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山東:將安全監管工作抓緊抓實 真正做到食藥安全在山東
“十二五”期間,山東省扎實推進“食安山東”建設,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總體穩定向好。“十三五”期間,該省將以建設全國食品藥品最安全、最放心的地區之一為目標,全面提升食品藥品安全水平、治理能力、產業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滿意度。
“十二五”:穩步推進“食安山東”建設
“十二五 “十二五”期間,山東省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省、市、縣三級全部建立食品藥品行政監管機構和稽查執法機構,鄉鎮(街道)設立派出機構。健全完善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制,農產品、林產品、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得到加強,公安部門建立了專門的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偵查機構。法規標準體系不斷完善,修訂頒布《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制修訂規范性文件59份,起草復核藥品(藥包材)、醫療器械國家(行業)標準357個,制(修)訂食品、中藥材等地方標準2605個。在全國率先建立食品抽檢監測計劃、資金、信息“三統一”管理機制,食品抽檢樣本量達3.4份/千人,食品、藥品抽檢合格率分別保持95%和98.5%以上,安全保障水平明顯提高。組織開展“守護舌尖安全”等系列專項整治行動,查處食品藥品違法案件17.96萬件。深入開展“執法能力提升年”活動,實施辦公業務用房、執法裝備標準化建設和“智慧監管”工程,加快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監管執法能力進一步提升。“食安山東”建設開局良好,創建示范企業和食品流通、餐飲服務示范單位1691家,認定“三品一標”10706個。濟南、青島、煙臺、濰坊、威海5市創建首批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威海、商河等“一市六縣”創建全國首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推動食品藥品安全宣傳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機關、進工地、進企業,完善信息發布機制,健全有獎舉報和企業內部吹哨人制度,發揮新聞媒體、專家、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和社會組織作用,暢通社會監督渠道,多元參與格局初步形成。
“十三五”:“食安山東”目標基本實現
發展目標:到“十三五”末,建立與山東省產業發展和監管需求相適應、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現代治理體系。食品藥品安全水平、治理能力、產業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明顯提高,“食安山東”建設目標基本實現,我省成為全國食品藥品最安全、最放心的地區之一。
主要指標:食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6%以上,藥品抽驗合格率達到98%以上。食品(食用農產品)抽檢量達到5份/千人?年;藥品在產品種、經營使用單位全部納入抽驗范圍;第二、三類醫療器械在產品種抽驗覆蓋率達到50%。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覆蓋率達到90%以上。“三品一標”產地認定面積占同類農產品產地面積60%以上。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量占總使用量68%以上,允許使用的高毒農藥在土壤消毒、倉儲等用量占到2%以下。80%以上市、縣(市、區)創建成為省級以上食品安全城市和食品安全先進縣(市、區),132個涉農縣(市、區)全部創建成為省級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縣。主要食品品種信息追溯覆蓋率達到90%。食品藥品監管人員數占常住人口比重達到3人/萬人。省級食品檢驗檢測能力保持全國領先,檢驗項目范圍實現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全覆蓋;省級和口岸藥品檢驗機構具備中國藥典全項檢驗能力;醫療器械檢驗項目范圍覆蓋85%以上國家(行業)標準。市級滿足轄區監管的技術保障需求,縣級資源整合全部完成。食品藥品基層監管機構建設標準化配備率達到95%。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山東省食藥監管系統將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完善統一權威的監管體系。一是深化監管體制改革。加快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完善省市縣三級事權劃分,健全食安、農安、公安“三安聯動”機制,搭建部門協作平臺,完善部門間聯動制度。加強對地方黨政領導班子考核和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推動落實食品藥品安全黨政同責,確保實現基層“四有”目標。實施基層監管機構標準化建設工程,到2020年,市、縣兩級執法基本裝備標準化配備率達到100%,鄉鎮(街道)派出機構業務輔助用房、執法基本裝備標準化配備率達到95%。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專業化、職業化監管人才隊伍建設,建設專業化教育培訓基地,搭建覆蓋全系統的網絡教育培訓平臺。實施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到2020年,初步建立一支適應產業發展和監管需要的食品藥品檢查員隊伍,本科以上學歷人員達到75%以上,基層監管機構人員到崗率達到95%以上。三是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提升便民服務水平。優化審批流程,實施全程網辦。健全事中事后監管制度,推行“雙隨機”抽查機制、“互聯網+政務服務”,實施模塊化、規范化、痕跡化監管和分級分類分層監管。
(二)推進“食安山東”品牌創建。一是深入推進示范創建。開展食品安全城市和食品安全先進縣創建,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和出口農產品示范省建設。實施“食安山東”示范創建工程,建成病死畜禽專業無害化處理廠91個,17個市級餐廚廢棄物處理工程建成并運行,每個市建設1-2個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集中加工區。二是全力打造品牌方陣。開展品牌引領行動,打造“食安山東”整體品牌。實施“食安山東”品牌建設工程,到“十三五”末,創建“食安山東”示范企業850家、放心食品生產基地40個、流通示范單位5000家、餐飲服務示范單位(街區)3000家,“三品一標”認證數量達到14300個。三是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優化食品產業區域布局,推動產業集約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鼓勵支持現代化食品生產經營龍頭骨干企業和品牌產品的發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三)深化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加強審評、查驗能力建設,初步建立一支能夠適應我省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工作需要的專業化審評監測隊伍,提高審評審批質量。組織開展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實驗方法研究,支持省內重點藥品企業開展一致性評價工作。推進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鼓勵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獨立申請注冊新藥,支持優勢企業承接持有人委托項目。推進研發、制造強強聯合,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推動重大創新項目落戶山東。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優化審評審批程序,將創新藥品醫療器械納入快速審查通道。鼓勵公共研發平臺建設,支持開展新藥和創新醫療器械重大關鍵技術研究。探索實施醫藥產業品牌引領政策,培育創建一批優勢企業和品牌產品,打造山東醫藥產業新優勢。實施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工程,建設仿制藥質量一致性評價服務平臺,到“十三五”末,省級審評機構辦公業務用房面積達到10000平方米,力爭每年有1-3個創新藥品醫療器械獲國家批準。
(四)提升基礎支撐能力。一是健全法規標準體系。實施法規標準建設工程,推動出臺《山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規章,制修訂山東省《食品藥品安全舉報獎勵辦法》等制度,編制2020版《山東省中藥材標準》《山東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完善地方特色食品標準體系,推進食用農產品等快檢標準制訂。二是完善檢驗檢測體系。構建省級為龍頭、市級為骨干、縣級為基礎、第三方為補充的食品藥品檢驗檢測體系。實施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工程,建設3-5個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0個左右重點食品省級區域檢驗檢測機構、2-3個醫療器械區域檢驗檢測機構。完成市級食品安全檢(監)測能力建設項目和縣級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資源整合工作。三是完善風險防控與應急處置體系。加強食品藥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體系建設,建設17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國家參比實驗室、50家藥品安全監測哨點,建成省市兩級風險評估平臺。組建省級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建設食品藥品安全信息報告網絡數據處理中心,在所有市、縣(市、區)建立重大信息直報點,建設全省應急指揮中心和應急演練中心。四是打造信息化監管平臺。深入推進“智慧監管”工程建設。加快全省統一的食品藥品監管云服務體系和業務信息系統開發應用,建成省級數據中心。制定完善全省食品藥品監管信息化建設標準規范,加強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和運維保障體系建設。五是構建全程追溯體系。健全食品藥品追溯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公共服務平臺,逐步實現全產業鏈可追溯管理。加快推進藥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逐步實現重要原料藥、中藥生產企業的中藥材(飲片)源頭可追溯。植入性醫療器械和定制式義齒產品實現電子追溯。六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食品藥品重點實驗室和技術研發中心,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重點加強食品藥品安全防護關鍵技術研究。“十三五”期間,形成10-20個藥品補充檢驗方法,完成5-10項醫療器械關鍵技術研究。
(五)構建社會共治格局。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嚴格落實產品質量安全自查自糾和報告、從業人員培訓考核、出廠檢驗、安全信息追溯和問題產品召回等制度。繼續推進食品安全責任保險試點,落實消費者賠償首付責任制。推進食品藥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完善企業信用分級分類管理標準,構建信用等級評價機制。完善多元參與機制,加強食品藥品各類社會組織、各類專家庫建設,完善與各類媒體的溝通合作機制,完善省市縣三級投訴舉報處置平臺,建立對舉報者的激勵和保護機制,在各村居委員會推動建立食品藥品工作站,建設專、兼職農村(社區)食品藥品安全協管員隊伍。全面推進信息公開,接受公眾監督,做好政策解讀工作,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實施立體化科普宣傳計劃,培育食品藥品科普及法制宣傳示范基地,建設科普知識庫,舉辦“食品安全宣傳周”“安全用藥月”等主題活動。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