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碘缺乏病 食鹽加碘仍是長期國策
缺碘的危害不只是粗脖子
碘缺乏病是由于外環境缺碘造成人體碘攝入不夠而致甲狀腺激素合成不足所引發的一系列疾病的總稱,其最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地方性克汀病。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所長蘇曉輝教授介紹,碘缺乏病的危害不僅僅是頸部腫大,而且影響身體生長發育,尤其是智力發育。最明顯的是地方性克汀病,即指以智力殘疾為主要特征并伴有精神綜合征或甲狀腺功能低下的一種疾病。還有涉及人群更多且具有隱匿性智力偏低的亞克汀病。
碘缺乏在人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表現形式不一,孕婦碘缺乏會阻礙胎兒的腦發育,嚴重者還會導致流產、胎兒畸形和死亡;胎兒碘缺乏會引發大腦發育不可逆的損害,其最嚴重后果就是新生兒克汀病,并伴隨終身;兒童和青春期碘缺乏會形成甲狀腺腫大、智力和體格發育等障礙;成人碘缺乏會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及其他相應的甲狀腺疾病。
蘇曉輝教授指出,我國是碘缺乏病流行比較廣泛的國家,全國各省(區、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碘缺乏環境。20世紀90年代估計,全國約有7.2億人生活在缺碘地區,分布于1762個縣、26854個鄉。
食鹽加碘為國際上公認的措施
蘇曉輝教授指出,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食鹽加碘是國際上公認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導措施,符合長期性、日常性、生活化補碘原則,是一種安全、有效、簡便、廉價的補碘途徑。我國大部分地區外環境(水、土壤等)缺碘,尤其山區、丘陵、河谷地帶和河流沖刷地區缺碘更嚴重,從日常一般食物中補碘很難保證人體的生理需求,而人體對碘的儲存能力有限。因此,唯有長期堅持食用碘鹽的有效途徑。從1994年起,全國采取了食鹽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策略。
隨著綜合防治措施的全面實施,我國居民碘鹽覆蓋率和合格碘鹽食用率持續提高,人群碘營養水平明顯改善,病情大幅度下降。到2015年底,我國省級水平上28個省(區、市)實現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標。
蘇曉輝教授介紹說,為了實施科學補碘的防治策略,從1995年開始,我國開展了全國性的碘缺乏病監測和專項重點調查工作,根據碘缺乏病監測和專項調查結果,已對我國食鹽碘含量進行了3次調整。最近一次調整是2011年,已將鹽碘含量由全國統一的35±15毫克/千克,調整為每千克含20、25、30毫克3種,以滿足不同地區的實際需求。由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根據本省人群實際碘營養水平,選擇適合本地的鹽碘含量標準。2014年碘缺乏病病情監測結果顯示,8~10歲兒童和孕婦尿碘中位數均處于國際組織界定的碘營養適宜范圍內,并沒有“補碘過量”跡象。
沒有證據表明補碘與甲狀腺癌有關
蘇曉輝教授指出,目前,隨著食鹽加碘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實,因碘缺乏所致嚴重癥狀已經較為罕見,群眾對碘缺乏病危害不再憂慮,但出現了食鹽加碘過量的擔心。一是沿海省份居民認為他們吃的海帶、海產品等食物含碘量豐富,再食用碘鹽害怕碘攝入量過高;二是居民擔心食用碘鹽與腫瘤發生有關。對上述問題,原衛生部曾于2009年組織開展了沿海地區居民碘營養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在居民普遍食用合格碘鹽的情況下,我國沿海地區成人、哺乳婦女和兒童的碘營養處于基本適宜水平;我國沿海地區居民主要水產品攝入量并不高,水產品不是膳食碘攝入的主要來源,碘鹽對碘攝入量的貢獻率在60%以上。
在“十二五”期間,國家衛生計生委還設立了“微量營養素缺乏的控制與干預”的行業基金項目,通過此研究和國內外其他學者的研究,均表明沒有直接證據確認碘攝入量增加與甲狀腺癌的發生相關。近年來,全球主要國家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無論居民碘攝入量增加、穩定或下降,其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均增多,主要以甲狀腺微小癌上升為主。究其原因,國內外大多數學者認為,當前甲狀腺癌的“流行”與鼓勵甲狀腺篩查等原因有關聯。
蘇曉輝教授介紹,今后我國仍將繼續堅持并完善“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補碘”原則,在碘缺乏地區繼續實施食鹽加碘的措施。在普及碘鹽同時,合理布設不加碘食鹽銷售點,為那些不適宜食用碘鹽的甲狀腺疾病等患者購買不加碘食鹽提供便利;在高水碘地區繼續停供碘鹽,甚至改水;對碘鹽普及困難的西部貧困地區,繼續實施碘鹽價格補貼和貧困人口免費供應碘鹽的政策,并根據監測結果,及時對高危人群應急強化補碘。(衣曉峰)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