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安雙創】創建食品安全示范區順義在行動
探訪北京市第一個淡水魚場前快檢站
“治大國,若烹小鮮。”雖是談治國,仍沒忘了用鮮美的小魚作比喻。可見魚在中國文化,特別是餐飲文化中所處的位置。人們還記得去年11月北京市各大超市淡水活魚一夜間“集體失蹤”事件,詭秘得有點可笑,但卻昭示了活魚的食品安全風險已被社會廣泛關注。
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魚交易集散地,順義區順鑫石門農產品批發市場承擔了保障淡水魚源頭安全的重任。今年初,石門市場在順義區食品藥品監管局的幫助下,建起了北京市第一個淡水魚專項快檢站。“每車必檢,每種必檢;一條魚有問題,整車魚都退回。”該市場副總經理、主要負責食品安全的林鴻儒自豪地表示:從4月30日起,北京市民吃活魚可以放心了。
從抽檢到必檢再抽檢
一排水產貨運車靜靜地等候在石門市場大門口。此時,它們已經由保安人員查驗了產地證明,檢查了車廂內情況,核實了產地證明信息——符合這些要求的車輛才能收到入場號牌,進入待檢區排隊等候。車輛負責人攜帶產地證明到驗票室進行登記備案。“取樣了取樣了!”一條活魚被直接從車上的池子里撈出,被送到市場入口處的快速檢測室,穿著白大褂的檢測員手起刀落,利索地剔下一條10g左右的魚肉;第二位檢測員負責用機器將魚肉搗碎,加入檢測試劑;再過一段時間,第三位檢測員取走樣本溶液開始檢驗……
從今年4月30日起,這一幕已經成為石門市場門口的“新常態”。大約40分鐘后,門口會響起播報:“20號、21號過檢,可以進入市場了。”于是車桿抬起,兩輛貨車獲準駛入經營區。每天下午3點左右是市場淡水魚交易最活躍的時候,待檢區的外地貨車排起了長隊。“以前我們是進入市場后抽檢,現在是進場前必檢,做到了‘一車一檢,車車必檢’。如果一輛車上有多種魚,那么每種魚都要送檢,取樣由市場工作人員去選擇。如果一條魚有問題,整車魚都要退回。”林鴻儒介紹,石門市場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魚交易集散地,主要供應北京市場的居民消費,在京津冀、山西、內蒙古等地區也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每天淡水魚交易量達到20萬kg。可以說,守住石門市場的安全大門,基本就守住了北京及周邊地區的活魚安全。
為了創建食品安全示范區,提高淡水魚入場交易的準入標準,規范淡水魚交易秩序,有效降低淡水魚食品安全風險,落實市場主體責任,石門市場投資240萬元建立了快速檢測站。快檢站包含驗票室、檔案室和檢測室,配備工作人員10余人,檢測項目包括孔雀石綠、氯霉素以及硝基呋喃代謝物。“檢測任務非常繁重,快檢站運行的前10天,就檢測運輸車458車次,460個樣本。現在,檢測人員要從早上9點一直工作到晚上11點,每天要檢測約50車魚。”快檢站負責人李潁表示。
每天檢測50多車魚,能發現多少問題魚?李潁說,除了在一輛車上檢出過微量孔雀石綠,其他兩項都沒測出過。據了解,孔雀石綠常用于殺死魚體表面的真菌、寄生蟲,尤其是對水霉病有特效,有的漁販為了延長鮮活水產的生存時間,在運輸時也用孔雀石綠溶液對運輸車廂進行消毒。但科學研究顯示,孔雀石綠存在致癌、致畸的潛在威脅,我國已將其列入違法添加“黑名單”。
即使整車魚通過了市場門口的“必檢關”,它們進入市場后還要隨時準備接受抽檢。林鴻儒介紹,市場要求商戶明確產地、進貨商、運輸者姓名和聯系方式,養殖商戶和企業、運輸車司機和石門市場商戶均要在產地證明和采樣單上簽字,確保可追溯。
市場倒逼源頭治理
近年來,淡水魚市場的食品安全問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16年7月底,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五部門發布了《畜禽水產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獸藥殘留超標專項整治行動方案》,要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開展市場經營畜禽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開展水產品市場經營環節的集中治理,加強監督抽檢,對獸藥超標的畜禽水產品實施追溯等措施。然而,去年底網上流傳的“因北京水體污染造成淡水活魚大量下架”信息,究其原因,主要是監管壓力增大,供應端缺乏“流程安全”保障。已處于輿論風口浪尖的鮮活品,帶給商家的麻煩與風險加大,超市權衡利弊,不愿吃罰單,于是采用“一刀切”的辦法,相繼下架活魚。“淡水魚市場的安全,只能從源頭治理,重視安全檢查。”順義區局工作人員表示,快速檢測站的建立,實現了檢測現場前移,最大限度地將不合格淡水魚阻擋在市場之外,保障淡水魚市場的食品安全。
“如果樣本合格,存檔并允許入場交易;顯示不合格,為避免假陽性,檢測人員將對樣本進行第二次快速檢測;如第二次檢測仍然不合格,由驗票室工作人員通知對應號碼的車輛禁止進入市場交易。”林鴻儒表示,如果同一產地兩次發現不合格的淡水魚,則會被驅出市場。有懲罰也有獎勵,下一步,市場開辦者打算對快速檢測合格率高、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商戶和企業進行實地考察,考察合格后將簽訂場地掛鉤協議。
如此嚴苛的執行標準,商戶們是否買賬?一位司機表示,進入市場都需要等待四五十分鐘,貨車司機們起初并不樂意。但是漸漸地,他們發現了每車必檢帶來的新變化:活魚通過檢測后,就帶有了安全無風險的合格證書,這樣的魚更受零售商歡迎,交易量明顯增多了。
“相反,一旦查出問題,不僅整車魚都得退回,還賠了運費和人工,這就促使他們在進魚時就要謹慎地選擇合適的養殖戶。”順義區局監管人員表示,水產養殖業涉及千家萬戶,水產養殖的環境情況復雜,直接對養殖戶監管不現實,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不合格的魚無法進入交易市場,由此倒逼養殖戶自覺加強源頭質量管理,嚴控食品安全風險。
“陽光餐飲”引領餐飲業軟硬件質量雙提升
“陽光餐飲”是“明廚亮灶”的升級版。相比“明廚亮灶”,“陽光餐飲”提出了“信息陽光”“過程陽光”“評價陽光”三個更高要求。作為北京市“明廚亮灶”和“陽光餐飲”工程的排頭兵,順義區餐飲場所“明廚亮灶”達到30%以上,部分街道更是達到了100%。
雙屏:既要直播后廚,也要信息公開
走進順義區南法信鎮一家以經營魚類菜品為主的魚館,在前臺旁邊,記者看到了兩塊顯示屏:一個屏幕正現場直播著后廚的操作情況,另一個屏幕則滾動播放著餐廳的營業執照、員工健康證明、食品安全責任書、進貨臺賬和供應商明細,以及活魚的品種、來源。
南法信食藥監管所所長方磊指著第二塊屏幕告訴記者,這就是“陽光餐飲”的升級之處—— “信息陽光”。“明廚亮灶”強調的是加工過程透明,“陽光餐飲”則還包括員工的健康證明、食品安全量化分級等級、食品原料采購來源、食品添加劑使用等信息。這些信息如果餐飲服務單位不主動提供,消費者很難查詢。升級為“陽光餐飲”后,餐飲服務單位的各種信息就“陽光”了。
直播后廚情況的第一塊屏幕,則體現了“過程陽光”的要義——這塊屏幕上輪流切換著倉庫、備餐間、熱菜間、洗碗間等多個畫面。方磊介紹,“明廚亮灶”展示給消費者哪些環節,餐飲服務單位往往有選擇性;“陽光餐飲”則強調無論是洗碗環節、消毒過程、冷菜間等,都要展示給消費者,全程無死角。魚館的負責人則對屏幕的另一大功能大加贊賞:曾經有顧客懷疑菜品里有異物,指責是廚師搗鬼,后來調取了后廚視頻,所有加工過程看得清清楚楚,這才讓顧客打消了懷疑。
“目前,南法信街道大部分餐飲場所,都已經安裝了兩塊屏幕,對食材來源和操作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了最大程度把關。”順義區局餐飲服務監管科科長李紅表示。
同標:創區標準和細則 一把尺子量到底
“陽光餐飲”工程是一項利民惠民工程,順義區各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工作確保該工程的順利實施。
據介紹,順義區通過示范街區建設、打造陽光餐飲、提升量化分級評價等級、增加抽樣檢測等措施,以點帶面發揮典型帶動作用。“陽光餐飲”的另一大體現是“陽光評價”,即利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消費者、網絡訂餐平臺、行業協會、第三方評價機構、新聞媒體廣泛參與的公眾評價系統,對餐飲服務單位用餐環境、食品安全狀況、服務質量進行評價,并向公眾提供查詢服務,科學引導消費。
“以‘陽光餐飲’增強社會監督,以量化分級的社會公示作用促進企業規范自身管理,以抽樣檢測作為技術支撐強化源頭管控,從而促進餐飲單位軟硬件水平得到整體提高。”李紅表示,為打造食品安全示范區,順義區局嚴格按照創區標準和細則,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對餐飲企業進行現場指導和審查驗收,打造亮證、亮加工操作過程、亮食材來源信息“三亮”工程,目前已基本建成石園、空港、南法信、勝利等餐飲示范街區。作為創區重點工作,目前全區1479家餐飲單位“陽光餐飲”工程完成率為32.9%,規模以上餐飲單位完成率達94.3%,各級政府投入專項建設資金累計260余萬元。
圖為順義區
數讀食安順義
創區工作開展以來,順義區局利用橫幅、商圈LED屏幕、明廚亮灶視頻、社區大講堂、街頭宣傳日、微信官方平臺、廣播電視等開展全面宣傳,公眾知曉率得到顯著提升。
3月31日是“12331守護食品藥品安全”投訴舉報熱線宣傳日。今年以來,順義區各鎮、街道食品藥品監管所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食品安全知識大講堂、現場宣傳活動等,傳播食品安全信息及科普知識,市民對順義區舉報電話“89412331”的熟知度不斷增強。建局以來,該中心共辦結投訴舉報信息7058件,查證屬實立案1313件,辦理率100%,限時辦結率100%,回復率100%。
“十三五”期間,順義區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農藥減量,到2020年農藥減量將達到15%,農藥利用率達到45%。
2016年順義區開始建立專業化的統防統治隊伍,目前已建成兩支專業隊伍。其中,郭家務北京新地綠源番茄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服務本村1300畝地;綠醫生植物養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全區近20家園區9000畝蔬菜基地的病蟲害防治工作。
此外,順義區還大力推行以蜜蜂授粉替代激素化肥工作,去年11月~今年5月,順義區蜜蜂授粉面積已達2000畝。
今年初,順義區政府出臺《關于落實糧食安全區長責任制的實施意見》,考核工作涉及7個部門,25個指標,58項評分標準。
目前,2017年考核工作已啟動。建立了糧食、食藥監管、工商等部門的糧食質量安全聯動機制,每季度開展一次大檢查,打擊圍繞“糧油質量、計量器具使用、無照經營、超范圍經營、囤積居奇、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等違法違規行為。
嚴格原糧抽檢是從源頭把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每年小麥、玉米收獲季節都會對原糧進行抽樣,及時向市糧油檢驗所送檢樣品,確定沒問題才可進入流通領域。目前,順義區糧食倉儲企業共6家,附屬倉庫12個,倉房398座,全區總倉容量110.6萬噸。規模以上糧食經營企業商戶29家,大型糧食批發市場1家,糧食加工企業13家,轉化企業4家。
近日,順義區多部門聯合行動,取締一家無證無照灌裝假酒黑窩點,執法人員現場查獲涉嫌假冒的茅臺、五糧液等白酒共計52箱312瓶,用于制作假酒的散裝原料酒400kg,侵權商標標識、外包裝紙箱等包裝物3000余件及壓蓋機3臺。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處理中。
今年以來,順義區工商部門結合無證無照經營和“開墻打洞”專項整治行動,與順義區局配合,重點加強對無證無照經營小吃、餐飲類經營主體的檢查、處罰和取締力度,兩部門將嚴打食品侵權假冒行為。打擊食品侵權假冒行為作為常態化工作推向深入,對制售假冒名牌食品類商品的窩點和源頭的打擊力度也明顯加大。
順義區動物疾控中心是百姓鑒別畜禽食品的“透視眼”,幫助百姓把控畜禽食品在投入市場前的安全。每月,該中心都要完成400份肉蛋奶的樣品采樣、檢測。樣品采集地點主要是養殖地、屠宰場。檢測內容主要包括畜禽產品中的瘦肉精和喹諾酮類抗生素,生鮮乳中的三聚氰胺和黃曲霉素以及一些磺胺類藥物。目前,該中心可進行定量檢測6項,定性檢測5項。
2017年一季度,順義區動物疾控中心采集的1200份畜禽產品經檢測全部合格,未在畜禽產品中檢測出瘦肉精及喹諾酮類抗生素。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第26期“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堂” 美麗520:破解化妝品謠言正當時
5月20日,坊間頗具浪漫色彩的一天,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辦的第26期“安安有約——食藥科普大講堂活動”在廣州舉行,化妝品專家蔣麗剛《破解化妝品謠言》的專題講座也如期開講。 2019-05-27 09:55科普大講堂
2019-04-28 15:07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