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 怎樣才能科學有效
白皙的皮膚是很多人美容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皮膚的顏色是多種生物色素(如黑色素、葉紅素、血紅素和胡蘿卜素等)的數量和分布層次、皮膚厚度(特別是角質層和顆粒層的厚薄),以及光線在皮膚表面的散射現象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黑色素的數量和分布尤為關鍵。
皮膚變黑的機理
皮膚變黑是人體在內外因素多種因素影響下,人體發生的一種應激反應。需要認識皮膚的真實狀態和所處實際環境,從多方面、多角度去認識皮膚膚色的改變。
首先,皮膚變黑的主要是由于黑色素的產生引起的,黑色素形成的基本生理過程包括幾個階段:當皮膚感知到紫外線或者類似刺激時,引起了保護細胞DNA的防御反應,此時內皮素開始從表皮內測進行分泌;內皮素等信息遺傳物質會向黑色素細胞發出訊號指令,在黑色素小體囊袋中產生酪氨酸;酪氨酸會在酪氨酸酶作用下轉換成黑色素,隨著黑色素的增多,黑素小體逐漸成熟;成熟的黑素小體帶著黑色素傳遞到表皮細胞,并不斷向上移動,轉運至角質形成細胞,從而影響皮膚的顏色或形成色斑。因此,所以說,不刺激黑色素細胞其實是美白的重要步驟。
其次,角質層作為最外層肌膚,不僅保護整個人體的生理狀態,同時進行著光線反射、吸收和散射,直接影響皮膚的外觀,角質層的健康豐盈,肌膚才能光潤透亮。對角質層進行保濕和修護,改善角質層的排列均勻性和透光率,可以進一步改善膚色。
最后,皮膚的健康程度也會影響皮膚顏色,比如蛋白糖化易引起皮膚變黃,皮膚敏感和血管脆弱會引起皮膚泛紅進而影響膚色。
常見美白成分及作用原理
根據黑色素的合成機理,美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直接控制、抑制黑色素生產過程中所需的各種酶
通過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起到美白作用的成分,如熊果苷、壬二酸、曲酸及其衍生物、己基間苯二酚、苯乙基間苯二酚、光甘草定、谷胱甘肽等;氧化反應抑制劑類成分,維生素C及衍生物、光甘草定等,使黑色素在強還原作用下轉化為無色的前體物質,從而減少黑色素;通過抑制多巴色素異構酶活性,起到美白作用的成分,如曲酸及其衍生物、甘草、生物黃酮等。
促進黑色素代謝
通過抑制黑色素小體轉運黑色素,起到美白作用的成分,如煙酰胺(該成分還可加快角質細胞的更新速度進而加速黑色素代謝)、蔗糖二月桂酸酯和蔗糖月桂酸酯;通過促進表皮細胞脫落,達到美白效果的成分,如酸類物質(水楊酸、果酸等)。
調控黑色素關鍵代謝通路
可阻斷黑色素生成過程中的信號轉導通路的成分,如傳明酸、十一碳烯酰苯丙氨酸、水解貝殼硬蛋白、九肽-1等;可清除自由基、細胞因子、炎癥因子對黑色素形成生理過程的影響的成分,如甘草黃酮等。
如何科學選擇和使用美白產品
建立正確合理的美白理念 要在科學的角度看待美白的過程,人體皮膚的生理代謝周期是28天,不要輕信短期迅速美白肌膚的神話,遵循科學,警惕虛假宣傳,不要因為貪快使得嬌嫩的肌膚變得敏感和脆弱。
根據自身膚質選擇產品 消費者要根據自己肌膚的特點選擇針對性的產品,不同程度的色斑或有些受損、敏感的皮膚,相對應的美白措施是不相同的。此外,在選用新的美白產品前應進行皮膚測試,確認無過敏癥狀后再使用。美白是個長期的課題,美白產品的使用至少3個月以上。
注意產品資質和生產日期 美白產品按照特殊化妝品進行管理,消費者選購時一定要查明產品是否有特殊化妝品批準文號。美白產品要選擇生產日期比較新的,購買后盡快使用,不要放置太長時間,也不要囤積,以免影響美白成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維持肌膚健康狀態 注意皮膚保濕和皮膚屏障完整性,維持角質層的正常生理狀態,保障皮膚的完整性,使角質層有序的脫落;抗氧化相結合,降低皮膚內氧自由基水平,進行皮膚抗糖處理,有助于改善膚色,延緩皮膚老化。
日常美白應注意的問題
從生理學角度,黑色素是皮膚自我保護機制的一部分,當其他皮膚細胞受傷時,黑色素細胞接受到細胞信號,就會產生黑色素顆粒來作為回應。美白時,必須小心錯誤的美白方法,以免對皮膚產生更多刺激,導致皮膚變黑。因此,建議消費者不要隨便“刷酸”,也不能為了皮膚美白、清透而頻繁去角質。
想要皮膚持久白皙,不是靠美白產品收拾善后,更是要先懂得防患未然。建議四季都應該根據日照強度和出行安排進行規律防曬,這樣才能有效管理黑色素細胞的黑色素小體。
需要注意的是,黑色素減少,皮膚自身抵御紫外線能力也相對減弱,所以為了肌膚健康也應每天積極進行精細的防曬處理。
(作者單位:研而有心(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鞠一楠)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