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點帶面 引導小作坊升級改造--江蘇豐縣食品小作坊存在問題及對策
食品小作坊是中國國情的特殊產物,許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承載著傳統工藝,有獨到的口味,有相當范圍的固定消費群體,其存在也就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筆者對江蘇豐縣轄區食品小作坊企業進行了走訪調研,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
豐縣共有各種食品加工小作坊300多家,其中涉及面粉、豆制品、糕點、肉制品、醬腌菜、掛面、食用植物油、炒貨等行業,大多數都存在規模小、條件差、技術落后、業主主體責任意識不強等問題。調查顯示,該縣的食品小作坊基本上是以家庭小作坊及農戶季節性加工點為主,年銷售收入多在10萬元以下。這些小作坊不但能滿足農村生產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還能吸納消化農副產品,就地轉化農村剩余勞動力;另一方面對傳統的生產加工工藝也有傳承作用,更重要的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民就業。但這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1.未登記食品小作坊普遍存在。食品小作坊大多數是傳統工藝產業,其生產的食品大多保質期短、市場輻射面窄、經濟效益低,與相關要求相差甚遠。
2.設備、設施陳舊、落后,不完善。絕大多數食品加工小作坊采取家庭式經營,受自身經營規模、方式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大多數業主不愿意在硬件設施上投資,很大部分食品加工小作坊要么設備不符合標準,要么不完善,與現代食品生產要求差距很大。
3.環境衛生差。部分食品小作坊業主衛生意識差,有的生產加工場所未與生活區隔離,常常碼放日常生活用品,產品堆碼凌亂不堪。有的生產過程產生的垃圾未及時清理,有的甚至緊鄰生產加工場所建有廁所,有的生產區內飼養有雞、狗、貓等家禽等等不符合環境衛生要求。
4.生產加工人員素質低。不少食品小作坊加工人員不及時辦理《健康證》,從業人員一般文化水平低,其法律法規意識、產品質量意識、衛生意識都比較差,生產加工人員基本不統一著工作服。
5.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食品加工小作坊未建立進貨查驗制度、索票索證制度、清洗消毒制度、食品添加劑管理制度、出廠檢驗制度,容易導致一些來源不明、不符合食品標準的食品原輔料進入食品加工現場,生產出不合格食品。
對此, 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認真貫徹落實《江蘇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加強對相關人員知識培訓。根據部門職責,加大對小作坊的監管,做到整治一批、規范一批、取締一批,努力控制食品小作坊數量,提升食品小作坊質量。
二是設立規范化模本,以點帶面,引導小作坊規范化。對有能力有條件的小作坊,優先進行幫扶指導,盡快建立起一批分布于各鎮(街道)的規范化小作坊,以這些小作坊為模本,引導其他小作坊參觀學習,逐步向規范化小作坊靠攏。
三是強化實行食品安全承諾制和食品安全責任制,督促食品小作坊簽訂食品安全承諾書,讓食品小作坊公開承諾不生產加工假冒偽劣食品,不以非食品原料、發霉變質原料加工食品,不濫用食品添加劑,按標準組織生產,承擔食品質量安全的第一責任。
四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鼓勵食品小作坊升級改造,淘汰落后設施設備的同時,政府要明確扶持政策,增加相關經費投入,對那些升級改造后,條件較好、取得登記證的小作坊,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提高小作坊業主改造的積極性,解決食品小作坊監管工作中的實際困難。
五是引導食品小作坊進入集中區生產??h政府應當根據實際需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建設、改造適合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生產經營的集中場所,完善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鼓勵和支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攤販進入集中區域生產經營,促使小作坊逐步向“生產車間庫房齊全、環境整潔、人員健康、衛生條件良好”等標準化方向發展。(史恒恒 謝鵬)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