,能夠按照自己的方法進行藥物研發。但是沒有基礎研究成果作為基礎,藥企的藥物研發就無從入手。所以,加強基礎研究非常重要。”
融合學科 開拓新天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交叉滲透,成為取得原創性科學成果的源泉。醫學領域更是如此。
“物理學是化學的基礎,而化學又是生命科學的基礎。物理學在醫學研究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來自美國的Sheldon Lee Glashow是197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介紹說,很多醫學技術的發展和物理學息息相關,現在臨床常用的3種醫學影像方法,都是基于基礎物理學研究開發而來。比如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的發明者獲得了諾貝爾獎;放射領域的X射線研究很早便應用到了醫學領域;磁共振成像(MRI)也和哈佛大學1950年的磁共振研究分不開……
“醫學和其他學科的邊界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雖然我是一位化學研究者,但是我關注的是醫學問題,比如化學如何對人類疾病產生影響。工作中我還會經常用到X射線等物理學工具。”在Ada E.Yonath看來,不同學科之間的邊際其實沒有那么明顯,而不同學科各個研究方向的互相促進和滲透非常值得關注,因為學科融合產生了許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Sheldon Lee Glashow告訴記者:“我的一位朋友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但他對醫學的基礎研究頗有造詣,甚至還成立了一家醫藥公司。”
事實上,在多學科融合的今天,醫學研究面臨重大發展機遇。基因工程、分子影像、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等技術,已經形成了醫學工程、信息、材料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狀態。促進跨學科合作,或將為醫藥健康事業的發展開拓一片新天地。
培養人才 倡導“提問”文化
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人才”最為重要。
幾位諾獎獲得者都認為,要培育創新人才,應該從孩童時期開始營造勇于“提問”的氛圍,鼓勵年輕人敢于挑戰權威。
以色列以創新聞名,在諾獎獲得者中以色列人占比很高。據Ada E.Yonath介紹,以色列特別尊重知識、尊重老師,以色列的教育文化鼓勵學生提問。老師不可能無所不知,即使回答不出學生的問題,老師依然會鼓勵學生不斷提問。“要鼓勵年輕人、高校學生甚至小學生去發問,不要去想問了之后有沒有人聽、聽的人懂不懂,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好奇心。”
“我們要鼓勵孩子挑戰父母,鼓勵青年學生挑戰導師,當然要注意用禮貌的方式。父母也許知道的比孩子多,但是他們不一定什么都了解。導師也是一樣。在中國,我們感到挑戰權威有一定的困難。”Aaron Ciechanover說。
Aaron Ciechanover還指出,中國學術界有一種文化,就是看一個人能力如何,只看這個人發表多少論文,在什么雜志上發表,雜志的影響因子有多高。
據了解,在2004年,Aaron Ciechanover等科學家獲得諾獎的研究成果當時只是發表在一個不知名的雜志上,該雜志也沒有很高的影響因子。
“我了解到,中國有一些付錢發表論文的情況,這樣的文化是錯誤的,不應該被鼓勵。我們應該關注的不是在哪里發表了論文,而是發表的論文內容和質量如何。花錢發表論文的現象應該消除。”Aaron Ciechanover說。
Peter Agre
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Peter Agre則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活躍在世界舞臺上,很多海外學成人才也回到中國,相信中國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氛圍會越來越好。
探索前沿 創新腫瘤治療
對于腫瘤的創新治療,諾獎獲得者關注的研究方向無疑成為與會者最關心的問題。
Peter Agre認為,高分辨率影像學的開發,將有助于腫瘤的創新治療。很多老年人所患的帕金森病,也可以用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進行檢測;腦膜瘤的檢測方式也將隨著影像學的發展得到提升。“當然,腫瘤的預防更加重要。我們知道抽煙會導致肺癌,因此對于肺癌患者不能一味依賴高科技的治療,而要關注禁煙等預防措施。”Peter Agre說。
John B.Gurdon
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獲得者John B.Gurdon對早期動物胚胎不會得腫瘤的原因非常感興趣。“在人體或動物體發育早期,一定有某種強有力的機制確保他們不會被腫瘤細胞侵犯。這種早期保護機制可能在人體發育到一定階段就消失了,所以才會出現腫瘤等問題。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方向,我們可以在這方面進行一些探索,來深入了解人體發育早期的保護機制。”
Aaron Ciechanover認為,腫瘤免疫療法是一種革命性的突破,人類通過對免疫系統的研究開發了有效的治療藥物;腫瘤治療另一極具潛力的研究方向是精準醫療。如今已經能夠在分子水平進行腫瘤的診斷,通過DNA、RNA測序技術了解分子水平的突變,從而進行靶向治療。
Ada E.Yonath正在致力于耐藥菌的研究。“細菌非常聰明,它們會不斷進化以逃避抗生素的‘追殺’。現在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情況十分普遍。世界銀行宣布,到了2050年,約4%的全球經濟體都需要解決耐藥問題。人類要努力戰勝細菌的智慧。我們的實驗團隊一直在鉆研,如今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研究思路,就算不能完全解決耐藥問題,也能夠降低某些細菌的耐藥性。”Ada E.Yonath說。
Ada E.Yonath希望中國能夠參與到解決細菌耐藥問題的研究浪潮中,她認為這項研究很有價值。“傳染性疾病雖然不像腫瘤的治療那樣復雜,但是很多腫瘤患者最終并不是由腫瘤細胞致死,而是因為身體免疫力降低,遭遇細菌或病毒的感染而死。”
“到目前為止,制藥公司在解決細菌耐藥性方面還沒有太多進展。我們希望在基礎研究方面多做嘗試,也希望大家在抗生素研發方面給予更多關注。”Ada E.Yonath補充道。(記者 王澤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