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領域壟斷頻發 原料藥行業成監管重點
事件概述
12月22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在其官方微信號上發布《行政處罰決定書》,對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生化)、武漢匯海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匯海)、武漢科德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科德)、湖北民康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民康制藥)(除一生化外,余下公司統稱為匯海方)濫用在中國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市場的支配地位,實施以不公平高價銷售制劑的行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分別處上一年度銷售額3%、8%的罰款,罰沒款總額約12.19億元。其中,一生化為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醫藥)的全資子公司。17日,上海醫藥已就子公司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進行了公告,合計罰沒4.62億元。
調查發現,武漢匯海、武漢科德、民康制藥實際控股股東相同,具有關聯關系,三家公司通過合作的省級代理商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學術推廣和醫院開發,統籌開展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銷售。在產品銷售過程中,一生化與各省藥品招采部門對接,進行掛網報價,并根據上述三家公司的指示開票銷售給流通企業,獲得制劑銷售收入。這三家公司在一生化的配合下通過虛高的原料藥價格套取壟斷利潤。
輿情走勢及關鍵節點
以2023年12月16日-12月28日為監測時間段,如圖1所示,輿情走勢呈“波浪式”發展,網民關注度高于媒體關注度。12月17日,受上海醫藥發布全資子公司被罰公告的影響,輿情熱度迅速攀升,于12月18日到達監測期內最高峰。12月22日,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在其官方微信號上發布《行政處罰決定書》相關內容受到媒體廣泛關注,輿情出現波動,并于12月24日達到監測期內次高峰,隨后逐漸回落至平穩。
圖1輿情走勢圖
第一階段:上海醫藥發布公告稱子公司因違反《反壟斷法》被罰4.62億引發媒體關注,輿情熱度次日達到最高峰
12月17日晚,上海醫藥發布《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于子公司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的公告》稱,上海醫藥全資子公司一生化收到上海市市場監管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根據處罰決定書,上海市市場監管局認定一生化高價銷售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以下簡稱《反壟斷法》)相關規定,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不公平高價行為,決定沒收違法所得3.4億元,并處2022年銷售額3%的罰款合1.2億元,擬罰沒4.62億元。
上海醫藥表示,上述4.62億元的罰沒款金額將對公司當期財務報表將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但整體影響有限。上述事件未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日常生產經營產生實質性影響。上海醫藥還表示,公司將在規定的期限內辦理繳款手續。
據悉,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用于抗革蘭陰性桿菌(主要為綠膿桿菌)引起的感染。如泌尿系統感染、腦膜炎、肺部感染、敗血癥以及皮膚、軟組織、眼、耳、關節感染等。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官網顯示,目前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僅有一張批文,上市許可持有人為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此外。上海醫藥披露,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于2019年上市,2021年處于市場深入期,2021年銷量同比增長60.53%。該產品已經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處罰消息公布后,引發媒體關注。人民日報客戶端、中國網、中國經濟網、證券時報網等中央媒體,北青網、《長江商報》《廣州日報》等地方媒體,每日經濟新聞、21財經網、同花順財經、金融界等財經媒體,微信公眾號“中國醫藥報”、微信公眾號“健識局”、微信公眾號“新浪醫藥”等行業媒體紛紛轉載報道。此外,媒體主要關注以下4個方面。
一是關注此前涉事藥品中標價大幅下調。如網易號“大眾證券報”發表《上海醫藥一子公司被罰4.62億元一藥品調整前價格是調整后價格的八倍》稱,2021年至2022年,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50萬U)的藥品集采中標價格分別為2120-3100元/支、2303元/支,期間產品銷量分別達到61萬支和75萬支。以2022年集采中標價格和產品銷量來計算,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在2022年或為上海醫藥貢獻營收約為17億元。2022年,在包含上述產品的全身性抗感染治療領域,上海醫藥實現營收27億元,相關業務毛利率為32.97%,比同行業同領域產品的毛利率均值22.27%高出近10個百分點。據報道,就在今年6月,山西、廣西、江蘇等多省將上海生化的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50萬U)的掛網價格由2303元/支調整為270元/支,價格降幅近88%。也就是說,該藥品調整前的價格是調整后價格的八倍多。
二是關注到一生化對違法行為負次要責任,認為該壟斷事件還有其他責任主體。百家號“健識局”發表《價格壟斷巨額獲利,上海醫藥子公司被罰4.6億,四名高管落馬》稱,處罰決定顯示:“綜合考慮一生化違法行為的性質、程度、持續時間和消除違法行為后果的情況等因素,同時考慮一生化對違法行為負次要責任,”故作出如此處罰。可見此事件的“主要責任”另有其人。
三是關注上海醫藥銷售費用高企。《經濟參考報》刊發《上海醫藥子公司因壟斷被罰沒4億余元涉事藥品最高曾賣3100元/支》稱,上海醫藥2023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銷售費用77.33億元,比2022年上半年的67.94億元增長13.81%。而最新披露的三季報顯示,上海醫藥前三季度銷售費用高達104.70億元,去年同期則為103.37億元。據不完全統計,多年來,上海醫藥銷售費用始終居高不下。2022年,上海醫藥銷售費用高達142.79億元,在所有上市醫藥企業中高居榜首。業內人士指出,與多名管理人員被查相比,上海醫藥存在的年銷售費用超百億元、商譽超百億元、“增收不增利”等問題,同樣將困擾公司未來的健康發展。
四是關注此前多家上市藥企因反壟斷事項被罰。百家號“銀柿財經”發表《醫藥反壟斷再現億元級別罰單,這次是上海醫藥》稱,今年來還有多家上市藥企因涉及反壟斷問題被罰。據上海市市場監管局4月信息,上海旭東海普藥業有限公司與天津天藥醫藥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并實施“固定或者變更商品的價格”“分割銷售市場”的壟斷協議行為,據公開資料,兩家公司分別為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大醫藥”)的聯營公司和津藥藥業的子公司。5月,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遠大醫藥與武漢匯海達成并實施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作出行政處罰。相關處罰決定書顯示,兩家公司達成并實施了關于銷售重酒石酸去甲腎上腺素原料藥和腎上腺素原料藥的壟斷協議。市場監管總局責令遠大醫藥和武漢匯海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遠大醫藥違法所得1.49億元,并處罰款1.36億元;沒收武漢匯海違法所得約0.31億元,并處罰款約0.04億元。
經濟觀察網發表《以不公平高價銷售一款藥物上海醫藥子公司被罰4.62億元》稱,醫藥行業的壟斷并不鮮見,2021年4月,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因壟斷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罰款7.6億元,涉案的藥品包括藍芩口服液、百樂眠膠囊、黃芪精、依帕司他片、蘇黃止咳膠囊等;2021年4月,天藥股份也因壟斷被罰款0.44億元,涉案產品為醋酸氟輕松原料藥;2021年1月,先聲藥業也因為壟斷被罰款1億元,所涉產品為巴曲酶注射液原料藥。
第二階段: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發布行政處罰決定書,四家藥企被罰12億,輿情再次升高后逐漸走低
12月22日,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在其官方微信號上發布《行政處罰決定書》,對一生化、武漢匯海、武漢科德、民康制藥四家公司濫用在中國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市場的支配地位,實施以不公平高價銷售制劑的行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分別處上一年度銷售額3%、8%的罰款,罰沒款總額約12.19億元。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指出,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屬于醫保乙類藥物,主要在公立醫院臨床使用,由國家醫保基金支付部分費用。涉案公司的違法行為增加了國家醫保基金支出,嚴重損害了公共利益。同時,涉案行為排除、限制市場競爭,損害了患者利益。
值得一提的還有,《決定書》顯示,武漢匯海、武漢科德、民康制藥實際控股股東相同,具有關聯關系,三家公司存在人員、辦公地點混同情況。三家公司根據統一決策,分工協作,共同實施了涉案行為,共享壟斷利潤。一生化在案件中主要是根據三家公司的指示開展銷售工作,對違法行為負次要責任,積極配合調查,主動提供相關證據材料,被罰沒4.62億元。武漢匯海等三家公司合計被罰沒近9.49億元。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發布行政處罰決定書后,引起輿情波動。人民網、央廣網、中國經濟網、每日經濟新聞、新浪財經、北青網等媒體,紛紛報道此事。除轉載相關處罰外,媒體還關注以下4個方面。
一是關注涉事藥品掛網價與生產成本比值及國內外高價差。中國經營網發表《抗菌藥壟斷案內幕:4藥企被罰12億元最高掛網價是成本價的339倍》稱,2017年至2022年,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生產成本合計約為8.6至14.6元/支,而掛網價格為2303至2918元/支,該藥品的掛網價格與生產成本的比值達到157至339∶1。據披露,一生化與武漢匯海等公司在原料藥銷售環節安排38家醫藥經銷公司流轉過票、層層加價,將從丹麥雅賽利處73-94元/克采購的原料藥,逐步推高至1.8萬-3.5萬元/克銷售給上藥第一生化用以生產制劑,造成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價格高是因為原料藥價格高導致的假象,掩蓋在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市場實施不公平高價的行為。4家藥企市場壟斷后,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在國內的銷售價格是同期其他國家和地區銷售價格的數十倍。
微信公眾號“蒲公英Ouryao”發表《四企業罰沒款超12億元!》稱,經查,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掛網價格與生產成本的比值,明顯高于同一生產線所產其他制劑。2017年3月,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進入福建省醫保掛網目錄,掛網價格為2303元/支。2017年8月,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在上海掛網,價格達到2918元/支。此后,各省陸續掛網,價格多為2303元/支至2918元/支。而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生產成本合計約為8.6元/支至14.6元/支,掛網價格與生產成本的比值達到157∶1至339∶1。根據第三方統計數據,2017年以來,在與中國市場銷售量接近的美國、印度、俄羅斯市場,同規格或者相近規格的制劑銷售價格折合人民幣47元/支至183元/支,中國市場是該價格的12倍至62倍。2022年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加權平均價格為65元/支,中國市場掛網價格是該價格的35倍至44倍。今年6月,上海醫藥旗下的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在甘肅、山西、江蘇、四川等多省的掛網價格,由2303元調整至270元。
二是分析此案背后真正的操盤手以及壟斷模式。百家號“南方都市報”發表《上藥生化壟斷案背后:真正操盤手是誰,如何撬動上億壟斷市場》稱,從紙面實力上看,壟斷的另一方武漢匯海、武漢科德、民康制藥三家企業,注冊資本從300萬元到2500萬元不等,但這三家“小”企業形成的共同體匯海方恰恰是壟斷的核心所在,注冊資本僅300萬且擁有壟斷“前科”的武漢匯海更是扮演著“操盤手”的角色。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武漢匯海、武漢科德和民康制藥三家企業實際控股股東相同,具有關聯關系;根據統一決策,分工協作,共同實施了涉案行為,并共享了壟斷利潤。而且不同于以往局限單一市場的壟斷模式,本案壟斷版圖覆蓋了原料藥供應、制劑生產乃至銷售投標等整個行業鏈條。
為引進硫酸多黏菌素B原料藥,2010年4月,武漢匯海與丹麥雅賽利簽訂了《原料藥供貨協議》,成為丹麥雅賽利中國市場代理商。2015年,匯海方與一生化共同商討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再上市合作事宜,就獨家生產制劑和招投標價格、配送商等事宜達成約定。2017年1月,一生化獲得再注冊批件,成為當時國內唯一的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生產企業。與此同時,2016年開始,匯海方買通丹麥雅賽利中國區銷售負責人,要求其不向其他企業銷售原料藥,將國內硫酸多黏菌素B原料藥供應牢牢控制在手。鋪墊到位后,匯海方和一生化順理成章地各司壟斷其職。匯海方居于幕后,不僅負責原料藥供應,還組建省級代理商團隊,制定下達各省銷售指標并進行考核,根據銷售數量支付推廣費用。一生化則位于臺前,與各省藥品招采部門對接,進行掛網報價,并根據匯海方的指示開票銷售給流通企業,獲得制劑銷售收入。
三是分析此案認定上的創新與突破,以及影響。新華社客戶端發表《罰沒款合計12.19億元!專家解讀“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反壟斷案》稱,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競爭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成員,中國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王先林表示,關于不公平高價行為,此次執法機構同時從三個角度、運用三種方法來分析認定,即:一是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掛網價格與生產成本的比值,明顯高于同一生產線所產其他制劑;二是以不公平的手段實現高價銷售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目的;三是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國內銷售價格明顯高于同期其他國家和地區銷售價格。本案的特殊之處在于,匯海方和一生化并不是處于同一個生產經營環節,而是涉及原料藥采購與銷售、制劑生產與銷售全鏈條。雙方密切配合,行為交織,共同實施了涉案行為。本案中,執法機構認定兩方四個經營者作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共同主體,更能準確還原行為全貌,無疑具有明顯的創新意義。可以說,這是我國第一個覆蓋整個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例,值得持久關注和深入討論。
人民日報客戶端發表《原料藥壟斷罰12億元,相關藥品降幅近90%》稱,專家認為,此次原料藥壟斷案是2023年年底的一個重磅炸彈,可以說是近些年醫藥壟斷案中開出的最大的一張罰單。此案件涉案金額巨大、涉及產業鏈齊全,對相關消費者或患者影響巨大。通過此案件整治后,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價格從每支2303元至2918元,大幅降至每支270元,降幅近90%,這一處罰有效維護了廣大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四是分析原料藥壟斷頻發的原因。《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4家藥企合謀抬高藥價被罰沒超12億元嚴打原料藥價格壟斷成監管重點》在醫藥領域的壟斷問題中,原料藥因為其在相關商品市場、地域市場以及時間市場上同時具有高度甚至百分之百的市場支配地位,即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原料藥具有不可替代性,原料藥壟斷行為尤其是不公平高價行為成為醫藥領域壟斷的“罪魁禍首”,實為“源頭性壟斷”,所以,原料藥勢必成為國家醫藥反壟斷的重點。專家認為,隨著執法力度的加大和執法經驗的積累,除了傳統壟斷行為,更多潛在的反壟斷違法行為也將被納入我國反壟斷法的規制范圍。由于原料藥領域多為寡頭壟斷市場,企業更應對自身行為作出更高的合規要求。
微信、短視頻平臺分析
以12月16日-12月28日為監測時間段,按閱讀量排序,熱門微信文章如表1所示;按點贊量排序,熱門短視頻如表2所示。
表1熱門微信TOP5
表2熱門短視頻TOP5
短視頻平臺網民觀點類聚
在短視頻平臺,網民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
一是認為醫藥行業壟斷害人,支持嚴懲。如“藥是救老百姓命的!壟斷害人啊!”“恐怖,幾十塊一克的藥被推到幾萬一克,除了用喪盡天良來形容,我能想到的就是無法無天”“處罰太輕了!”“嚴懲不貸!”“罰得太輕了”“這樣的藥企就應該讓他們關門”“這么大金額就該判刑”。
二是吐槽藥價貴。如“昨天用醫保卡刷2包板藍根,一共40小包花了158塊錢”“牛黃解毒片藥店都賣18了”“現在藥店賣的藥真貴呀,老百姓買不起了”。
三是建議相關部門查處藥品價格亂象。如“在醫藥上國家應該好好查查亂象”“應該在全國檢查大藥房的藥品價格,進行監管”。
輿情點評
自2018年市場監管總局成立以來,醫藥行業反壟斷的力度逐漸升級。多起藥企被罰案例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和熱議,也再次將醫藥行業的壟斷問題推向了風口浪尖。
藥企壟斷的危害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它破壞市場競爭秩序,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操控價格、限制競爭,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其次,壟斷企業往往缺乏創新動力,可能導致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放緩。再者,壟斷企業可能通過控制市場來提高藥品價格,降低患者的用藥可及性,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此外,壟斷企業可能會導致藥品短缺、價格上漲等問題,從而損害人民群眾健康利益。
對于藥企來說,近期的反壟斷執法行動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警示,為藥企敲響了警鐘,提醒藥企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不能忽視社會責任,輕視法律紅線。只有堅持依法合規經營,加強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提高藥品質量和療效,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作出更大貢獻。(劉洋)
(責任編輯:宋莉)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