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期 農產品電商加快數字化轉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些地方農產品受物流因素影響出現滯銷,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對此,國家多個部委出臺措施,要求做好疫情防控期間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疫情防控期間,農產品電商平臺在關鍵時期紛紛發揮自身優勢,介入農產品銷售,以自身的平臺、渠道、資金、信息優勢,有效幫助滯銷農產品進入城市的消費市場,實現供需雙贏。
3月15日,2020中國農產品電商高層研討會(網絡會議)舉辦,商務部、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等有關負責人,阿里巴巴、拼多多等企業代表以及行業專家共80余人參與線上討論。此次會議由中國農業展覽協會農產品電商工作委員會、中國食品(農產品)安全電商研究院聯合主辦,由中國服務貿易協會供應鏈金融委員會、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協辦,圍繞疫情對農產品電商的影響和機遇進行了研討。中國食品(農產品)安全電商研究院院長,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發布了《2020中國農產品電商發展報告》《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國農產品電商創新報告》《2020中國農產品電商物流發展報告》。與會嘉賓一致認為,農產品電商模式創新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新冠肺炎疫情給行業帶來沖擊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去年農村網絡零售額增長超兩成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原常務副會長丁俊發說,為了保障食品供應特別是農產品供應,農產品電商、物流企業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出了巨大貢獻。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離不開農產品電商。
“去年1—12月,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超過2萬億元,增長率為23.4%,農村網商數量達1383.9萬家,增長17.4%。”據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區域發展處處長王妍妍介紹,2019年,通過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等工作堅持推動農村電商和電商扶貧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從國貧縣網絡零售情況來看,服務型網絡零售額包括在線餐飲、在線旅游等已經超過了農產品上行,說明服務型網絡零售在國貧縣網絡零售當中占有不小的比例。“這是去年呈現的一個較大的特點,體現出我國消費升級的趨勢”。王妍妍說。
截止到3月6日,四川省88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參與了疫情防控,出動車輛600余輛,調動銷售配送人員3000余人,配送600多萬單,貨值近2億元。王妍妍認為,通過此次疫情的刺激,后續可能對于縣域農村電商發展,包括消費習慣的改變以及對農村電商認識會進一步提高。雖然受疫情影響農村電商發展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另一方面或起到很好促進的作用,催生一些新的模式,所以可以說是挑戰和機會并存。
多措施暢通農產品銷路
在為滯銷農產品拓寬銷售渠道方面,各大電商平臺通過集中采購、直播銷售、開辟綠色通道等措施,助力農產品銷售。
阿里巴巴副總裁林濤介紹,針對滯銷農產品銷售,阿里巴巴緊急打通相關省份的供應鏈,在疫情發生初期時就在北上廣實現了“兩天直達”的速度。“在滯銷農產品銷售的黃金時間,我們首先對農產品進行集中采購,通過我們的供應鏈銷售出去,及時供應食品生活物資緊缺的地區,并通過盒馬鮮生為抗疫一線醫護人員提供用餐保障。”
拼多多新農業農村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韓東原介紹了在疫情防控期間推出的推動農產品上行的創新舉措。他說,疫情發生以來,拼多多從全國各地直接持續采集蔬菜瓜果直送武漢和其他湖北疫區的醫院食堂,已累計以“點對點”的方式向湖北地區捐贈超過200噸水果蔬菜。截至3月13日,拼多多相關助農專區總共銷售超過1.8億斤滯銷農產品。“未來我們繼續推動田間地頭到餐桌的‘超短鏈’,持續推動‘市縣長直播,農民多賣貨’等創新模式,探索打造農產品品牌以及更高效的新農人培養模式,推動農產品上行。”韓東原說。
數字化供應鏈亟待完善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農產品供應鏈分會秘書長秦玉鳴指出,此次疫情暴露出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一些問題,導致部分農產品滯銷,還對養殖業、農批市場、餐飲業產生了連帶影響。從事農產品供應鏈相關的企業面臨著巨大的經濟、經營壓力。對此,他呼吁各地龍頭企業建立應急全國農產品供應鏈平臺,實現信息和資源的共享;建議國家繼續加大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解決好公路、冷鏈、產地分級加工等一系列幫助農產品“走出來”的問題。秦玉鳴認為,疫情防控期間,消費者習慣在線購物,農產品電商尤其是生鮮電商得到快速發展,未來大宗商品的線上交易或將獲得發展機會。
疫情對農產品跨境電商進出口帶來影響。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勇表示,目前農產品跨境電商交易規模持續增長,政策環境日益完善,服務環境顯著改善。疫情導致企業春節停產時間延長,增加了企業進出口成本和物流時效,導致我國無法準時向其他國家供貨,使企業承受著極大的現金流壓力,面臨著退貨率增多、訂單量減少、國外客戶流失等問題。“長遠來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比銷售渠道更重要。”洪勇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供應鏈處于較低水平,導致國內農產品滯銷、進口農產品品質不高等問題。在農產品跨境電商零售出口方面,要實現農產品的穩定供給,就需要建立電商平臺和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和完善貫穿生產、流通和銷售全流程的數字化供應鏈,制定農產品的標準、分級分揀、品控、溯源和物流方案,提升農產品商品化水平和供應鏈的管理能力。在農產品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方面,電商平臺不應停留在海外掃貨階段,應追溯到上游生產基地,保障商品質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原所長任興洲認為,疫情之后,農產品電商未來發展應注意數字經濟、優化農產品產業鏈、新基建以及其他政策支持。
洪濤表示,加快農產品電商數字化轉型是發展趨勢,“后疫情”時期,農產品電商應發揮更大的作用,具體措施如下:要進一步堅持農產品電商的高效、安全、健康、綠色、智能、生態的理念;繼續為產區滯銷農產品找市場;繼續為農產品消費提供新服務,如探索多種非接觸性交易服務、非接觸性支付服務、非接觸性物配及供應鏈服務等;繼續探索將貧困地區的青山綠水及其特色農產品變成農民現實收入的方式;為特色農產品跨境上行創新路徑;加快推進“拉式供應鏈”建設,探索中國農產品流通業全觸點、全渠道、全場景、全球鏈、全客群的數字化轉型模式,建設中國農產品流通的高效、安全、健康、綠色、智能、生態的產銷體系。
?
(責任編輯:李易真)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