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食品安全監管——全國“雙安雙創”工作試點單位經驗擷英
編者按:
從最初的4個試點省份、15個城市,到目前的31個省(區、市)的67個城市,“雙安雙創”覆蓋了所有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農業部自2014年開始在全國開展的全國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簡稱“雙安雙創”)工作已取得積極成效。
各試點單位積極創新、開拓思路,紛紛出臺系統性的政策和策略,下大力氣對食品安全進行治理,不僅消除了食品安全隱患,提高了本地區食品安全滿意度,還開創了食品安全監管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使食品安全監管水平獲得了提升,開啟了食品安全監管的新航程。
在日前于成都召開的“全國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現場會”上,四川省人民政府、大連市人民政府、寧波市人民政府、山東省壽光市人民政府、重慶市榮昌區區委區政府的代表介紹了本地區的創建經驗,本版將相關報告摘編刊發,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啟迪。
四川省——
破解提升食安水平的新“密碼”
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專題聽取食品安全工作匯報,研究解決重大問題;省政府每年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工作——四川省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堅決貫徹食品安全黨政同責和“四個最嚴”要求,抓住共為、責任、源頭、效能幾個關鍵點,大力推進食品安全治理保障能力整體提升。
強化保障安全的共識共為 全國“雙安雙創”工作啟動后,四川各市縣踴躍爭取納入試點。目前,成都、瀘州2個市和蒼溪等4個縣納入國家試點,31個縣(市、區)納入省級食品安全示范縣創建試點,5個市、72個縣(市、區)被命名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將食品安全民意調查作為對市(州)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的重要范疇,明確試點創建考核評定辦法,制定第三方評估實施方案,對各市(州)按照統一標準逐個評估。根據第三方評估情況審定合格的,授予“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縣”稱號。對已認定授牌的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食品安全示范縣實施動態管理,每三年復評復審,推動創建單位保持壓力、深化成果。
構建“五位一體”的責任體系 四川省委省政府注重落實黨委政府總體責任,把保障食品安全納入十大民生工程和政府目標考核指標體系,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保障機制,在所有市縣均成立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
為督促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四川省加強食品企業、農產品生產者教育培訓,試點推行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書,并及時公開監管執法信息和抽檢監測信息。為強化部門監管和協管責任,要求食藥監管、農業部門積極履行食品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督促省食藥監管部門、農業部門聯合教育、通信等部門共出臺各類食品安全管理辦法60余項。此外,開展專項整治,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農產品質量安全實驗室開放日等活動,實行舉報獎勵制度,年均受理投訴咨詢3.2萬件。
加強食品安全的源頭治理 一方面,下大力氣解決產地環境污染問題。加強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將土壤納入重金屬污染防治普查范圍;開展重點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對不達標水源地列出問題清單進行整改;推進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另一方面,積極推行種養標準化。健全集環境與產儲加銷為一體的標準體系,實施現行有效省級農業地方標準923項;持續開展禁用農藥、獸用抗菌藥、“瘦肉精”等專項整治;推行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最大限度防止不合格農產品流入市場。同時,嚴把餐桌前最后一道關口,強化監管,近三年抽檢監測食品近10萬批次。
提升安全監管的整體效能 一是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動智慧監管。建設全省綜合信息平臺,大力推進農產品“互聯網+”質量追溯體系建設;配備執法終端,逐步實現食品安全日常巡查信息化、智能化。二是加強現代化建設,推動精準監管。利用大數據技術綜合分析風險隱患,推動實現監管由事后處置向事前防范轉變。三是加強標準化建設,推動規范監管。開展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站標準化建設,配備標準化執法裝備,印制日常監督檢查工作指南,使基層監管工作逐步規范化和標準化。四是加強網格化建設,推動末梢監管。設立鄉鎮食品安全工作站(所)、村(社區)工作室,聘任協管員7.9萬人。
浙江省寧波市——
高標準創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自寧波市被列為第二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試點以來,寧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堅持全員參與、全程監管、全域覆蓋,著力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群眾滿意度,全力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抓責任強落實 寧波市政府把保障食品安全作為最基本的民生工程,逐級壓實責任、傳導壓力。為強化組織領導,寧波市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由市長任組長,4位副市長任副組長,下設辦公室和12個工作組。領導小組制定創建行動方案,細化區域、行業創建細則,推動創建工作全覆蓋。寧波市將食品安全列入市人大重點監督事項,加大督查考核力度,食品安全占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考核權重達3%。今年市、縣兩級政府共安排創建經費1300萬元、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經費6000萬元,并投資8000余萬元用于提升市食品檢驗檢測研究院的檢測能力,加強財力保障支撐,構建“一盤棋”的工作推進機制。
抓改革強創新 寧波市政府把食品安全制度體系創新作為創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著力打造全程治理、支撐保障、信用監管、預警應急和社會共治五大體系,構建“一體化”的制度保障機制。一是強化政策引領,出臺《關于加強食品安全體系建設的意見》,并制定了102個規范性文件。二是強化資源整合,全面完成檢驗檢測資源重組,構建了“市級為龍頭、縣級保基本、基層重快檢”的三級食品檢驗檢測體系。三是強化信息共享,推進智能技術在食品安全治理領域的廣泛應用,依托“寧波市食品安全檢驗檢測信息共享系統”的大數據支撐,今年共發現風險隱患236項,已完成整改229項。
抓監管強治理 寧波市政府把加強執法監管作為提升食品安全整體水平的重要手段,切實做到依法監管、科學監管、精細化監管,構建“一張網”的常態監管機制。一方面,創新監管模式,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三級四圖”監管制度,率先在食品生產企業實施“雙隨機、一公開”主責核查機制。另一方面,強化信用監管,今年已發布食品“黑名單”、行政處罰及監督抽檢信息3.6萬條次。另外,狠抓專項治理,先后開展“百萬學生餐飲安全工程”、“食品安全隱患大抽檢大排查大整治嚴打擊”的“三大一嚴”行動和小作坊、小餐飲、小食雜店、散裝白酒、散裝食用油“三小兩散”整治等一系列專項行動。一年來共查處食品違法案件3221件,破獲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42起,采取刑事強制措施154人。
抓共治強合力 寧波市政府把多元化治理作為加強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徑,積極創新監管方式方法,充分調動多方力量參與創建工作。為發揮市場的作用,率先開展食品安全責任保險試點,成立全國首家食品安全責任保險運營服務中心,創造了“政府財政+保險賠付”的食責險“寧波模式”。截至目前,累計保費1193萬元,保額36億元。寧波市還充分調動基層和社會各界的作用,作為食品安全監管力量的重要補充,通過建立基層協管員信息員隊伍,開展“食品安全進社區”“你點我檢”“你點我查”等活動,構建“一條心”的全民參與機制。
遼寧省大連市——
“三個堅持”筑牢食安防線
自大連市被列為第二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試點以來,大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食品安全示范工作,成立專門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調度協調機制,將創建工作列入“十三五”規劃,確定了“第一年全面鋪開,第二年鞏固提高,第三年拾遺補缺”的總體安排,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的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社會共治、堅持夯實基礎的食品安全監管之路。
堅持問題導向,強化難點突破 一是推進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大連市食品檢驗所取得737個產品標準和2620個參數標準的檢驗資質,投入3512萬元推進縣級檢驗檢測資源整合,安排專項資金1876萬元配齊基層快檢設備。
二是制定食用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及流通、餐飲環節追溯辦法。2000余家農獸藥經營單位獲得國家和省級認證;以海參產業為重點開展專項整治,抽檢800批次。
三是推進“小作坊、小餐飲、小攤販”規范整治。開展“百日會戰”,清除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清理占道經營食品攤點3萬多處、占道燒烤1.8萬余處,杜絕了戶外燒烤、占道經營及無證無照經營現象。
四是推進餐廚垃圾收運處置。投入1839萬元,購置15臺加載GPS監管系統的餐廚垃圾收運車,建成日處置能力100噸的餐廚垃圾處理廠,形成比較完備的收運處理體系。
堅持社會共治,強化群眾參與 大連市政府通過定期召開新聞發布會、開設食品藥品監管微信公眾號和今日頭條號及在主流媒體開辟專欄、創辦校車食安課堂、科普宣傳站、公交車車載電視宣傳等方式,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向市民征集5300余條宣傳口號,遴選50條在人員密集地段的LED屏滾動播放,根植食品安全理念。
為找準創建工作的短板,明確創建攻堅方向,大連市政府委托第三方專業公司開展食品安全滿意度調查,面向全市征集“十大不放心食品”,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民代表和媒體全程參與定向抽檢,公示檢測結果。
針對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大連市政府制定食品藥品行刑銜接工作實施細則,成立打擊食品藥品違法犯罪協調辦公室,公安、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聯合駐點辦公,切實加大執法力度。組織開展20項專項整治,檢查商戶15.8萬戶次,行政立案1026件,有力地打擊了食品藥品違法犯罪活動。
堅持夯實基礎,強化基層創新 為鼓勵基層發揮首創精神,培育創建特色亮點,大連市政府深入實施“一區一品”策略。通過在街道辦事處設立食品安全綜合協調機構、建立區域性快檢中心、在大學城周邊建設安全食品園區、組織小作坊“退路進廳”、應用新產品質量二維碼追溯系統等方式,全市圍繞9類行政相對人全面開展示范創建。目前已有522家單位申報,打造了多業態、多層次的示范群體,形成全域創建工作格局。
山東省壽光市——
全流程監管打造“放心菜”
壽光是中國蔬菜之鄉,壽光的蔬菜是否安全是我國農產品安全的重要晴雨表。自創建活動開展以來,壽光市堅持把質量安全作為蔬菜產業發展的“生命線”,認真貫徹“四個最嚴”的要求,強化蔬菜生產經營全程監管,堅決把住從田頭到餐桌的每一條防線,確保讓百姓吃上“放心的壽光菜”。
抓好“產前”環節,管出放心菜 好種子、好農資、好土壤是保證蔬菜質量安全的基礎,壽光市政府全力抓好蔬菜種植前端環節。堅持內培外引,培育了壽光蔬菜種業集團等5家“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通過審定的蔬菜新品種達到46個,種苗年繁育能力14億株。建立農資質量安全管理服務平臺,對在售的5000多種農藥全部實施經營告知制度,全面推行農藥實名購買。自2011年開始,累計投入4000萬元,大力推廣微生物肥料、高碳有機肥料,改良土壤面積28萬畝。
抓好“產中”環節,種出放心菜 按照“規模生產、平衡施肥、重視質量”的思路,壽光市政府嚴格“產中”監管,推動蔬菜生產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一是實施規模經營。鼓勵引導村“兩委”領辦合作社174家,將千家萬戶納入安全生產軌道。強力推進大田改大棚、舊棚改新棚“兩改”工作,示范推廣農業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建設了占地10萬畝的三條“農業走廊”,帶動蔬菜生產由分散種植向集約發展轉變。二是實施綠色防控。市財政每年設立專項補助資金,全面推廣殺蟲燈、粘蟲板、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目前防治面積已達50萬畝,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20%以上。三是實施精準施肥。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改良工程,解決土壤養分淋失問題,有效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四是實施聯合執法。按照“無縫覆蓋、職責明晰、分級管理、持續完善”的思路,建立了以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機構為龍頭、鎮街農業執法中隊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公室為骨干、988名村級監管員為補充的市鎮村三級蔬菜質量安全監管隊伍,蔬菜生產實現全流程監管。
抓好“產后”環節,賣出放心菜 圍繞品牌建設、流通交易、質量追溯等環節,壽光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以品牌引領標準、提升質量,加強品牌效應,累計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568個,“壽光蔬菜”影響力不斷擴大;分層次開展農超對接、農企對接、電商對接,與沃爾瑪、華潤萬家等405家連鎖超市以及200多家大中型企業簽訂了產銷對接合作協議。
在流通交易方面,結合壽光蔬菜“買全國、賣全國”的實際,強化對交易市場的監管,專門組建了以市檢驗檢測中心為龍頭,鎮街檢測機構為骨干,農產品生產企業、批發市場及村級市場檢測機構為補充的市鎮村三級檢測體系。未經檢測或經檢測不合格的蔬菜一律不得上市。此外,壽光市還將“互聯網+”思維運用到蔬菜質量監管中,開發了農業大數據平臺,啟動了二維碼信息追溯體系,實現蔬菜來源可溯、流向可查、責任可究、質量安全。
重慶市榮昌區——
創新管理讓“榮昌豬”品牌更響亮
榮昌是世界八大、中國三大優良豬種之一的“榮昌豬”原產地,是中國畜牧科技城、國家現代農業畜牧業示范區。自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開展以來,榮昌在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健全管理體制,夯實“責任墻” 榮昌區政府將畜產品質量安全列為食品安全的重要內容。為明確監管任務,榮昌區專題研究細化分解部門監管責任、鎮街領導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列出責任清單。建立了區、鎮(街)、村三級負責的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和體系,出臺了畜產品生產全程控制、產地檢測準出、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和責任追究等制度,形成了“齊抓共管、層層落實、主動作為”的良好工作局面。
創新監管平臺,織密“防護網” 榮昌區政府致力于打造數字化監管平臺,將全區動物養殖場、獸藥GMP企業、飼料企業、屠宰企業等行政相對人全部納入“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對象目錄庫和質量安全應急管理系統,建成了畜牧獸醫服務“110”云服務平臺、生豬產品質量溯源系統和獸藥飼料安全生產電子監控系統,對動物防疫檢疫、無害化處理、養殖環境監管等實行數字化管理,實現“養殖-屠宰-加工-交易”的全程溯源、全程監控、全程服務、全程公開,大大提升了監管效能和應急處置水平。
落實防檢機制,打好“主動仗” 為從源頭防范控制畜禽疫病風險,榮昌區政府建立了“以監促防、以檢計酬、網格管理、采檢分離、采血補償、風險評估、分片出證、不達標問責”的防疫檢疫監管考核模式,對轄區散養監測單元、規模化養殖場內豬采集血樣,免疫抗體檢測水平高于國家規定標準。在全區設立21個動物產地檢疫報檢點和2個檢疫省級道口,在畜禽屠宰場派駐官方獸醫,嚴把動物檢驗檢疫關口。
堅持改革倒逼,激發“內動力” 榮昌區政府探索建立了“戶申報、站受理、鎮街收貯、公司處理、部門監督、保險理賠、財政補助”的七步工作法,創新和完善了畜產品監督管理方式方法。在全國率先開展仔豬保險等試點,對病死畜禽實行無害化處理,處理率達100%。榮昌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與保險聯動的長效機制”等5條經驗在全國獲得推廣。
榮昌區政府大力實施“互聯網+農業”,建成國家生豬電子交易市場,出臺生豬線上交易標準和質量管控體系。該體系目前已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日均交易量近10萬頭,預計年底交易額將突破300億元,實現“買全國、賣全國”的目標。
打造畜牧品牌,走好“健康路” 榮昌區政府出臺獎補考核政策,鼓勵支持“三品一標”認證,累計取得認證151個,其中,“榮牧”榮昌豬肉獲得國家綠色食品和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雙認證”。此外,加強與轄區內重慶市畜牧科學院、西南大學榮昌校區等科研院校合作,打造“海棠花”這一安全優質畜產品公共品牌;在全國地方豬種品牌價值比較中,“榮昌豬”以25.09億元品牌價值名列品牌榜首。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