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護航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
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已經碩果累累,到目前為止,資源普查新發現1個新屬11個新物種,還有30多個疑似新物種。這是記者日前從在北京召開的“中華中醫藥學會2014年醫院藥學分會學術年會”上得到的消息。“目前樣方已經完成70%,普查種類13000多種,在總量上已經超過了第三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12000多種的紀錄,其中含有蘊藏量信息的藥材達1467種;已采集藥用植物照片170多萬張,上交標本9萬多份。”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專家指導組組長黃璐琦說。
普查穩步推進
據了解,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于2011年以試點的形式拉開序幕。這次大規模普查的主要目標是完成四項工程。首先是摸清中藥資源的家底。要在全國31個省的922個縣,摸清中藥資源情況如何、有什么樣的藥材種類、具體分布在什么位置,對563個重點品種還要進行蘊藏量的測算。
其次要對與中藥資源相關的傳統知識的情況進行調查。要走訪民間老中醫,調查民間偏方密方、植物基本的藥用經驗,尤其是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等結合起來。
“藥材好,藥才好”。種子種苗正確、品質好,種出的藥材才好。所以,資源普查的第三項工程是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和種子庫的建設,要在全國12省建設16個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在四川和海南建設兩個中藥材種子庫。目前16個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已經建立。
第四項工程是建設中藥材資源動態監測與信息服務體系。這項工程總共要建設28個省級技術服務中心和65個監測站。目前各個省在高校、中醫藥院校建立了省級技術服務中心,在此基礎上還要在全國藥材主產區、主要藥市、藥材集散地等建設65個監測站,這樣從國家平臺到省級中心,再到各個監測站,形成一整套中藥材監測與信息服務體系。“目前65個監測站已經建起了10個。這套網絡體系建成以后,臨床上再遇到什么不知道的藥材,想知道哪里的藥材好、某種藥材的蘊藏量如何,就可以通過這套體系得到相應的信息了。”資源普查專家描繪的圖景無疑很讓業內向往。
新技術強力支撐
據了解,此次普查與前三次最大的不同是新技術的應用和調查方法的創新,普查工作更加科學、高效、規范。比如3S技術,即GPS、RS、GIS技術的應用,這些方法都是前幾次普查所沒有的。過去采集一個藥材標本,只能記住在哪個地方采的,大約是哪個村莊哪條路旁;而現在采集的每一個標本,都有一個非常明確的GPS定位,可以精確到經度和緯度。根據這些信息,拿一個GPS就可以直接找到這種植物或者標本。此外,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數碼影像技術等,都被應用到此次資源普查中。
“普查的整個過程有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在作支撐。”黃璐琦介紹說,每個普查隊員身上都帶有一個軌跡儀,一天走過了哪些路,都會體現在軌跡儀上,并上傳到數據庫,以驗證普查隊員走過的那些路,和事先的設計方案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必須說明原因,從而使普查工作更加科學和規范。這是靠以GIS為本底的數據庫來進行管理的。此外,普查隊員要制作標本、拍照、實時填報數據并上傳,北京的數據中心每天都會更新。
數據填報方式也更加先進。前三次資源普查都是采用紙質表格進行數據填報,此次普查引入了基于PDA采集終端以及平板電腦的野外采集系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針對年輕的普查隊員對植物不熟悉、不能正確鑒定標本的現狀,技術人員利用先進的信息網絡,開發了一個在線標本鑒定系統,聘請業內專家,輔助普查隊進行標本鑒定。此外,此次普查還創新性地采用了一種叫作“分層抽樣技術”的調查方法,對于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同的層次采取不同的調研方法。
“整個調查完成后,就可以根據現在的生態環境,算出563個重點品種的蘊藏量。”黃璐琦舉例說,只要搞清某個藥材的代表性區域、在這個代表性區域里這種藥材大概蘊藏量有多少、全國有多少個這樣的代表性區域,然后通過數學模型、網絡等進行計算,就可以知道這個藥材品種的全國蘊藏量。“現在已經可以算出藥典中300多個品種的全國蘊藏量。”
可以看出,隨著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調查手段更加先進,調查得出的數據也更加科學、規范。相信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將有力地推動中醫藥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本報記者 王澤議)
相關鏈接:
我國分別于1960~1962年、1969~1973年、1983~1987年組織開展過三次中藥資源普查。歷次中藥資源普查獲得的數據資料為我國中醫藥事業和中藥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但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距今已20多年,期間中藥產業快速發展,對中藥資源的利用需求不斷增大,中藥資源種類、分布、量、質和應用等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對中藥資源家底進行摸底調查,為制造資源保護措施和促進產業發展提供詳實可靠的依據十分必要。
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牽頭,于2011年通過中醫藥公共衛生專項和行業科研專項啟動實施,在中西部22個省份的655個縣組織開展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