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外科技術攻克肝臟“蟲癌”
本報訊 記者白毅報道 持續近14個小時,6大團隊聯手——近日,清華長庚醫院成功進行世界首例體外肝切除加自體余肝移植聯合肝上腔靜脈移植重建術根治終末期肝包蟲病。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無任何并發癥,目前已康復出院。
23歲的青海藏族姑娘索南吉被診斷為終末期復雜肝包蟲病。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教授介紹,這是一例廣泛累及多個臟器、病情極其復雜,用常規手術不可能切除的終末期肝包蟲病。蟲病累及5個腹腔和胸腔臟器以及重要血管,侵蝕了65%的肝臟形成巨大而堅硬腫塊,并向下侵蝕右腎及腎靜脈,向上侵蝕穿透大面積膈肌,進而侵入胸腔和右下肺。蟲病還廣泛侵犯腹部最大的靜脈血管及其分支,造成自右腎靜脈至右心房水平,長達17厘米的下腔靜脈完全閉塞,人體下半身血液被迫經崎嶇的側枝循環繞道回流至心臟,同時出入肝臟的四組脈管包括肝動脈、門靜脈、肝靜脈和膽管都受到嚴重破壞。
經過多學科專家充分論證,清華長庚醫院作出治療決策:體外肝切除加自體肝臟和血管移植根治。手術全程分為在體手術、體外肝臟切除和下腔靜脈重建與自體余肝移植3個階段。特別是第3階段,手術切除了受累肝臟以及下腔靜脈后,如何重建腔靜脈是完成自體余肝移植的前提,同時也是難題和關鍵。董家鴻教授根據腹內情況迅速決策,采用異體血管移植進行節段性肝上腔靜脈重建,作為重建移植肝靜脈流出道的依托。術中腔靜脈重建和肝臟再植的條件十分艱難,切除下腔靜脈后右心房與下腔靜脈接續部已縮至心包內,與移植血管的吻合非常困難,稍有不慎便有大出血風險;剩余肝左靜脈與肝中靜脈分支成形構成的肝臟流出道細小,與下腔靜脈的吻合有分毫之差便會狹窄堵塞。肝膽胰中心等6大團隊有條不紊進行配合,歷經14個小時成功完成手術。
今年7月“清華長庚國際肝膽云醫院聯盟”成立,旨在通過互聯網工具和數據共享,構建肝膽專科疾病分級診療、分級健康管理體系,實現各級肝膽疾病醫療資源的聯動。索南吉就是這一聯盟的受益者。青海大學附屬醫院通過云聯盟連線清華長庚肝膽胰中心多學科聯合診療團隊,遠程進行病例會診,隨后索南吉順利轉診至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由董家鴻教授親自帶領團隊完成手術救治。
相關鏈接
包蟲病是一種嚴重的人畜共患疾病,家犬等是包蟲的主要傳染源,接觸病犬、食入蟲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是致病的主要途徑。我國的包蟲病主要分囊型、泡型及囊泡混合型3種,其中泡型包蟲病危害最嚴重、致死率高,甚至被稱為“蟲癌”。青海省等西部地區是我國肝包蟲的高發區,目前已成為導致當地人民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最大危害。
2012年全國包蟲病流行情況調查顯示,青海省人群包蟲病患病率為0.63%,部分地區人群包蟲病患病率高達8.93%~12.83%,包蟲病疫情嚴重,青海省玉樹、果洛等地區更是被稱為“蟲癌”的泡型肝包蟲病世界罕見高發區。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