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部《多發性硬化患者生存報告(2018)》發布
多發性硬化作為罕見病的一種,是嚴重、終身、進行性、致殘性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多發于青壯年,我國預計約有3萬名患者。在介紹多發性硬化時,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病學系主任崔麗英教授表示,“多發性硬化患者確診周期長、難度大,47%的患者不能被立即確診,38%患者被誤診為其他疾病。平均至少有一個神經功能殘疾,而標準治療藥物使用率只有10%。”
屬于非遺傳病 發病人群多為中青年
日前,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在北京共同發布了中國首部《多發性硬化患者生存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多發性硬化患者的發病高峰年齡大多數在20至40歲。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常見的臨床表現依次為感覺障礙、肢體運動障礙、疲勞和平衡障礙,其他癥狀還包括視力下降、頭暈、復視、疼痛、認知障礙、共濟失調、膀胱或直腸功能障礙等。
崔麗英介紹,“多發性硬化不是遺傳病,是自身免疫疾病。在北方寒冷地區比較多見。在世界上,如北美、加拿大就很常見。在我國雖然各地都有病例,但據統計,東北相對多一些。這種罕見病女性患者居多,中青年20歲到40歲高發。”
她進一步指出,“因為它的早期癥狀比較復雜,所以多發性硬化診斷相對困難。患者早期發病時的肢體麻木,很容易被誤診為腦血管病。有些患者伴隨肢體麻木還會有尿便功能障礙,也會被誤診為脊髓病。另外還有頭暈的癥狀,也會被誤診為腦血管病、焦慮和抑郁。還有一些病人早期看東西出現雙影,還有的患者發病時出現奇癢癥狀,所以多發性硬化的早期首發癥狀比較沒有特異性。”
“對于多發性硬化,一定要高度重視。因為多發性硬化發病時期,大部分在青少年階段,隨著年齡增長會越來越少,而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候。因為它是顱內多發性的病灶,如果患者早期不及時治療,不僅會對認知功能產生影響,還會引發許多其他病癥。此外,緩解和復發是多發性硬化的顯著特點。患者到醫院治療后出現好轉,但若不持續治療,就會復發。”中國免疫學會神經免疫分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病學科胡學強教授補充說。“多發性硬化是終身性疾病,其緩解期疾病修正治療對很多患者至關重要,可有效降低患者年復發率,延緩殘疾進展。中國患者的緩解期治療率與歐美差距巨大,必須要提高起來。”
普及多發性硬化認知 早確診早治療
報告顯示,95%的受訪患者在確診前沒聽說過這種疾病。由于缺乏足夠的認知,患者確診后精神負擔極大。84%的人有負面情緒,15%至18%的人患病后與家人和朋友的關系變差,13%的人有自殺想法。而且,約25%的患者喪失了工作能力,約80%的患者在住院及門診時需要家人陪護,18%的患者家人因照顧患者而放棄工作,61%的多發性硬化患者每次因復發住院產生的醫療費用在10000元以上,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其實不僅是治療費用高,檢查費用也比較昂貴。因為多發性硬化通過普通的體檢是查不出來的,需要對患者進行分段式的磁共振檢查。”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免疫學組組長、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副院長郭力教授指出。
他還表示,“我國多發性硬化患者進入進展階段時間較歐美患者較早,這可能與我國患者在復發期認為輕微癥狀可不吃藥,以及缺乏規范治療有關。因此,我們需要對更多的醫生及患者進行教育,幫助患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疾病及進程。及早規范治療才能使患者獲得更好的預后,防止復發。”
多發性硬化是終身性疾病,其緩解期疾病修正治療對很多患者至關重要,可有效降低患者年復發率,延緩殘疾進展。但我國修正治療的藥物只有兩種,而在歐美上市的修正治療藥物多達16種。而我國治療率較低,藥物選擇少,目前僅有2種。31%患者由于藥費太貴而選擇放棄治療。
崔麗英呼吁,“希望能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多發性硬化這一罕見疾病的認知,及早確診并進行積極有規范的治療。使用標準治療藥物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發作次數,但這些藥物需要長期服用。因此,我們希望社會各界一起努力,使標準治療藥物早日進入醫保,讓更多患者能接受治療。”
最后,報告合作單位,賽諾菲中國副總裁、特藥事業部總經理吳清漪表示:“賽諾菲始終致力于為中國患者帶來高質量的創新藥品,并與多方攜手提升罕見病的診療水平。此次國內首部多發性硬化患者調研報告的發布,對于了解我國多發性硬化的診療現狀具有重大意義,有助于提高社會對疾病的關注度、推動規范化診療、并為完善社會保障提供依據。未來,我們將繼續與政府、學會等各方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改善多發性硬化及其他罕見病用藥的可及性,使更多患者‘病有所醫’‘醫有所藥’。”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