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企是斬斷藥品回收利益鏈的關鍵
據《中國醫藥報》1月28日報道,1月26日,國家總局通報了陜西廣聯藥業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存在購銷非法回收藥品或為購銷非法回收藥品企業提供發票等違法行為,再次揭開了少數藥品企業參與購銷非法回收藥品的黑幕。
在為國家總局通過飛行檢查善于發現問題并敢于揭示問題的作風和勇氣“點贊”的同時,這7家藥品企業的違法情節也著實讓人觸目驚心。通報的7家藥企不僅資質合法,有的應該還是當地具有一定影響和規模的企業,但其在明知行為違法的情況下依然無所顧忌,確實讓人有些費解。
近年來,隨著藥品行業的規范化運行和嚴管重懲的震懾,非法的藥品回收雖然沒有根本禁絕,但大都轉入地下,成規模的此類違法行為鮮見曝光。但從此次國家總局的通告來看,非法的藥品回收尤其是藥品企業參與其中的現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且有抬頭之勢。
筆者認為,治理非法藥品回收,藥企是關鍵。在藥品行業全面規范之后,沒有藥企的參與和動作,非法回收的藥品不但無法進入合法的銷售渠道,達到以量的累積實現利的攫取,更無法在較長的時間內不被監管部門發現。而藥企的直接參與,既可以在技術處理上讓非法回收的藥品披上合法產品的外衣,又能使處于地下的流通變為公開的交易。也就是說,藥企的參與,就類似“洗錢”一樣洗白了非法回收的藥品,為其通過層層關卡打開了方便之門。
經濟新常態下,藥企創收面臨著轉型升級和市場競爭激烈等多重壓力,確實已經關系到部分藥企的發展甚至生存。在可預見的未來,經濟新常態的基本格局難以改變,藥品行業自然不能獨善其身。從這個角度來分析,藥企直接參與或變相參與非法藥品回收而謀取利益的違法行為依然存在一定的可能。
因此,只有管好、管住、管死藥企,才能卡住回收藥品的回流和“改頭換面”后的外流通道,點住藥品回收利益鏈的死穴。同時,從藥企參與非法藥品回收的現象來推測,以低成本不合格藥品原料生產藥品或對修改庫存藥品保質期等問題也要引起監管部門的警覺,并要適時組織開展檢查。只有加大對非法藥品回收以及類似行為的查處力度并持續深化,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得到最基本的保證。
(作者單位:安徽省安慶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