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是樹 文化是根——寶雞市局對監管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寶雞是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里,是姜炎和周秦文化的發祥地。在這片文化積淀深厚的土壤里,寶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積極開展食品藥品監管文化建設,強化理想信念,提升精神追求,提高隊伍素質,用監管文化駕馭食品藥品監管工作大局,將監管文化深深根植于寶雞市每一位食藥監管人員的心中。
孕育
如果說事業是樹,那么文化就是根。
寶雞市局組建初期,一無辦公場所,二無基本的設施設備,連機關正常運轉的經費都要四處籌措。人員通過招錄、劃轉等形式,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單位,思想素質參差不齊,價值觀、精神境界差異較大。而當地食品藥品市場亟待規范,特別是寶雞市已成為中藥材品種的富集區和地道藥材的生產區,形成了以中藥材種植、加工為主導的產業格局,產業發展與市場規范需要同步展開。面對重重困難,面對人民的殷切期望,如何開創工作的新局面?“精神因素比物質因素更重要。”在困難面前,寶雞市局認識到,不但要整合全市食藥監管人員的思想,激發創業的熱情,強化監管理念,弘揚監管精神,樹立監管形象,還要統一意志,凝聚力量,提升全市食藥監管人員的思想境界,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才能實現對食品藥品的長效監管,保證食品藥品市場秩序“長治久安”。而要做到這一切,精神引導、文化制勝戰略就成為必然選擇。
探索
監管文化是食藥監管系統隨著監管事業的深入發展,通過全系統各級決策者主動倡導和精神培育并為全體干部職工所認同和遵守,具有本行業特色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共同意識,是行業精神、行為準則、傳統習俗、職工文化素質,以及蘊含于藥監形象、制度之中的精神的總和。
在上述思想認識基礎上,寶雞市局把握文化的基本特點,順應行政管理的一般規律,大膽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六種精神”為核心的監管文化體系,即“自強自立、甘于清貧的艱苦奮斗精神;愛崗敬業、勤奮工作的無私奉獻精神;堅忍不拔、迎難而上的頑強拼搏精神;群策群力、團結奮斗的集體團隊精神;敢為人先、與時俱進的開拓創新精神;善于學習、永不滿足的終身學習精神”。與“六種精神”遙相呼應的還有堅持原則的首位意識、協調一致的全局意識、凝聚人心的團結意識、堅持學習的修養意識、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監管幫促的服務意識這“六種意識”,以及精心培育起來的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振奮精神、勇創業績的風氣;勤于學習、善于思考、鉆研業務、提高素質的風氣;顧全大局、團結協作、互相補臺、互諒互讓的風氣;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真抓實干、永求實效的風氣;講正氣、樹形象、艱苦奮斗、樂于奉獻的風氣;奉公守法、遵守黨紀、廉潔自律、潔身自好的風氣這“六種風氣”——共同構成了寶雞食藥監管人員強大的精神動力。
如果說精神追求指引了思想上的價值取向,那么實現這種價值取向還必須依靠堅實的能力支持,否則,監管文化也只能停留在精神層面上。為此,寶雞市局在實踐中總結出了食藥監管干部應當具備的“六種能力”,即“調查研究,科學決策能力;掌握規則,駕馭市場能力;沉著應對,處理復雜局面能力;嚴格執法,依法行政能力;把握方向,總攬全局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并組織干部職工對目標的執著追求、個人素質的修煉提高、處事態度的沉著穩健、品德修養的崇高境界、發展環境的影響制約、成功與失敗的相互轉化等方面進行分析,破解其中的辯證關系,為干部職工指點了迷津。
創新
文化建設的創造力在于創新,豐富監管文化的載體是監管文化建設的橋梁性工程。
寶雞市局通過開展“三優一滿意”、“三爭一創”活動和學習型、服務型、落實型的“三型”機關建設,使監管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目標化,措施具體化,把機關學習、環境面貌、服務要求、工作質量、職業道德建設等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強化了誠實守信、忠于職守、依法監管、守法經營的理念,全市藥品違法案件逐年大幅下降,醫藥市場秩序大為改觀。
寶雞市局還通過每年進行“十佳優秀藥品監督員”評選表彰、把十佳優秀藥品監督員送出去學習、唱響《藥監工作者之歌》,以及開展“提高素質,與時俱進”演講比賽等有針對性的活動,激發監管人員的自豪感,使其精神境界不斷提升,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不斷得到弘揚,形成了以為人民健康服務,向人民生命負責為宗旨;以把群眾利益放在心窩為指南;以依法行政,廉潔執法為行為準則;以“六種精神”等為核心的監管文化,并使監管文化成為每個干部職工精神的支柱、思想的旗幟和行為的指南。
寶雞市局食品藥品監管文化建設的開展營造了全系統只爭朝夕、有為有位的氛圍,增強了監管人員的使命感,也促進了監管工作的不斷創新。如“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兩網”建設格局,為全國的“兩網”建設提供了新鮮的經驗,《中國醫藥報》多次對此進行報道。另外,“規范藥房”的創建活動、食品藥品市場誠信體系建設活動等重點工作的創新,更是帶動了整體工作的全面推進。(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食品藥品管理局)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