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學技術獎巡禮之食品篇3】 吳黎明:與蜂產品質量安全“較勁”
中國醫藥報記者 宿志紅 報道 ”吳教授,您還不回家嗎?”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員吳黎明加班時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每次聽到這樣的問話,吳黎明都只笑笑。“實驗進行到關鍵時刻,任何節假日、休息日都得放棄,過年也不例外。”他這樣對記者說。
在團隊成員心里,跟著吳黎明搞科研雖辛苦卻有成就感。吳黎明的助手、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副研究員薛曉鋒對此深有感觸:“吳老師有一股‘較勁’‘不服輸’的精神,常常是越遇到難題越興奮,不一鼓作氣做出成果不罷休。”
正是這種“較勁”“不服輸”的精神,使吳黎明帶領團隊在十五年中不斷攻堅克難,取得了豐碩成果。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吳黎明牽頭完成的 “優質蜂產品安全生產加工及質量控制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圖為吳黎明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現場。
要實現蜂產品全產業鏈質量控制
我國是養蜂大國。據吳黎明介紹,目前我國蜜蜂飼養量達820萬群,蜂蜜、蜂王漿和蜂膠年產量分別約為45萬噸、4000噸和350噸,其中約1/3均用于出口,蜂產品生產量與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然而,我國蜂產品行業長期存在生產效率低、傳統加工技術落后、質量檢測技術缺乏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蜂產品質量安全以及行業的健康發展。
“蜂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成因復雜,涉及蜂業生產全產業鏈,包括蜂場設置與環境、蜂群飼養管理與藥物使用、產品采收貯運與加工等環節。”吳黎明表示,單純依靠檢測難以保證蜂產品的質量安全,有必要針對可能影響產品生產加工效率和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展開攻關,實現全產業鏈控制。
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現代農業(蜂)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的支持下,吳黎明團隊經過多年攻關,終于完成了“優質蜂產品安全生產加工及質量控制技術”研究,從源頭開始,對蜂產品進行了全產業鏈的質量安全控制。
傳統蜂膠加工中采用聚乙二醇溶解,長期服用存在安全隱患。“我們創建的蜂膠低溫濕法超微粉碎技術,攻克了蜂膠高溫下黏性大、難以粉碎的技術難題,實現了用食用油替代聚乙二醇等分散劑,提高了蜂膠食用安全性,并減少了萜類等功效組分的損失,生物利用度提高了30%以上。”吳黎明表示。
此外,吳黎明團隊還在長期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以生物誘導和環境誘導的方式成功研發了“多王同巢群組建技術”,建立了早春低溫繁殖新技術,使得早春蜂群發病率下降71.7%、蜂蜜生產能力提高了31%,不僅增強了蜜蜂本身的體質和抗病能力,還提高了生產能力和產品的安全性。
有業內專家認為,“優質蜂產品安全生產加工及質量控制技術”突破了多項技術瓶頸,在提高養蜂生產技術水準和產品質量整體水平的同時,對引領蜂產品加工產業科技創新,推動產業技術升級,提升我國蜂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不能帶著疑問過年
誰能想到,這位業內享有盛名的專家,一開始并不喜歡蜜蜂專業。
1991年,考入大學的吳黎明陰錯陽差讀了養蜂學。那時候,他連蜜蜂有幾條腿都不清楚,對該專業也心存抗拒。“很痛,很癢,有發熱的癥狀。”這是吳黎明第一次被蜜蜂蜇后的感受。他直言,每天與密密麻麻的蜜蜂打交道,非常考驗一個人的耐性和專注力。他之所以堅守下來,“剛開始是緣分,后來是不服輸的精神。”在長時間相處中,他也漸漸喜歡上了這些飛來飛去的“小家伙”。大學畢業后,吳黎明輾轉加入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并以半脫產的形式攻讀了蜜蜂相關專業碩士及博士學位。
2002年,吳黎明開始關注“蜜蜂多王同巢的組建、應用和蜂群管理”項目。2005年,他正式加入以浙大胡福良教授牽頭的科研團隊并攻讀博士學位。2008年,基于吳黎明在蜂業生產和質量控制領域的成績,他成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獸藥殘留與控制崗位”的崗位科學家,其時他年僅35歲。
事實上,項目設立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蜂王漿生產過程中蜜蜂幼蟲的大量供應不足以及生產效率低的問題,并未考慮到全鏈條的質量控制問題。但是2002年影響廣泛的“氯霉素”事件給吳黎明極大的觸動:2002年1月,由于在我國出口蜂蜜等食品中檢測出氯霉素、鏈霉素等殘留物,歐盟食物鏈與消費品管理委員會通過決議,決定全面暫停從我國進口動物源性產品。同時,歐美日先后提高了我國蜂蜜的氯霉素殘留標準。當年中國蜂蜜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由22.45%跌至11.59%。
“如果能從全產業鏈角度進行把控,這樣的蜂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是不是就不會發生?”帶著這樣的想法,吳黎明帶領團隊將研究進一步向下游延伸。
任何研發都意味著要攻堅克難。在研發過程中,僅“如何判斷蜂王漿新鮮度”這一項指標,就令研發團隊花費了兩年半的時間。“常規方法是按‘王漿酸’指標來判斷。事實上,即使蜂王漿腐敗了,這個指標也不會有太大變化。為此我們研究過兩種物質,前一種用了一年半時間驗證,最終還是失敗了。后一種是ATP及其降解物質,研究獲得了成功。這一研究結果也是此次獲獎成果的主要組成部分。”吳黎明說。
奇跡來自持續不斷的努力。薛曉鋒回憶,發現蜂王漿最新品質評價指標的那天是大年二十九,“其他同事都已經走了,吳教授卻要求我們一鼓作氣繼續工作,他說我們不能帶著疑問過年。當天晚上,我們就在實驗中發現了新指標,還發現了蜂王漿能夠改善睡眠的小分子物質之一。”基于該發現,吳黎明團隊連續發表了5篇高質量SCI論文和一篇中文核心論文,授權發明專利2項,其中一位學生還獲得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優秀碩士畢業生和優秀論文獎。
“吳教授是一位很‘較勁’的人。他常說,試了有可能不成功,但不去做絕對不會成功。如果沒有他的‘較勁’,團隊也不可能取得這么多成果。”薛曉鋒說。
獲獎是另一個嶄新的開始
“團隊的力量是項目成功的最大因素。”此次獲獎,吳黎明倍感欣慰,也頗為遺憾,“很多榮譽給了我個人,但成果是大家共同努力得來的。可惜獲獎名單上只能出現6個人的名字。”
人心齊,泰山移,“人和”是團隊力量彰顯必不可少的因素。“人和”并非簡單意義上的“團結”,而是很多人的“堅持”和“放棄”。十五年的攻關過程中,遇到難題,大家從不輕言放棄,選擇“堅持”;填寫獲獎名單時,很多人選擇了“放棄”,卻依然滿含激情地工作。
即使姓名沒有出現在獲獎名單上,他們對行業的貢獻卻不容忽視。目前,該項成果已應用于22個省(區、市)的1100余家蜜蜂養殖、蜂產品加工、流通和監管單位,受到普遍認可和好評。受其影響,近3年蜂農新增經濟效益超過28億元,企業新增效益2.31億元。
吳黎明指出,“一人多能”并不符合團隊快速發展的需求,每個人聚焦不同的研究目標和任務,才是保障項目成功的關鍵。
獲獎后,吳黎明第一句話就是“歸零”,因為在他看來,獲獎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嶄新的開始。對吳黎明團隊成員而言,他們仍會在不斷發展和變革中,貢獻自己更大的力量,一如既往地“執著”“較勁”“不服輸”。、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后
《國家科學技術獎巡禮之食品篇》系列報道至本期全部結束。在該系列中,我們報道了用近30年時間打造中國食品飲水快檢神器的高志賢、為無創肉檢鑄利刃的彭彥昆、不出成果決不罷休的吳黎明。這三位科學家無不從百姓日常飲食痛點入手,孜孜以求、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奮力保障著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我們必須為他們和以他們為代表的科研人員點贊。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在建設科技強國進程中,我們期盼有更多確保食品安全的技術面世,進一步增加百姓的獲得感。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第26期“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堂” 美麗520:破解化妝品謠言正當時
5月20日,坊間頗具浪漫色彩的一天,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辦的第26期“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堂活動”在廣州舉行,化妝品專家蔣麗剛《破解化妝品謠言》的專題講座也如期開講。 2019-05-27 09:55科普大講堂
2019-04-28 15:07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