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規推廣也能做好銷售
賽生制藥公司是一家美國藥企,但是其絕大部分的業務卻在中國完成,近日該公司因受到美國證監會的調查而開始進入公眾視野。美國證監會指控賽生為了換取銷售業績,通過其在華子公司向中國醫藥衛生人員提供現金及其他好處,以換取醫藥銷售業績。此外,該公司還給中國兩名政府工作人員好處,以出席研討會的名義贊助其出國旅游。
GSK事件發生后,藥品銷售中的合規問題就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人們不禁疑惑:醫藥企業只有違規銷售才能快速提升銷售業績嗎?遵守合規與完成銷售業績真的是一對矛盾嗎?
遵守合規不動搖
賽生制藥被揭露出的問題,如供養VIP客戶、醫藥代表給醫生提供利益等現象,以前在行業中是普遍存在的。不過GSK事件發生后,隨著行業整頓的開展,這一情況正在逐漸改善。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醫藥行業自律與醫藥代表職業管理與發展中國研討會”上,日本公益財團法人MR認定中心事務局局長、總務部部長近澤洋平表示:“醫藥代表的資質并不是只通過教育培訓研修就能獲得的,在很大程度上它還取決于企業的經營理念,以及醫藥代表直接上司的指導態度。因此,各個企業必須進一步完善教育培訓研修的環境,努力通過教育培訓提升醫藥代表的素質,確保獲得醫療界人士乃至整個社會的信任。”
“無論研發出多么有用的藥品,如果其信息不能通過正確的活動傳遞給醫療界相關者,就稱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有用的藥品’。從這個意義上說,醫藥代表的工作和守則、守法合規是企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醫藥企業應時刻牢記‘一切為了患者’,充滿道德感、高度透明地開展營銷活動。”日本制藥工業協會田中德雄表示,經過行業多年的努力,日本民眾認為制藥業可以信賴的比例已由1999年的66%上升到2014的80.9%。
據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前執行總裁卓永清介紹,作為全球藥品研發企業在中國的行業組織,確保成員公司能夠準確地將有關藥品的學術信息傳遞給醫生,并及時收集反饋藥品使用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良反應,是RDPAC非常重要的職責。因此,多年來RDPAC一直參照國際慣例,在成員中推行“醫藥代表行為準則”,并通過“醫藥代表培訓(MRC)項目”進行自律,以保證會員公司的醫藥代表具有基本的醫藥專業知識與職業操守。今年該委員會又就“醫藥代表行為準則”建立了內部強制執行機制,為會員公司及其醫藥代表依照準則行事提供進一步保證。
事實上,醫藥行業自律也在國內醫藥行業相關商、協、學會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進展——目前已有17家行業商、協、學會簽署了《中國醫藥企業倫理準則實施倡議書》。今后,醫藥代表的健康發展將是醫藥企業實現自律的重要環節,是踐行合規的非常重要的著力點。
正如近澤洋平所言,醫藥代表推廣藥品的行為是否合規,與企業的經營理念和醫藥代表上司的指導態度密切相關。曾因銷售違法飽受詬病的GSK,其現任中國區總經理季海威告訴記者,從2013年開始,GSK成為跨國藥企中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將醫藥代表的銷售獎金和銷售業績脫鉤的制藥企業。對GSK顛覆式的運營模式變革,業界一直存有不同看法。2015年9月,有媒體曾經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在提交問卷的十幾家跨國藥企中,有70%的認為“以銷售行為考核銷售人員的銷售模式”目前在中國實施為時尚早。那么,GSK這一變革是否過于超前?對此,季海威表示,如今整個醫藥行業存在兩種態度:很多公司像GSK一樣,覺得現在是一個很恰當的做出改變的時機,并已進行了一些調整,只是沒有十分明顯地表達出來;而另外一些公司則仍然墨守成規。在季海威看來,問題不是要不要變化,而是必須要面對現實。
細則規范待明確
目前在很多制藥企業中,合規部門的地位舉足輕重,該部門的作用就像一柄懸掛在市場、銷售部門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但是,對于一些具體的問題,由于法規并不明確,各公司合規部門的要求也并不統一,甚至他們自己也不是很明確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須禁止,于是造成了一些具體工作的困難。一家企業的公關總監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其所在公司準備針對自己的一個產品開展一場公眾相關疾病知識普及教育活動。合規部門在審核該活動時對活動中是否會出現公司產品品牌提出質疑。如果出現公司產品品牌,就有違規宣傳的嫌疑;但如果不出現,那么該活動對公司又有何意義?該公關總監對記者笑言道,“這都成了悖論了,怎么都不行了。”
另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是遵守合規。現在企業盡量避免出資請醫生出國參加學術會議。但學術會議的最新相關知識還必須傳遞給醫生,這就需要請權威專家在國內進行巡講。那么,應不應該給巡講的專家一定的費用呢?如果支付費用,又如何避免利益交換的嫌疑?而不支付費用,日常工作繁忙的專家憑什么要在企業組織的培訓中授課呢?因此,企業非常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明確一些規定細則,即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觸碰的紅線。
有業內人士指出,進行規范的藥品推廣,除了需要制藥企業進行努力以外,也需要醫生和醫院全力協助。歸根結底就是要斬斷醫生與藥品銷售的利益關系,真正實現醫藥分開,讓醫生有條件不通過銷售藥品實現自身應有的經濟價值。醫院在教育引導醫生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對于醫生處方的監督。而借鑒國外的經驗,提升醫院藥師的臨床藥學服務能力,通過藥師監督醫生的處方,應該是切實可行的辦法。
GSK從2013年開始率先在醫藥行業推行醫藥代表的銷售獎金和銷售業績脫鉤,至今30個月的運行效果到底如何?對于這個問題,季海威沒有向記者給出具體的數據。不過他相信,經過兩年多的適應、溝通、磨合,未來藥企合規地進行藥品推廣也能取得預期的銷售業績。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