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護航“雙11” 電商規范發展是必由之路
11月1~14日,中國健康傳媒集團食品藥品輿情監測分析系統對官方主流媒體、全國性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進行監測發現,“各級監管部門‘雙11’期間規范消費市場秩序”,受到輿論較多關注,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事件概述
每年11月11日已成為我國電商平臺年終促銷的黃金時間,節節攀升的銷售額也反映出消費者對該促銷活動的極大熱情,“雙11”被稱為購物狂歡節。針對電商平臺促銷活動可能出現的價格欺詐、平臺“二選一”等問題,各級監管部門提前行動,約談電商平臺、積極開展行政指導、發布消費提示,多舉措規范促銷行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輿情走勢和關鍵節點
11月1~14日,輿情呈波浪式發展,網民關注度高于媒體關注度。
第一階段:各地監管部門提前介入,加強行政指導,信息量迅速升至高峰
11月1日,文楚網發表《九條指導意見湖北“雙11”前給電商“打預防針”》指出,湖北省市場監管局召集全省各大電商平臺召開2019年“雙11”行政指導暨消費提示媒體通氣會,發布九條行政指導意見,包括加強自查整改、加強審核把關等九方面內容。
除關注各地監管工作外,電商平臺的行動也受到關注。如法制網發表《電商領域現史上最大規模11·1質檢行動》稱:電商平臺自發的史上最大規模質檢行動于11月1日啟動,包括權威質檢機構和行業協會在內的36家機構組成“京東質量督查聯盟”,將對近萬個品類的商品進行現場監督檢查和抽查抽檢,以保障消費者所購產品品質。
輿論認為針對電商平臺價格欺詐等存在的問題,需監管部門、電商平臺共同努力。如《人民公安報》發表《打擊電商“套路”須強化執法》稱:一些電商并未停止價格欺詐等擾亂網購秩序行為,原因是違法成本太低,獲益卻很大。因此,相關部門還要進一步強化執法,加大執法處理力度,做到對消費者的權益負責,對電商的健康長遠發展負責。
在微博平臺,@人民日報發表微評稱,北京市、上海市等地約談電商平臺,要求“雙11”網絡促銷不得先漲后降。來自監管部門的聲音,不光是善意提醒,更是剛性要求。市場公平、明碼標價是底線。靠小動作套路消費者,只會砸了“雙11”這塊招牌。該微博獲得網民較多關注,轉評量超2800人次。
第二階段: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約談電商平臺,“二選一”問題受到關注
11月5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召集京東、快手、美團、拼多多等27家企業召開規范網絡經營活動行政指導座談會,督促企業規范開展“雙11”等網絡集中促銷活動。座談會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指出,近期網絡經營活動中“二選一”問題突出。互聯網領域“二選一”“獨家交易”行為是《電子商務法》明確規定禁止的行為,也違反《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規定,既破壞了公平競爭秩序,又損害了消費者權益。同時,市場監管部門將對各方反映強烈的“二選一”行為依法開展反壟斷調查。隨后,新華網發表《市場監管總局約談平臺企業將對“二選一”行為依法開展反壟斷調查》等進行報道。
媒體關注點集中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認為要解決“二選一”問題需完善法律法規。如《南方都市報》刊發《電商“二選一”訴諸司法,止息爭議再邁一步》稱:國家職能部門此番措辭立足于行為定性和國家態度重申,并未涉及具體爭議。無論是行政執法還是司法判斷,對證據都有比輿論戰更嚴格的要求,這對爭議雙方以及更多市場主體來說都是個態度嚴謹的提醒。及時、盡全力固定和收集證據,不光用證據說話,而且讓證據在法律渠道中發揮作用,是對最終選擇相信法律的社會成員提出的基本要求。
二是發布消費維權提示內容。如人民日報客戶端發表《雙11,你“剁手”了嗎?這份網購維權指南請收好》稱:當前網購糾紛案件所涉及的證據絕大部分為電子證據。網購下單最好保留下單截圖、與賣家聊天記錄等相關截圖,并保留相關支付信息、訂單確認信息,以便在出現購物糾紛時能有效維權。
輿情點評
一年一度的“雙11”剛剛落下帷幕,京東、天貓電商平臺的成交額再破紀錄。在“雙11”繁榮的背后是電商平臺的迅猛發展,與此同時,虛假宣傳、價格欺詐、假冒偽劣、不公平競爭等問題也隨之凸顯出來。自11月初以來,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就提前介入,把監管關口前移,與時俱進地做好“雙11”網絡經營行為規范工作,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獲得了輿論肯定。下一步,監管部門還要妥善處理好“雙11”后的維權工作,輿情風險仍需密切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雙11”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二選一”問題的表態引發較高關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進一步明確了“二選一”的違法性質,也體現了監管層面對于反映強烈的問題有所關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輿論關切。對于“二選一”問題的監管,輿論期待有更加具體、可操作的解決方案。
針對電商暴露出來的問題,今年以來相關部門已經出臺了諸多措施,不斷加大監管力度。如最高檢與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藥監局聯合開展打擊食藥安全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將“網紅帶貨”以及刷單等行為列為打擊重點,修訂后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也明確對電商平臺頻發的涉食品安全問題將從重從嚴處罰。可以預見,對于電商的監管勢必趨嚴,進入電商發展的“下半場”后,規范發展將是必由之路。(郭彥伶)
(責任編輯:張可欣)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