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監管須加強風險管理——對監管工作方式向精細化、標準化轉變的實踐與思考
漫畫/韋榮景
風險管理,是指對影響食品藥品安全的各種不確定事件進行識別和評估,并采取應對措施將其影響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的過程。近年來,食品藥品安全形勢日趨嚴峻、復雜,風險隱患時刻存在,責任事故多發易發。作為基層監管部門,要充分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運用風險管理重塑監管機制和模式,促進監管工作由事后處置向全程防控轉變,切實提高科學監管和風險防控的能力水平,保衛好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強化網格監管模式
強化網格監管模式是開展好風險管理的前提,風險因素的采集是全部風險管理工作的前提。
在傳統監管模式下,風險因素主要靠執法人員以拉網式、運動式的檢查來采集,費時費力又摻雜了很多主觀判斷,難以保障后續分析工作的靶向、精準。要轉變這種粗放式監管方式,就要把強化網格監管這一組織基礎作為切入點,大力推進監管工作方式向精細化、標準化轉變。
為了順應這一轉變,目前,我們青島市市北區局在體制改革工作已全部完成(機關設立6個科、1個稽查大隊,基層成立了20個食藥所)的基礎上,將工作重點放在了以體制改革為契機,對每個基層網格明確“六定”(領導定點、全員定責、排查定級、信息定時、宣傳定量、應急定制)職責上,并按照“誰檢查、誰簽字、誰負責”的原則,對網格內風險隱患未排查到位的,除了追究區(市)局的責任外,還要追究網格負責人的直接責任。這樣一來,人人身上有責任、有指標、有壓力,風險因素調查采集方式開始由原先的“運動戰”轉變為“陣地戰”,提取的風險因素更加全面、準確、及時。
制定日常監管標準
制定日常監管標準是開展好風險管理的基礎。
我們的經驗是,在明確網格職責的同時,按照客觀、量化的原則,對“四品一械”(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化妝品和醫療器械)日常監管標準予以逐條逐項分解量化,形成便于計算機存儲、識別和累計的日常監管量化評級標準體系,并將其輸入食品藥品數字化監管平臺之中,確立風險因素收集的數字化標尺。如此,在執法人員將網格內的監督檢查信息上傳后,系統會按照標準體系,自動生成企業信息數據庫,實現風險因素采集工作的信息化。我們通過先進科技手段,變原有的“填空題”、“簡答題”為“判斷題”、“選擇題”,杜絕了人工采集的主觀性和不透明性,保證了后續風險防控的正確方向。
在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方面,一是梳理行政審批事項,實行目錄化管理。體制改革后,青島市局下放了很多行政審批事項,圍繞這些工作,我們對現有的許可、備案、認證等審批事項進行梳理、確認和歸并,將全部行政審批事項納入《行政審批目錄》管理,逐步推行“負面清單”制度,防止“私設審批、無序審批”現象發生。二是編制《業務手冊》,規范內部審批流程。具體為細分行政審批事項,覆蓋審批辦理的各個管理崗位和操作環節,并明確崗位職責、規范審批流程、統一審批標準、優化審批服務、設定審批時限、提高審批效率。三是推進網上審批,加強效能監察。我們將行政審批事項納入“網上行政審批平臺”,查閱所有審批事項的時間節點、審批過程、審批內容、現場檢查等情況,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管理。
在推進日常監管標準化建設方面,一是強化常態監管,突出監管計劃性,制定日常監管工作計劃,明確檢查步驟、對象、時間、檢查重點和檢查標準,強化專項整治,加強對問題企業進行跟蹤整改檢查。二是強化信用建設,進一步完善信用體系建設,全面推行信用等級管理,倡導自律誠信經營。三是強化制度監管,開展質量管理制度體系建設,推行違法廣告黑名單制度,鞏固食品藥品稽查部門協作機制,加大社會監督力度。
在推進行政處罰標準化建設方面,2012年以來,青島市建立行政處罰權規范透明運行平臺,開展了行政處罰全程網上運行工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固化流程和裁量標準,實現了行政處罰的全過程可控和自動監察。
體制改革后,基層監管部門重點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再次全面進行行政處罰裁量權細化量化;其次,全面優化再造行政處罰業務流程,從案源登記開始,將上級轉辦、群眾舉報、檢查發現的處罰案件,均錄入處
罰網絡平臺中。同時,行政處罰的結果可以通過與食品藥品數字化監管平臺進行信息關聯,自動修改監管對象電子檔案和信用評級,還可以通過許可平臺進行查詢,作為行政許可參考。
運用電子監管平臺
運用電子監管平臺是開展好風險管理的支撐。
青島市市北區餐飲單位密集,其中季節性啤酒屋、單一品種小餐飲點數量約占55%。加之老城區硬件設施差,食品安全風險高,一旦出現突發事件,若按傳統人工清查辦法,需要很多天,既費時費力、貽誤戰機,又無法完全把握和控制“問題食品”的流向。因此,對于基層監管而言,信息化的突出優勢之一就在于實現風險隱患可追溯的時效性。圍繞新體制、新職能,我們倡導搭建風險管理的信息化平臺:
首先,構建“一個中心”。通過不斷整合資源,優化系統模塊,完善平臺功能,實現全區監管數據和業務數據的統一管理、匯集、存儲、處理、共享、交換和整合,保障審批許可、監管稽查、檢驗監測等業務數據按照統一標準和固定流向匯聚中心數據庫,以有效解決條塊分割、信息孤島現象,形成基礎性核心數據庫,為科學監管、政府決策、業務辦理、公眾消費等提供權威、及時和高效的數據支持。
其次,搭建“七大系統”。對平臺原有系統模塊進行全面優化、升級和改造,力爭與省、市系統兼容、互認、共享。構建起與省、市要求一致的行政辦公系統、許可管理系統、行政檢查系統、稽查執法系統、信用評價系統、在線考試系統、檢驗檢測系統這“七大系統”的基本框架,使數據交換更加便捷,信息共享更加科學,執法監管更加有力。
再次,推廣“廚房亮化”。在餐飲服務環節監管中,針對消費者安全信心不足的問題,我們堅持打造“廚房亮化”工程,不僅監管部門可隨時通過該系統進行督查,消費者也可通過大屏幕看到餐館廚房內部運行情況,所點飯菜用什么油、什么食材,怎樣制作的,消費者一眼就能看明白。今年上半年,市北區局完成了183家廚房亮化工作,占全年任務的63%,實現了各級監管者更省心、企業從業人員更用心、消費者就餐更放心的“三心”效應,實現了安全監管與經濟效益的互利雙贏,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
最后,實現“三個覆蓋”。依托“數據中心”和“七大系統”,建立起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風險可防控、責任可追究的安全責任鏈,在區域上實現鎮、街全覆蓋,在行業上實現食品藥品源頭、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全覆蓋,在品種上實現食品、藥品、保健品、化妝品和醫療器械全覆蓋,逐步建立起全品種、全過程、全時段、全方位的風險管理信息化體系。 (作者系青島市市北區食品藥品監管局副局長)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2017中國食品藥品網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