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落實屬地責任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去年4月,國務院食安辦、國家總局提出‘四有兩責’的要求后,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第一時間作出批示,要求本市各級政府必須將食品安全作為綜合執法的首要責任,把貫徹‘四有兩責’作為當前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最有力的抓手。”日前,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閻祖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去年6月,上海市政府轉發了《關于進一步落實區縣政府食品安全屬地責任 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實施方案》之后,市食安辦、食藥監局又配套制定了相關實施細則,從組織領導、工作規范、保障措施、隊伍建設、責任追究五個方面,提出十七項具體措施。近一年來,各區縣積極落實屬地責任,不斷加強基礎建設,提升監管效能。與此同時,上海市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工作全面開展,全市16個區縣的創建方案均已經各區縣政府批準實施。
“確保食藥安全底線是第一位的”
“改革是否有利于加強食品安全?是否有利于保障專業化監督?這是改革中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上海市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黨委書記、局長陳彥峰表示,“在改革中,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非常重要,其底線意識也非常清晰,那就是,無論怎么改,安全必須保障。確保食品藥品安全底線是第一位的。”
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市區縣食安委主任多為政府分管領導,代表著區縣政府。同時,將辦公室設在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實現了綜合協調的實體化運作,從組織架構上保障了屬地責任的有效落實。
嘉定區市場監管局局長丁耀臣也表示,嘉定區領導對食品藥品安全非常重視,有些地方的理念是“大市場、大質量、大安全”,而在嘉定區,強調的是“大安全、大質量、大市場”,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是首要責任。年初,區級、街鎮、村居三級簽訂了食品安全目標任務書,并建立了街鎮食安辦業務管理系統,實現對農村自辦酒席、無證照經營的電子監管以及對監管人員履職情況的督查。
據了解,在閔行區,去年對街鎮的年度績效考核分值中,食品安全工作由4分升至5分,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采取一票否決制。街鎮食安委及食安辦所需經費已按照區域實有人口不低于2元/人的標準納入財政預算。在虹口區,去年加強了區食安辦建設,充實、調整了成員單位;區食安辦已追加使用工作經費50%。
據閻祖強介紹,為了將“四有兩責”落實到基層,上海市明確提出“六個統一”的執法規范標準,即統一監管執法機制、統一監管執法裝備、統一監管工作規范、統一監管工作程序、統一全市監督抽檢計劃、統一監管信息及公示平臺。其中包括統一各區縣政府對本轄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責任和日常工作機制,將食品安全作為區縣市場綜合執法的首要責任;運用日常執法信息系統平臺、GPS實時定位等現場移動執法裝備,實時記錄日常執法活動信息;完善食品生產經營者“一戶一檔”制度,加大抽檢監測力度,規范投訴舉報處置工作程序,嚴厲查處違法犯罪行為;實施標準化的食品生產、流通和餐飲單位食品安全監督檢查規范(SOP)等。
“專業人士仍在專業的崗位上”
食品藥品監管的專業性強,能否保障人員隊伍的專業性和執法的獨立性,是改革中面臨的重要課題。
丁耀臣說:“專業人士要在專業的崗位上。在基層所實行‘大綜合、小專業綜合監管,網格化管理’,要求監督員做‘全科醫生’;而在綜合執法大隊我們實行的是‘大專業小綜合’”。據悉,在改革中,嘉定區市場監管局成立了綜合大隊,分為8個中隊,其中7個為專業中隊;在局機關的21個科室中,75%以上為專業化科室。同時,該局增加了基層監管人員,目前75%以上的力量在基層,80%在從事食品安全監管。
在浦東新區,陳彥峰還給記者講述了執法中的“小故事”:“浦東新區僅食品企業就超過4萬戶,面廣量大,單純依靠日常監管,不能完全消除安全隱患。尤其是福喜事件發生后,更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在事中事后監管上有所突破,由此,我們創造性開展了高風險企業的全項徹查,由來自工商、質監、食藥監的執法精英組成徹查隊,對高風險企業開展地毯式檢查。第一次徹查的肉制品企業,我們出動了30多名干部集中3天時間進行檢查,很多過去沒有查出的問題都浮出了水面。這樣的檢查,企業負責人感到‘刻骨銘心’,執法人員感到‘執法有威’,起到了‘一次檢查管三年’的效果。”
陳彥峰認為,分類監管、專業化監管體現出監管理念的變化,“人海戰術”既不現實,效果也不一定好,因此要加強對高風險領域的監管,不斷提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檢查要能發現問題,“一次檢查痛幾年”。
記者了解到,在閔行區,去年區食安委共組織了各類專業培訓110余次,累計培訓4100余人次。除了進行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專題培訓外,還組織了食品中毒調查員考核備案。“我們不僅在監管工作中采取了中小學生食堂全球眼實時監控、食品安全信息溯源等信息化手段,同時執法人員內部也在不斷提升信息化應用和專業學習。”閔行區市場監管局局長馮嘯給記者看了他手機上的APP“阿里釘釘”,“釘釘很好用,我們昨天還就一專業話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可以說是實時的頭腦風暴和在線學習。”
另據閻祖強介紹,為充分調動基層執法人員落實“四有兩責”的積極性,針對現行基層監管所執法人員職業發展路徑單一、職業化、專業化特點不突出等問題,該局形成調研報告,建議市政府借鑒本市司法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探索基層執法人員專業化、職業化分類管理改革試點。目前,上海市已在浦東、徐匯、嘉定3個區開展了行政執法類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的試點工作。
此外,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也強化了專業培訓。2015年組織開展了法律法規、執法規范、檢驗技術、示范創建、應急管理五大類、40個項目的培訓,覆蓋上海市96%的監管人員,共計3500學時。
“大聯動+網格化+信息化”促共治
“網上有格、格上有人、人上有責,這正是我們不斷推動的工作。”馮嘯告訴記者。日前,閔行區出臺了《關于加強基層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推動工作重心與力量配置的下移,繼續完善村(居)委“一站三員”制度,規范村(居)委臺賬目錄,打通“最后一公里”。目前,區、站兩級食安辦安全專職人員35名,全區共有食品安全工作站583個,食品安全協管員、信息員、宣傳員4477名。
與此同時,閔行區14個基層所的辦公用房、實驗室、監控視頻室、辦公經費和車輛等均已落實。閔行區政府將“建成并對外免費開放13個食品安全檢測室”作為2015年實事項目。13個街鎮的食品安全檢測室均具備完善的采樣、樣品處理和7大類食品65個檢測項目的檢測能力,同時還配備了供市民休息的椅子,觀看的食品安全宣傳短片、圖冊、標本等。“我們的實驗室不僅具有檢測職能,同時也是科普宣傳的基地,我們要通過人性化的手段不斷豐富其陣地的內涵。”馮嘯說。
此外,閔行區還通過探索食品生產企業“吹哨人”制度、加強行刑銜接、推進企業監督信息公開、食品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和公示、建立食品經營單位“一戶一檔”等手段,不斷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力度。
在浦東新區洋涇街道綜合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內,記者實地體驗了一回社區網格化管理,數十塊液晶屏實時顯示著覆蓋全社區的探頭監控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情況,能夠依托綜合管理隊伍實現快速處置。該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洋涇街道是浦東新區較早啟動城市綜合管理網格化與社會綜合治理網絡化“兩網協同”的街鎮,初步形成“天上有探頭(1070余個探頭全面覆蓋街面及小區)、中間有平臺(指揮中心24小時全年無休運作)、網格有隊伍(桃林、靈山、涇東三個聯勤聯動工作站)”的工作體系。目前,洋涇街道有4名專職食品安全巡查員,并有3個聯勤聯動工作站協助工作,“網格化+聯勤聯巡”機制正在全面發揮作用。此外,洋涇街道還建立起了社區誠信信息“數據庫”和“紅灰榜”,把誠信建設與安全監管有機結合,將來源于不同條塊的信息數據合并成區、街道兩級共建公用的社區“誠信云”,實現執法之外的“軟管理”。
同樣,在嘉定區,聯勤、媒體、“兩會”代表委員、尋訪團、市民等多方力量也被動員起來,關注和宣傳食品安全。該局工作人員還把食品安全的內容編成滬劇、錫劇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地方戲,在當地12個街鎮進行巡回演出,受到了市民的歡迎。
另據記者了解,上海市年均增長抽檢經費15%,增加抽檢經費2000萬。同時,及時歸集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和食品安全抽檢等信息,錄入統一信息平臺,予以公示。撥付1000余萬元資金用于各區縣制作監督公示牌,落實監管信息與監管人員名單上墻制度。
閻祖強告訴記者,上海市食品藥品安全“十三五”規劃已被列為市政府32項專項規劃之一,目前已編制完成。上海市局將建立食品藥品兩個現代化治理體系,把完善法規標準、行政執法、專業技術和人才培養、社會共治等四個支撐體系作為主要任務,并對應提出了九項食品藥品安全治理工程,為今后落實食品安全監管“四有兩責”、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奠定扎實基礎。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