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又至需呵暖 健康亦可從口入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轉眼,我國北方已進入初冬時節。中醫講究天人相應,強調自然界氣候與人體疾病的相應關系。古語有云:“冬者天地閉藏”。冬季自然界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待來春。人亦如此,故而冬季來臨時正是養精蓄銳、進補的最佳時期。因為進入冬季后,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儲存于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而“民以水谷為本”,只要進行有的放矢的飲食調理,亦能吃出健康。
食療古法莫相忘
我國古代關于飲食的記載多提到“食養”、“食治”、“食療”,說明藥食同源的觀念早已根植于祖國幾千年的文化之中。中醫主張膳食應結合四時氣候、環境做出適當的調整,其選配應遵循中藥的寒、熱、溫、涼四氣,辛、甘、酸、苦、咸五味及歸經之說,從而達到陰陽平衡與營養平衡的目的。食療的本質就是吃出健康,而“寒”可謂是冬季氣候變化的主要特點,冬季調養應注重以下幾大原則:
滋陰護陽
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冬季寒邪當令,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就應當有意識地食用一些溫性、熱性特別是溫補腎陽的食物,以顧護陽氣,從而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中醫說“四季五補”,即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冬季宜以溫補為主。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冬季進補切不可過食辛辣燥熱之品,以防“燥上加燥”,否則容易出現口干舌燥、干咳,甚至皮膚瘙癢等癥狀。總而言之,冬日飲食應當以少生冷、不過燥熱的溫熱性質的食物為宜,以滋陰護陽的滋補食品為佳。具體食物如:糯米、羊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等。若煮粥熬湯還可加一些沙參、黃芪、麥冬等滋陰之品,但量不需很多,因為畢竟是食補而非藥補。
重視脾胃
雖然冬季進補正當時,卻也不可盲目大補,因為長期處于“虛弱”狀態的脾胃無法承受大量的滋膩補品。所謂“立冬補冬”并不是單純的補其不足,而是從整體出發促使人體各個機能恢復。因此,不是氣虛就單純選擇補氣的食物,陽虛就只用補陽之品,而是應當治病求本,在調養的同時更注重疏通脾胃。中醫認為,脾胃是人體的“后天之本”,具有受納食物、消化和運輸水谷精微的作用。秋冬交替之際,會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特別是體虛者。脾胃不好,一切進補都是白忙活,甚至可能弄巧成拙,給脾胃造成負擔,導致一系列脾胃不適的癥狀。粥是此時調節脾胃最好的飲食,進食熱粥可驅冬寒,又能益氣健脾胃,因而有“冬日清晨一碗粥,整天從頭熱到腳”的說法。此外,在寒冷的冬日,對于油膩、對脾胃刺激大的食物皆需要有所克制。
減咸增苦
“當冬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咸而增苦以養心氣。”冬季在臟應腎,人體的腎氣在此時處于旺盛的狀態。中醫學認為,腎在五行中屬于水,心屬火,根據五行生克的理論,腎水太過容易克制心火,對心的功能造成傷害。腎屬咸,而心主苦。多食咸味食品,會助長腎氣當令的橫盛,從而會制約心火的功能。為了防止心火不足,應當多食入心的苦味食品,從而有助于頤養低迷的心氣。而且苦味食品大多性涼,這種涼性正好可以制約冬日里易上火的缺憾,從而一舉兩得。所謂“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正是這個道理。此外,還應多食辛味食材,以便于驅散寒冷。
酵素新招亦奏功
冬季天氣轉寒,人體內負離子匱乏,新陳代謝功能受阻,酸毒廢物堆積,機體呈酸性。人體細胞、組織、器官受到毒物的侵害,功能降低。盡管人體具有一定清除自身毒素的能力,但當體內廢物積蓄過多時,機體解毒排污功能就會減弱,久而久之影響健康。加上天氣寒冷干燥,容易導致感染風寒、皮膚干燥緊繃等問題。因此,除了天然的食療之法外,還可以利用酵素來提高機體免疫力、排毒潤燥。
酵素就是我們所說的酶。酶是一類具有催化或抑制特定化學反應作用的物質,其化學實質主要是蛋白質,它們是有活性的。人作為一個生物體,其本質是由化學元素構成的,人的生命必須依賴時刻發生的上千上萬種化學反應,而基本上所有的生物化學反應都依賴于特定的酶來調控。可以說,酶是生命活動必不可缺的源動力,在消化、吸收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和排出體內沉積毒素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國內外的酵素產品通常是指通過發酵的果蔬飲品,主要成分是益生菌、膳食纖維或其他有益腸道菌,如益順酵素和益果蔬酵素。這些成分進入人體腸道后,能為腸內有益菌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環境和營養,抑制腸內有害菌增長和毒素的形成,并制造出大量酶,凈化全身的血液,促進毒素排出。我國酵素產品生產尚處于初級階段,酵素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因此,消費者在購買酵素產品時,要選擇聲譽好、質量水平控制較高的正規企業,并從正規渠道購買。同時建議參閱《酵素與亞健康》、《漫話中醫治未病》等科普書籍。總之,在選擇酵素產品時應當先了解它的配料成分,從而知曉它到底有哪方面的作用、是否適合食用、是否值得購買。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選擇天然的飲食調養,還是運用新潮的酵素產品來呵暖過冬,“冬令進補”都應當尊重個體差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只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進補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達到呵暖過冬、健康從口入的目的。(湖南中醫藥大學 王 丹 中國中醫科學院 張冀東)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