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能力延伸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全國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試點工作現場會上表示,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從基層抓起,縣域是重中之重。為此,從2014年開始,農業部啟動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認定了107個縣市作為創建試點單位。近年來,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成立專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及基層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標準,制定例行檢測制度,加大農業執法檢查力度等措施,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其中縣級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的建立,一改過去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稀缺的局面,將檢測能力延伸到基層,縮短了生產基地到實驗室的距離,有效擴大了農產品的抽檢比例,為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數據支撐。
有效拓展檢測能力
近年來,縣級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陸續建立,初步具備了常用農產品常規農藥殘留的檢測能力。以江蘇省豐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為例,該檢測站建于2012年,2014年通過江蘇省質監局計量認證,2015年正式投入運行,具備3大類共30項農產品質量參數的檢測能力,其中28項為吡蟲啉等常規農藥殘留參數。檢測站運行以來,承擔了江蘇省農委下達的農產品質量例行檢測和監督抽檢任務,以及轄區內部分生產企業合作社的委托檢驗任務。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的設立,有效地解決了省市級農產品檢測機構檢測能力有限的問題,將檢測能力延伸至縣級行政區域,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和數量,降低了檢測成本。
有力提供數據支撐
一方面,檢測數據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的反映結果;另一方面,通過檢測數據進行風險分析可以發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指明方向和著力點。
在以往工作中,農產品質量例行檢測、監督抽檢、風險監測等檢測任務多由省市級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承擔,由于檢測機構數量少,人員、設備資源有限,導致抽樣檢測數量有限,從統計學意義而言,檢測數據的代表性受到制約。而縣級檢測機構的投入運行,顯著擴大了農產品質量抽檢比例。還以江蘇省為例,2015年,江蘇省下轄21個縣及21個縣級市,每個縣市至少開展200個例行抽檢以及50個監督抽檢,全年抽檢農產品數量超過10000個樣品,大幅度提高了抽樣檢測數量,有效地提升了檢測數據的代表性,能更加真實準確地反映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發揮技術推廣作用
縣級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往往隸屬于當地農委或農技中心,人員多為農業專業出身,具有豐富的農業工作經驗。檢測機構成立后能充分整合資源,結合自身優勢擔負起新形勢下農業檢測技術培訓、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等任務。
豐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在成立之初即擔負著全縣各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生產基地、農貿市場的農產品質量快速檢測室的建設任務,從實驗室設計、設備采購到人員培訓等均進行了指導和具體參與。2015年豐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舉辦檢測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標準化生產等各類培訓多次,培訓人數達800余人次,極大地促進了當地農業轉型升級、良性發展,在當地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準出準入制度“落地”
產地準出及市場準入制度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舉措,也是規范農產品市場實現產品可追溯的重要途徑。但要真正實現產地準出及市場準入制度則需要完善的配套設施、人力資源和技術支撐,否則產地準出及市場準入制度只能是一句口號。
縣、鎮兩級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的建立除了承擔上級檢測任務外,還可以針對本地區農業產業結構制定本地區的例行檢測方案,接受委托檢驗,提供快捷的檢測服務,在保障本地區農產品市場供應質量安全的同時,為本地農業生產企業開拓市場、創牌立信提供便利條件。
人才問題亟待解決
縣級農產品質量檢測機構立足基層,剛剛成立,人員多由當地農業部門內部調劑,多為農業專業出身,知識結構及工作經驗單一,缺少食品工程、分析化學、行政管理等與農產品質量檢測及實驗室內部管理相關的專業人才。因此,縣級檢測機構在建設及運行期間,人員短缺、技術力量落后等問題都成為制約縣級檢測機構發展的瓶頸。
針對上述問題,很多縣市將檢測領域人才招錄納入當地人才戰略計劃,同時加強縣內人才調劑。另外,加強內部人才培養,制定短期和中長期培訓計劃。預期3~5年縣級檢測機構將逐漸步入正軌,扭轉人才及技術落后的不利局面。
據農業部公布數據,2014年、2015年蔬菜例行檢測合格率均在96%以上。通過政府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加強生產過程監管、強化檢測力度、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同時不斷加強行業自律,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監督作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將再上新臺階。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食品安全委員會)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