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記者手記丨蔣紅瑜:“兩會好聲音”背后的故事
單反相機、筆記本電腦、手機、手持云臺、雙肩包……3月3日下午,記者帶著近5公斤的裝備步入人民大會堂,開啟了報道兩會之旅。新奇、緊張、興奮、擔憂等各種情緒交錯,只因作為中國醫藥報的“上會”記者,抓捕“新聞”不再單單限于紙質層面,視頻采訪成為報網融合改革階段的重要練兵手段。
抓緊一切寫稿子、傳視頻的時間。
“我是XXX報的融媒體記者,我想向XXX委員提問……”在首場委員通道中,聽到不少提問記者如此介紹自己。融媒體,這個詞語任何一個媒體人都不會陌生,但是如何做到?那就先從視頻采訪開始吧!
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不打無準備之仗。在找到合適的視頻采訪對象前,必須先練練手,熟悉設備性能。人民大會堂外觀、排隊進場的記者隊伍、首場部長通道等都成為我舉起單反相機與手機的拍攝對象。實踐證明,不管拍攝設備的輕重如何,三分鐘為最佳的拍攝時長。一來因臂力有限,拍攝時間長之后畫面的穩定性會受到影響,二來代表委員們空閑時間并不多。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悅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于圣臣是我第一個約采的對象,然而拍攝時間因為各種因素遲遲定不下來。不可控的“抓狂”與協調平衡的“焦躁”是兩會報道中的常態。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是于圣臣委員在今年兩會關注的重點,但他認為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之后,解決了長期以來藥品注冊申請積壓問題,公眾用藥的可及性和可獲得性得到更好的滿足。在視頻采訪前,我和拍攝對象都較為緊張,不僅因為周圍環境有些嘈雜,而且也因為雙方都是第一次嘗試此類采訪。然而當于圣臣委員面對鏡頭講述自己對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的看法、政府工作報告的心得體會、醫藥行業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內容時,我在聆聽之時亦感受到畫面記錄真實性帶來的沖擊感。不知不覺中,雙方快速進入了兩會采訪的語境當中,緊張已被忘卻,“兩會好聲音”誕生。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蒙藥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邢界紅,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廣東省委副主委、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全國政協委員、湖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馬駿,全國政協委員、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聯合創始人朱濤,全國政協會議特邀海外代表、澳大利亞天士力康平國際醫療集團榮譽顧問沈鐵……這些代表委員都列于我的視頻采訪名單中。通過畫面“聆聽”代表委員的兩會關注問題,更為真實、鮮活有力。也正是在一次次拍攝中,我更了解到了融媒體報道實踐之意義。
圖為蔣紅瑜錄制的部分“兩會好聲音”視頻。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經此一役,如何向全能型融媒體記者轉型,我有了更深的緊迫感。(文、圖/中國食品藥品網記者 蔣紅瑜)
相關鏈接:兩會好聲音丨兩會眾聲議,聲聲系民生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