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看點|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結果公布 采購周期最長、涉及規模最小、歷史第二高降幅
事件概述
11月6日,第九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在上海開標,并產生擬中選結果。此次集采有41種藥品采購成功,擬中選藥品平均降價58%,預計每年可節約藥費182億元,全國患者有望于2024年3月用上本次集采降價后的中選產品。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涵蓋感染、腫瘤、心腦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精神疾病等常見病、慢性病用藥,以及急搶救藥、短缺藥等重點藥品,205家企業的266個產品獲得擬中選資格,投標企業擬中選比例約78%,平均每個品種有6.5家企業擬中選。這是國家藥品集采規模最小、采購周期最長的一次,首次“反圍標”、注射劑品種占比最高等看點,讓此次集采備受關注。
信息量走勢及關鍵節點
以10月13日—11月10日為監測時間段,如圖1所示,10月13日,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方案正式發布,隨后幾日信息量出現小幅波動。11月6日,擬中選結果公布后,信息量迅速攀升至峰值。
圖1 媒體關注度和網民關注度走勢圖
第一階段: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正式官宣,輿論關注采購品種、周期、規模等變化
10月13日,國家組織藥品聯合采購辦公室在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發布《全國藥品集中采購文件》,標志著第九批全國集采正式開始。此次集采共涉及42個品種,其中20個品種為注射劑型,與今年8月發布的填報通知所涉及的44個品種相比,減少了右丙亞胺(右雷佐生)注射劑型和艾司洛爾注射劑型兩款藥品。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將于11月6日在上海開標。媒體多以“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啟動”為主題進行報道,聚焦本次集采的品種、周期、規模等方面變化,以及將對市場帶來哪些影響。
在此期間,媒體主要關注以下4個方面。
一是關注集采納入品種變化。《證券日報》發表《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呈現四大特點》稱,第九批集采的一大特點在于注射劑數量占比較大,這也延續了第八批集采的趨勢。從劑型分布看,注射劑、口服常釋劑型仍為主角,其中,注射劑型約占六成。本次集采呈現出四大特點,一是采購藥物品種逐步向臨床及手術用藥傾斜,一些麻醉類急救類藥物被納入其中;二是藥物劑型逐步完善,圍繞相關藥物的競爭藥品盡可能實現全覆蓋;三是適應市場需求進行“查漏補缺”,將市場急需的特藥新藥納入進來;四是針對前期市場情況,將價格變動巨大的常用藥也納入進來。
二是關注此次集采周期最長,規模最小。微信公眾號“賽柏藍”發表《第九批國采:6圖全分析》稱,第九批國采要執行到2027年12月31日,采購周期長達4年,為歷次國采標期之最(圖2),鑒于官方對確保中選產品用量的嚴厲程度,也就意味著一旦落標,將失去市場長達4年之久。歷次國采中,在全國公立醫療機構的銷售額規模最大的是第五批,高達866億元,因第五批是注射劑一致性評價規則出臺后的首批國采,參與國采的注射劑大品種較多。其后隨著注射劑大品種的減少,第七至九批的市場規模也不斷下降,由第五批的866億元驟降到了第九批的263億元,第九批涉及市場規模不足第五批的三分之一,甚至比第六批生物藥(胰島素)國采的規模還要小。《科創板日報》發表《第九批藥品國采啟動!核心規則再現調整落地政策傳來最新利好》稱,“標期的延長”原則上更加利好中標企業,標期延長至4年可以提高企業參與投標的積極性、增加中標吸引力,且標期的延長也更利于穩定市場供應。但對于部分品種,特別是原有市場份額較高的一些品種來說,或有可能會增加其競標的壓力。
(單位:年)(數據來源:國家組織藥品聯合采購辦公室)
圖2 前九批(十輪)國采采購周期
三是認為此次集采規則進一步優化。央視新聞客戶端發表《第九批國家組織藥品集采262家制藥企業參與競標》稱,本次集采首次提出企業可組成聯合體進行申報。申報同品種的不同企業,存在企業負責人為同一人或存在直接控股、管理等4種情形的,涉及企業的實際申報數計為1家。涉及企業可自愿組成聯合體作出承諾,并授權其中一家企業為代表進行聯合申報。財聯社發表《采購周期最長、涉及市場規模最小的第九批國采文件官宣“反圍標”成最大亮點》稱,與往期國采文件相比,第九批國采文件降幅、入圍規則等沒什么變化,但新增的關于“反圍標”的內容,是以往國采文件中不曾出現的。據記者統計,在第九批國采文件中,牽涉到“反圍標”方面的內容多達十余條。業內人士表示,這與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嚴格執行招標投標法規制度進一步規范招標投標主體行為的若干意見》有關,國采是招標投標行為,第九批國采文件中“反圍標”內容的增加就是這份文件的具體意志的體現。
四是關注集采對注射劑市場的影響。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第九批藥品集采官宣:覆蓋42個品種市場影響幾何?》稱,從競爭格局上看,4款注射劑競爭最激烈,葡萄糖酸鈣注射劑、縮宮素注射劑、頭孢替安注射劑、特利加壓素注射劑過評企業均達10家及以上,且后續或還有企業拿到集采入場券;氟馬西尼注射劑、阿昔洛韋注射劑型符合條件企業數均有5家,競爭格局較好。從過評企業上看,倍特藥業、正大制藥、齊魯制藥、上海醫藥、華潤醫藥、石四藥、翰宇藥業、辰欣藥業、國藥集團、揚州中寶藥業等企業均有多款注射劑擬納入第九批集采。業內人士表示,以往注射劑就比其他產品競爭激烈,因為其他產品的競爭基本是有院外市場的,而注射劑幾乎都是院內市場為主。如果不中標,互聯網、藥店等渠道布局很難,企業很大程度會丟失市場份額。企業要做好心理預期,如果選擇打價格戰,則需要考慮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不能一味壓低注射劑產品的價格,出現注射劑產品價格低于礦泉水,最終影響產品質量,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二階段:擬中選結果出爐引熱議,輿情升至監測期最高峰
11月6日,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在上海產生擬中選結果。此次集采有41種藥品采購成功,擬中選藥品平均降價58%,預計每年可節約藥費182億元。205家企業的266個產品獲得擬中選資格,其中包括200家國內藥企的260個產品,5家國際藥企的6個產品(包括1個原研藥和5個進口仿制藥)。本次集采涵蓋感染、腫瘤、心腦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精神疾病等常見病、慢性病用藥,以及急搶救藥、短缺藥等重點藥品等11個治療大類,其中約50%是注射劑型,包括阿托品注射劑、烏拉地爾注射劑、阿昔洛韋注射劑等。
媒體紛紛聚焦擬中選情況。《人民日報》刊發《平均降價58%!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41種藥品采購成功》稱,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來那度胺膠囊2023年5月專利到期后及時納入集采,每粒(25mg)從平均約200元降至15元。治療胃腸道疾病的雷貝拉唑口服常釋劑型、艾司奧美拉唑鎂腸溶干混懸劑等3個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價格明顯降低。此外,還有人民日報客戶端發布《平均降價58%!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41種藥品采購成功》、新華社客戶端發布《41種藥品采購成功第九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采購開標》、央視新聞客戶端發布《第九批國家組織藥品集采262家制藥企業參與競標》、中國新聞網發布《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擬中選結果出爐:平均降價58%》等。
在微博平臺,#第9批國家集采藥品平均降價58%##第九批國家組織藥品集采開標#等相關話題累計閱讀量近2220萬人次。
不同媒體平臺對比分析
圖3 媒體信息來源比例
以10月13日—11月10日為監測時間段,統計不同媒體平臺報道量,從圖3可以看出,占比較高的信息平臺依次為手機客戶端、新聞網站、微信,占比分別為51.88%、16.46%、16.09%。
分析發現,央視新聞、第一財經、人民日報等媒體發布的文章關注度較高;在微博平臺,央視新聞、紅星新聞、新華社發布的微博轉評量較大;微信公眾號“第一財經”“賽柏藍”等發表的文章閱讀量較高。
媒體報道分析
在10月13日—11月10日監測時間段內,除轉發相關信息外,媒體還關注以下3個方面內容。
一是關注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的意義以及對醫藥行業的影響。21世紀財經報道發表《第九批國采結果公布擬中選藥品平均降價58%》稱,本次集采的一大特點即重點關注“國家重點監控品種”。重點監控品種可按臨床實際報量,不設下限,本次集采的重點監控品種包括雷貝拉唑、奧美拉唑和艾司奧美拉唑。在第九批集采的藥品監控中,重點監控的產品會與其他藥物進行差別對待。對此,專家指出,這是由于這些受重點監控的產品如麻醉類藥品,如果一味追求完成集采任務量,則可能出現不合理使用的風險。
微信公眾號“深藍觀”發表《集采史上第二降幅背后:注射劑市場卷成紅海》稱,集采政策在一步步地糾偏,規則一次次地被優化,但這種殘酷的角逐感在注射劑領域沒有消失。注射劑領域多年來形成了一種固化的銷售模式,地方企業只要守好一畝三分田,供應周邊的縣市,日子就足夠滋潤。往外擴張,無論是成本優勢,還是銷售服務能力,都無法與幾家頭部企業相抗衡。某一些產品的地域保護性特別強。集采打破了這一市場格局,給了小藥企一張得以走出縣、市,把銷售網絡鋪向全國的門票。但需在質量與價格上做到極致平衡,才能拿著這張門票實現逆襲。在生存壓力下,實現這種平衡是極為艱難的。無論是老玩家,還是新選手,在原本就是紅海的注射劑市場上,競爭的空間早被限定無幾。隨著集采遞進,注射劑企業進行一致性評價的熱情消減。到第九批國采時,注射劑型大品種已所剩無幾,利潤空間也大不如前。
微信公眾號“藥融云”發表《第九批集采平均降價58%!仿制藥內卷,原研藥基本躺平,百億市場即將迎來巨變!》稱,面對集采,國內仿制藥企業與原研企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國內仿制藥企業絕大多數是擠破頭爭搶藥物的市場份額。而原研外企則整體還是延續一貫的作風,以放棄報價、報價超出限價等多種方法花式“躺平”。集采是每個仿制藥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難關,面對政策指揮棒,如何從中抓住市場,考驗著每個過評藥企的定價策略。制藥不易,提升企業研發和商業化能力,是在這場巨變中的唯一生存之道。
《中國證券報》發表《第九批國家集采產生擬中選結果平均降價58%》稱,在化學藥集采逐漸成熟以及“應采盡采”的背景下,未來生物藥集采或將加速推進。競爭充分、市場規模較大的生物藥大品種或更快集采,目前市場占有率較小的企業有望通過集采實現以價換量,提升業績。從集采的影響上來看,仿制藥回落到更低的價格區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創新藥的研發是引領行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在集采背景下,創新轉型升級是企業必然選擇,未來具有臨床價值的創新藥市場占有率會進一步提升。同時,集采的不斷推進,以及對醫保談判規則進一步細化,有利于創新藥保持合理價格。新藥審評的各項政策規范不斷出臺,有望進一步加速創新藥上市。在商業化方面,更多更新的規則出臺將加速創新藥入院。隨著監管加強,預計會出臺相應的行業操作規范,這將給行業帶來更好的競爭環境,讓藥企集中資源研發有更好療效的創新藥。
二是認為集采對臨床需求反應及時。新華社客戶端發表《41種藥品采購成功覆蓋多個治療類別——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看點解讀》稱,中國社科院相關專家表示,最近部分市民感染了帶狀皰疹,一些皮膚科醫生也反映近期患者有所增加。在此次集采中,用于治療帶狀皰疹的阿昔洛韋成功采購。這次集采對臨床需求做出及時反應,讓老百姓能直接感受到政策的紅利。第九批集采繼續沿用了“一主雙備”供應模式,即一個主要供應商、兩個備選供應商,保障集采藥品供應,讓老百姓能夠用得上藥、用得及時。
紅星新聞發表《聚焦第九批集采現場:有企業“卡點”申報,重點監控品種降價明顯》稱,集采發展至第九批,除了同一大類藥品中有新的品種增加以外,也有新的大類的品種被納入。可以看到阿托品注射液、多巴胺注射液等一線基礎用藥,也看到重癥、急癥藥物鹽酸烏拉地爾注射液等被納入集采,這些品種都是急診常備藥品。作為高血壓急癥的一線治療藥物,鹽酸烏拉地爾注射液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于高血壓危象、外科手術降壓及預防血壓峰值等各種降壓治療。
三是認為集采周期延長有利于建立市場穩定供應鏈。《證券日報》發表《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擬中選結果公布:41種藥品采購成功擬中選藥品平均降價58%》稱,企業能否繼續延長供應取決于兩件事情,第一個是企業供貨周期里面能否很好地執行協議,第二個是企業競價能力在市場上是否足夠強。經過4年時間重新洗牌,市場格局發生新的變化,有的企業也可能轉變思路,重新進入下一輪競標。業內人士表示,此前既要保供應,又要穩價格,著實考驗著一批藥企。現在企業通過以價換量,并能夠進行4年穩定供應,還是會給一些企業比較好的預期。另外,至少在集采機制上,已經充分構建了穩定供應鏈。
每日經濟新聞網發表《每經記者直擊第九批國采現場:有仿制藥企業稱產品最大降幅約80%,專家指采購周期延長有利于實現“三穩定”》稱,新規定可以起到規范企業投標行為的作用。而采購周期的延長,可以發揮出三方面的穩定作用——價格水平穩定、市場預期穩定、臨床供應保障穩定。
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分析
以10月13日—11月10日為監測時間段,新浪微博央視新聞發布【#第9批國家集采藥品平均降價58%#】、紅星新聞發表【平均降價58%!#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41種藥品采購成功#】關注度較高。按閱讀量排序,熱門微信如表1所示。按點贊量排序,熱門短視頻如表2所示。
表1 熱門微信TOP5
表2 熱門短視頻TOP5
點評
第九批國家藥品集采是國家組織藥品集采以來藥品采購周期最長的一次,這將有利于企業根據全國使用量等情況,制定長期發展策略,避免出現產能擴張后帶來的產能過剩等市場問題。此次集采共有266個產品中選,品種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根據臨床品種特性調整完善帶量比例,更加符合臨床實際,申報企業信息披露更加透明,有利于促進公平競爭。此外,在中選規則上也有了進一步優化,將“反圍標”納入集采的重要考量維度,全面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門關于企業依法誠信投標的工作部署。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集采的主要對象,注射劑的利潤空間遭到了壓縮,大部分注射劑企業已經沒有新的利潤空間大的品種。企業依靠地域保護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可以說,集采間接地對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院內市場為主的注射劑,一旦失標,公立醫院市場再難進入。如何在搶占集采市場份額的情況下維持利潤,如何加大研發投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如何與集采相輔相成避免陷入“集采困境”,成為了集采常態化下藥企可持續發展需要探討的新問題。
(責任編輯:宋莉)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