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如何深挖“次”新聞
幾年前我曾寫過一則400字的小消息,主要內容是“省領導會見前來對我省老工業基地振興規劃進行咨詢論證的高層專家”。之所以至今不忘,是因為這篇報道受到過報社領導“點評”。
原來文章中只描述了會見時省委書記怎么說,省長怎么說。高層專家由哪些人組成?對遼寧進行哪些方面的論證?對我省老工業基地振興規劃進行咨詢論證的意義是什么?這些都沒有交代。
沒有將新聞中的“新聞”挖掘出來,是文章存在的最大問題。我們暫且將省領導會見高層專家作為“主”新聞,而把高層專家的構成以及來遼對老工業基地振興規劃的意義等作為“次”新聞。我們可以清晰看出“主”“次”新聞在報道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主”新聞在新聞報道中起著領導性、決定性的作用,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次”新聞的存在和發展,而“次”新聞則豐富、完善了“主”新聞,并可以在某種特定條件下轉化成“主”新聞。
這則受過領導“點評”的消息時刻提醒著本人在今后的報道中注意挖掘新聞中的新聞。
那么,記者如何才能挖掘出新聞中的“新聞”,即“次”新聞呢?
樹立以人為本、以受眾為中心的觀念。通過利用新聞價值學說中的“接近性”原理,尋找和挖掘讀者、聽眾、觀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解答他們想知而未知的問題。每一位記者在采訪和寫作時都應問一問自己:“讀者關心這個問題嗎?他們都想知道些什么?”只有這樣,寫出的稿件才能與讀者產生共鳴。不同傳媒面對不同的受眾,記者在挖掘新聞時,首先要明確所寫的文章要給誰看,然后再根據掌握的新聞素材有針對性地動手寫作。
具備足夠的新聞敏感,迅速、準確地把有價值的新聞全部挖掘出來。眾所周知,一件事情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觀察它、認識它,觀察的范圍、認識的深度不同,挖掘出的新聞也會不同。具備新聞敏感的成熟的記者,首先會從大量的材料和事實中把最有價值的新聞挑選出來,接著會把與之相關的一些“次”新聞挖掘出來,不讓任何有價值的新聞從自己面前漏掉。而一些初當記者的人,雖然采訪時也很努力,也收集了不少材料,但到寫作時一推敲,或是不了解起因,或是丟了結果,或是轉化的情況不明,總之是缺胳膊少腿,使文章“立”不起來。
有創造性思維,通過尋找事物的個性和特點,不斷提出新問題、新見解、新構思。所謂創造性思維,是指在思維領域追求“獨到”和“最佳”,追求與前人、眾人有所不同而獨具卓識,有新發現、新見解、新突破的一種思維方式。創造性思維的特點是從新的思維角度和方法處理各種信息和問題,從而產生新的思維成果。在采訪活動中,記者的創造性思維既可以體現在“主”新聞中,也可以體現在“次”新聞中。例如,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多年來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教育部曾出臺措施,明令禁止了學校許多不適當增加學生負擔的做法,對此,全國各種媒體給予了充分報道,但有的媒體在做同樣報道的同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減負”后小學生到哪里去?這個問題的提出,無疑增強了報道的分量與深度。
有扎實的采訪功底,做到問得“關鍵”,采得細致。成熟的記者在采訪中常常由于提問巧妙得當,贏得了采訪對象的支持和配合,從而獲得豐富、可靠的事實和材料。因此,記者的提問必須問得關鍵,即所提問題要具體細致,問到要害處,這樣才能把更深層次的新聞和新聞的一些細節挖掘出來,從而獲得較多的有價值的新聞素材。(謝文君 遼寧日報)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裴顥:不為他人做嫁衣,只做快樂出版人
我把自己的崗位作為追夢、圓夢的發力點,激揚巾幗之志,奉獻巾幗之力,彰顯巾幗之美,唱響巾幗之歌,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為實現中國夢作出貢獻! 2019-06-06 11:10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