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療為晚期肝癌患者帶來新希望
肝癌常被稱為“癌中之王”,意指其發病兇險,治療困難,病死率高。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新的治療方法不斷產生,肝癌的治療已取得很多進展,帶來了新的希望,介入療法就是其中之一。日前,第十二屆亞太介入放射學大會在蘇州舉行,會議期間,浙江省腫瘤醫院放射科主任邵國良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介入療法可以使大多數不能手術切除的肝癌患者得以改善和延長生存期,他收治的患者有的至今已存活10年以上。
邵國良教授說到,肝癌是我國高發的一種惡性腫瘤,目前在我國腫瘤發病譜上,排在第四位;它和肺癌等其他常見惡性腫瘤一樣,是我國面臨的嚴重挑戰之一。而且由于如下幾個因素,致使我國肝癌患者大部分一經發現就是中晚期,給治療造成很大的困難:第一,肝癌早期表現不明顯,常被患者忽視;第二,很多公眾的衛生保健知識和醫療常識比較缺乏,有些患者發現肝癌早期表現也不接受正規治療,而是亂用民間土方法治療,結果耽誤了治療;第三,我國是肝炎高發國家,80%以上的肝癌患者都有乙肝病史,很多肝炎患者身體不舒服或者有癥狀后以為只是肝炎,而沒有想到是惡性腫瘤,等到后來發現肝癌的時候往往就是晚期了。邵國良教授呼吁公眾要重視自身健康,定期檢查,特別是乙肝患者要經常了解肝炎病毒的復制情況,阻止向肝硬化發展;要重視疫苗的接種;做到飲酒適量,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肝癌的發生也會大大下降。
在肝癌治療方面,邵國良教授介紹,手術是治療肝癌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我國肝癌被發現時將近2/3的患者已經屬于中晚期,難以手術治療。對這些患者如何治療是臨床醫生和醫學研究者在不斷探索的領域。目前已經有很多手段正在應用或在研究階段,如介入治療、靶向藥物治療、免疫治療、中醫中藥治療、生物治療等。廣義的介入治療是指在影像設備,如CT、磁共振或者超聲引導下利用微創設備進行的微創治療。邵國良教授說,目前肝癌的治療依靠傳統治療手段,再要提高療效已經比較困難,必須尋求突破。靶向藥物的出現,使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有了明顯提高,但在肝癌治療方面還需進步努力。
肝癌屬于血供非常豐富的腫瘤,許多促血管生成因子過度分泌,其中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及其受體(VEGF/VEGFR)參與內皮細胞芽生、遷移、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腫瘤細胞存活,是血管生成的重要通路,也是藥物研發的重要靶點。目前,在治療肝癌的靶向藥物中,除了索拉非尼以外,阿帕替尼也取得了良好的初步結果,Ⅲ期臨床研究正在開展中。此外,阿帕替尼相對索拉非尼具有經濟學優勢,我國大部分患者更容易承受。邵國良教授介紹,臨床研究表明,介入聯合靶向治療有很好的協同作用,安全性較高,患者耐受性良好,這樣的綜合治療起到了1+1>2的效果,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探索。據他介紹,中晚期肝癌進行介入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1年的生存率可達到85%左右,兩年的生存率是60%左右,3年大概在30%~40%,5年的生存率也可以達到20%~30%。有些患者治療后至今已有十多年,身體狀況仍然很好。
邵國良教授表示,通過介入靶向聯合治療手段,有效阻斷腫瘤的繼續發展和轉移復發,使得帶瘤生存成為了可能。雖然在惡性腫瘤治療方面,目前的治療手段尚不能達到完全治愈,但癌癥已不再是不治之癥,帶瘤生存同樣可以追求很好的生存質量,癌癥將成為慢性病。邵國良教授也希望,未來治療領域能有更多突破,讓腫瘤患者看到治愈的希望。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