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路子 創模式 構建食安共治格局——訪濰坊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李平
山東省濰坊市是國內重要的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和出口大市。全市食品行業規模和水平均位居全省前列,食品加工業和畜牧業都是千億級產業鏈。近年來,濰坊市委、市政府積極構建政府監督有力、社會監督有序、企業誠信有度的食安共治格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水平明顯提升。近日,記者就濰坊市食品安全亮點工作采訪了濰坊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李平。
記者:貴市在食品安全工作上闖出了怎樣的新路子?
李平:濰坊市把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全市科學發展考核,實施重大事故“一票否決”,考核比重占到6%。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對食品安全作出重點安排,層層簽訂責任書,進行重點督查落實。建立了食品藥品安全經費逐年增長機制,近三年增長近20倍,2015年市級食品安全監管經費達到4757萬元,其中食品安全檢測經費1700萬元。市政府新建26000平方米的實驗樓,將食藥、農產品、畜產品、水產品等檢測中心整合遷入,進一步改善實驗條件、提升檢驗檢測能力。濰坊市每個村(居)確定一名協管員,協助做好農產品和食品藥品監管工作,報酬由市、縣、鎮三級財政共同補助。
記者:貴市在食品業態風險管控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李平:濰坊市編制了《食品藥品安全風險點分析與防控措施手冊》,梳理分析研判日常監管、監督抽檢、專項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和行業“潛規則”,劃分風險等級,研究制定了防控措施和日常檢查清單,指導基層監管人員加強監管。同時,不斷強化日常監督檢查、質量約談、量化分級管理,有效防范了食品安全風險。在食品生產環節,逐步推行二維追溯碼,以食品“身份證”的形式形成可靠的質量控制和信息追溯鏈條;在食品經營領域,創新推行了“一本通”,實現以供控購、以購溯源、管住供貨商、規范購貨商,并實行了準出準入、快檢把關,建立了流通環節食品安全源頭可溯、安全可控、去向可查的長效機制;在餐飲消費環節,落實了餐飲工具色標管理、供貨檔案管理和食品安全保證公示“三統一”,進一步規范了餐飲食品安全監管。針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飯店、小攤販、小飯桌、鮮奶吧“六小”業態,分別制定了監管辦法,通過實施備案登記、統一標牌公示、限時定點經營等多種方式,將其全部納入監管范圍,逐一進行規范,解決了“六小”監管難題。濰坊市注重建設信息化追溯體系,啟動了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食品藥品智慧監管平臺建設,實現與肉菜追溯系統對接,以條形碼、二維碼、自編碼為手段,逐步建立起覆蓋全市、囊括食品全鏈條的追溯體系。目前,正在推進重點餐飲單位廚房、快檢室檢測視頻網絡直播工程。
記者:抓好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需要多部門形成合力,請您介紹一下貴市創新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情況。
李平:濰坊市政府發布了嚴禁52種高毒農藥銷售流通公告,農業部門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高毒農藥政府儲備制度,實施了農藥經營告知和購買農藥實名登記制度,建立了全市統一的農藥監管查詢平臺,及時向社會公示備案農藥信息;在鎮街配備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流動檢測車,對農村集市、村頭地邊市場及產地的蔬菜、果品等食用農產品開展風險監測。畜牧部門建立了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收集體系,由財政補貼收集病死畜禽并全部進行無害化處理,目前全省建成運行的27家病死畜禽處理中心,濰坊有6家。公安部門嚴打食安領域違法犯罪行為,采取刑事強制措施315人,形成了強力震懾。商務部門探索建立肉菜追溯體系,目前已有126個批發市場、商場超市的2萬多個生豬、豬肉和蔬菜經營業戶納入追溯系統,形成了有效追溯鏈條;大力推進“放心早餐工程”,設置經營網點300多個,實行定點生產配送,打造了“放心早餐”供應渠道。市政部門加強餐廚廢棄物回收監管,嚴防廢棄油脂回流餐桌。教育部門落實學校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納入考評內容,提升了學校食堂食品安全水平。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創新實施了快檢托管全覆蓋工程、“雙四”宣教、“誠信聯盟”“六小整治”“陽光開放”行動等舉措,推動了社會共治。
記者:貴市是如何引導公眾消費,倒逼企業誠信自律,落實主體責任的?
李平:濰坊市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和政務網站,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行風上線、電視議事廳訪談等形式,及時公布審批信息、稽查案件信息、監督抽檢信息,曝光企業不法行為和不合格食品,激發了市場優勝劣汰功能。同時,實施快檢全覆蓋工程。在全市所有大型食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建設了116個快檢室,推動學校、企事業單位集體食堂和大型酒店配備快檢設備1496套,快檢結果向社會公示,倒逼上游種植養殖業戶自律。為解決企業自檢主動性不強、人員不專業、公信度不高等問題,創新實施了“政府主導并購買部分服務,市場開辦者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進駐”的快檢室運行新模式。在快檢室開設窗口,開展“你點我檢”、“你送我檢”業務,向市民提供免費檢測服務,讓每一位消費者成為監督者,實現了“小窗口”撬動“大監管”的倍增效應。
此外,濰坊市還推動誠信聯盟建設,規范和引導各類行業協會、合作社等聯盟組織建立健全內部規章制度,形成內部自清、自律、自覺的約束機制,放大利益共同體效應,既提升了整個行業的誠信水平,又解決了業戶眾多、難以監管的問題,實現了集約監管。目前已組建不同類型的合作組織約1.8萬個。今年,全面啟動了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逐步實施大數據管理,利用監管信息和消費者評價信息,有效地發揮市場評價約束作用。(本報記者 陳冠如)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