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創新手段 贏得群眾滿意——西城區食藥監局創新工作亮點掃描
空氣改善、街道干凈、舌尖安全……近年來,西城區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區的定位,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區域全面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措并舉并內外兼修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改進群眾生活質量,打造宜居宜業的和諧環境。
作為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化妝品和醫療器械安全監管機構,西城區食藥監部門不僅全力配合上述戰略需要,還積極響應“北京市食品安全示范區”的創建活動,在2016年不斷以創新促發展,寓服務于監督,贏得了民眾的廣泛贊譽。
構建“1+15+X”檢測體系 全面掌控食藥安全風險
奶類制品是否添加了三聚氰胺、各種肉類到底含不含瘦肉精、保健食品里是否違法添加藥品……對于為家計操心的主婦們來說,如何把控好一家人舌尖上的健康,自然是頭等大事。如今,這樣的擔心已經不再有,西城區構建了“1+15+X”的區、街道、社區三級食品藥品檢測體系,通過發揮檢驗檢測在保障食品藥品安全中的技術支撐作用,防控食品藥品安全風險,打消消費者對食品藥品安全的顧慮。
“1”即建成1個區級食品藥品安全風險監控中心。目前,面積達2000平米的西城區食品藥品安全風險監控中心已完成升級改造,即將投入使用?,F該監控中心已可檢測近百個藥品檢測項目,為監管部門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
“15”即建成15個街道食品藥品安全快檢室。全區15街道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已全部建立了食品藥品安全快速檢測室。各所執法人員定期對轄區內的商場超市、餐館、藥店、農貿市場進行抽檢,快速篩查一目了然。
“X”即在食品藥品經營單位和社區設立食品藥品監測點。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西城區已在15個集貿市場、16個大型超市、70個藥品零售企業、6個餐飲服務單位(包括食堂、大型賓館、學校和幼兒園)及1個社區設置了共計108個食品藥品社區監測點,面向居民開展牛奶、食用油、生肉等食品及降糖類、減肥類等保健食品、藥品的快速檢測。每個監測點由區食藥監局統一配發檢測設備,對快檢人員檢測設備操作、管理、結果處置及溝通聯絡的全部流程進行全面培訓,并安排專人定期給予技術指導。這些社區監測點不僅打通了監管的最后一公里,還在傳播食品安全知識、解除群眾顧慮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促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全面發力 在“加減之中”感受民意溫度
幾天前,在區綜合行政服務中心食藥監窗口前,一位剛辦完事的男士喜不自禁地告訴筆者:“以前提交材料時,因流程不熟悉、材料不完整、填寫不規范,跑上兩三趟才搞定都屬于平常事?,F在西城區食藥監局開通了微信公眾號,不但辦理程序一目了然,有疑問還可與客服直接溝通,提交材料一次通過,真是太方便了。”
為了更好地提供“一站式、全天候、零距離”的便捷服務,政務服務中心還配備專職人員負責微信平臺信息發布、更新以及后臺維護、在線交流。如在業務辦理或業務查詢中有任何疑問,都可在工作日時間通過在線交流功能直接與在線客服人員進行業務咨詢。
政務中心線上發力的同時,不忘完善窗口的工作職能。他們結合實際情況,在醒目位置擺放食品藥品登記流程圖,引導方便辦事群眾;對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主動幫助其完成網上注冊申報工作。設置專門填寫表格的區域,根據食品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的現狀,實行溫馨提示服務。
“互聯網+政務服務”集審批服務、電子政務、政務互動于一體,在為群眾服務上做足“加法”,在群眾辦事的難度上做好“減法”,是服務理念上的創新,可以讓老百姓少跑腿、多辦事,還促進了將權力關進透明的籠子,實現了公共服務可記錄、可跟蹤、可評議,對于提高政府公信力、改善政府形象亦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打造社會共治的“強基”工程 提升全民監督能力
今年,西城區的校園里呈現了一道與眾不同的風景,下到剛入校門的小豆包、上到即將參加高考的中學生,每人都有一本食藥安全知識手冊。還有不少同學都經歷了一堂不同尋常的科普課,來自區食藥監管部門的叔叔阿姨,或是帶來牛奶、豆油、飲料等常見食品,或是在學校食堂對生食、熟食等半成品就地取材,帶領同學們對農藥殘留、三聚氰胺、微生物污染等方面進行專業檢測。
進入學校、社區、單位、商超、軍營全面開展食品安全教育,幫助民眾提升防控風險能力,僅是西城區食藥監局全面實現社會共治的重要舉措之一。為了把這項“強基”工程做大做牢,他們還積極推動政校、政研、政媒的通力合作,營造全方位、立體化、無死角的宣傳氛圍,盡可能地提高廣大民眾對食品安全的參與感、知曉率、滿意度。
區局還積極調動行業力量,與區飲食行業協會共同開展“餐飲安全示范街”創建活動,倡導誠信經營,傳承誠信基因,促進行業自律。經過宣傳動員、培訓引領、互查互評、考核驗收等流程,十五條示范街已驗收完畢,示范街上的403家商戶已實現明廚亮灶。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