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向兒童腫瘤說不
福建省莆田市的12歲少年小雄(化名),查出患有小腦髓母細胞瘤,經過治療病情逐步穩定。但僅過了4個月,腹部惡性淋巴瘤又讓這個孩子遭受手術、化療等一系列痛苦。“在普通百姓眼里,惡性腫瘤是成人才會得的病。其實近年來,兒童腫瘤的發病率不斷攀升。”在“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腫瘤科主任歐陽學農主任醫師指出,隨著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下降和先天性畸形的治愈率上升,惡性腫瘤已成為青少年主要死因之一,每年約有3萬名兒童被診斷患有惡性腫瘤。
與成人腫瘤差異較大
“腫瘤的高發人群本是以中老年人居多,兒童腫瘤易被忽視,發現時往往已失去最佳的治療機會。”歐陽學農說,腫瘤是基因和環境長時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一般情況下兒童腫瘤的發病率較低。
目前在中國,平均每年有3~4萬名兒童被確診患惡性腫瘤,發病率正在以每五年5%的速度上升。雖然兒童惡性腫瘤的發生只有成人的1/10,但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惡性腫瘤已成為兒童主要死因,僅次于意外死亡而居第二位。
兒童惡性腫瘤的類型與成人有很大差異,成人主要是胃、肺、乳房等惡性腫瘤,兒童主要是白血病、淋巴瘤、中樞神經系統等惡性腫瘤。兒童實體瘤多來源于中胚葉組織,而成人的癌多來自上皮組織。所以,兒童與成年人患腫瘤的病種不太一樣,常見的兒童腫瘤,除了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等血液腫瘤,包括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如腦瘤,主要是神經母細胞瘤的交感神經系統腫瘤,橫紋肌肉瘤、骨肉瘤等小兒肉瘤,腎母細胞瘤,骨瘤等。
兒童腫瘤生長快,病情進展迅速,惡性程度較高,腫瘤并發癥多,危害極大。當小孩的口腔、頭部、臉部、頜下區、頸部等出現包塊,呼吸不暢,吞咽困難,或者牙齦、鼻腔出血,以及皮膚有出血點,臉色蒼白,貧血及不明原因的低燒或高燒、日漸消瘦、精神萎靡等癥狀時,應及時到大型正規醫院診治。
從妊娠期開始防護
兒童惡性腫瘤究竟是從哪兒來的呢?“先天遺傳、環境污染、輻射污染、生物污染是小兒腫瘤的主要根源。”歐陽學農說,目前找出個體腫瘤的具體致病因素還是難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兒童腫瘤的增多和現在環境污染有關系。具體說,比如裝修污染,輻射,食品中的防腐劑、添加劑、激素的增多等。
兒童腫瘤的發病機制中涉及更多的是先天性因素,基因突變是惡性腫瘤發生發展的基礎,因此對兒童腫瘤的預防應從年輕父母著手。母親從妊娠期開始,就要十分注意避免生物、化學和物理的致癌因素。保持均衡的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樂觀的情緒,做好孕前檢查、產前檢查對胎兒的健康發育是非常有利的。等寶寶出生后,同樣要盡量避免與上述各種致癌因素接觸。
治愈率高于成人
絕大多數兒童腫瘤是由不成熟的胚胎組織發展而來,相對而言,兒童對放化療等治療更敏感;其次兒童心理發育不成熟,對腫瘤的認識度不高,沒有過多的心理負擔;此外兒童正處在生長發育期,治療后身體恢復快。
兒童腫瘤的臨床治愈率也大大高于成人,經過合理規范的綜合治療,50%~70%的兒童腫瘤患者是有可能治愈的。但國內醫院極少設置兒童腫瘤專科,兒童化療用藥經驗少,患兒輸液依從性差,缺乏規范治療,導致兒童腫瘤診治面臨一定的困難。另外,由于父母的疏忽、醫療費用過高等原因,導致很多患兒失去了治療的機會。
兒童腫瘤能否治愈的關鍵,除了取決于腫瘤自身特性外,更重要在于患兒能否獲得早期診斷和及時規范的治療。歐陽學農強調,由于小兒生理和病理特點,腫瘤重量與體重之比大于成人,一些腫瘤標記物的診斷陽性率明顯高于成人,目前常用于臨床療效監測的腫瘤標記物AFP、NSE、LDH、CEA等檢測更具臨床意義,家長可以定期為孩子進行健康檢查,以便將腫瘤消滅在萌芽狀態。
相關鏈接
警覺兒童腫瘤三字訣
“對于兒童腫瘤,父母可以從兒童一些反常行為上提高警覺。”歐陽學農介紹了“看、摸、聽”三字訣:一是“看”,注意觀察孩子活動能力的變化,比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二是“摸”,平時給孩子洗澡,多摸一摸孩子身上是否有腫塊,特別是腹部、體形是否有變化,有無不正常的腫塊出現;三是“聽”,重視孩子的主訴,不會說話的幼兒因為病變會哭得特別厲害,或者特別沒有精神,會說話的兒童會告訴家長哪里不舒服,而家長對孩子說的頭疼、肚子痛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