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種植業面臨“成長中的煩惱”
8月初的黑龍江省綏化市,水飛薊、車前子已經采收完畢,月見草、牛蒡子正搖曳在秋風里等待采收。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第二屆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會上,綏化鐵力農場平貝母基地、甘肅惠森藥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黨參和黃芪基地、福建御醫漢養牛樟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青果基地等六家中藥材基地,被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授予2014年優質道地藥材示范基地稱號。據該專委會理事長王衛權等專家介紹,我國中藥材種植產業已取得長足進步,同時也面臨新的困惑。
喜:形成良性發展格局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王文全教授說,我國中藥產業基本形成了以中藥材生產為基礎、現代科技為依托、工業為主體、商業為紐帶、醫藥消費為終端的系統化產業體系。中藥材人工生產規模日益擴大,600多種常用中藥材中,有200多種實現了人工批量化生產,全國種植面積達2000多萬畝(含野生撫育),其中規范化種植基地100余萬畝,年產量250多萬噸,中藥材人工種植產量占供應總量的70%以上;珍稀瀕危生物藥材人工生產和替代品開發得到長足發展,麝香、熊膽、牛黃、蛇類等品種眾多、分布廣泛、特色顯著的中藥材生產格局基本形成。
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植養殖專業委員會技術部主任曹海祿介紹,國家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勵、扶持中藥材產業良性發展。如《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建設道地藥材良種繁育體系和中藥材種植規范化、規模化生產基地,開展技術培訓和示范推廣。”《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藥食同用中藥材的種植及產品研發與應用,開發適合當地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保健養生產品”。一系列產業政策的提出,更是將中藥材種養殖推向了發展的快車道。如2012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等都將中藥材種養殖納入其中,并在政策、稅收等多方面給予扶持。
在生產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時,中藥材的質量標準也不斷完善,已建立了以《中國藥典》為主體,部(局)頒標準和各省(區、市)中藥材標準為補充,相對完整的中藥材質量標準體系;種質資源保護和優良品種選育有了長足發展,中藥材生產技術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初步建立了中藥材生產技術、信息、供應保障的服務體系;中藥材現代流通體系也逐步完善,除了已批準的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產地藥材市場和中藥材電子商務已初露端倪。“當前,中藥材種養殖正在走向品牌化發展的道路,質量標準進一步提升。”王衛權說。
憂:七大瓶頸有待突破
與會專家認為,盡管取得了突出成績,但中藥材產業的發展仍然與中藥工業和中醫藥事業的需求不相適應,明顯落后于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水平。王文全列舉了7個比較突出的瓶頸問題。
一是部分中藥材供求矛盾非常突出,資源緊缺狀況日益加劇。過度采挖導致資源和生態環境破壞;部分中藥材特別是野生藥材的產量在逐年下降;珍稀藥材資源面臨枯竭。二是規范化、集約化水平低,生產經營方式粗放,中藥材GAP工作推進艱難。三是中藥材整體生產水平相對落后:良種、良法未能廣泛應用;科技水平不高,產地加工落后粗糙;機械化程度低。四是現代商業模式發展滯后,流通環節摻雜使假嚴重,囤積居奇、惡意炒作屢屢出現,部分藥材價格劇烈波動。五是中藥材產業鏈缺乏有機的信息鏈接,供需信息溝通不暢,市場信息扭曲,產銷信息缺失與失真并存。六是產業科技支撐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研投入不足且與生產相脫節;中藥材生產服務體系有待建立健全。七是中藥材生產組織化程度偏低。
我國對韓出口的中藥材中約有30%重金屬含量超過韓方的標準;出口到英國的部分“復方蘆薈膠囊”中汞含量被指超過英國標準11.7萬倍;綠色和平組織發布《藥中藥:中藥材農藥污染調查報告》……近年來,中藥材質量問題屢受關注。對此,王文全認為,這與我國種植技術和種植標準研究滯后有關。“我國約40%的藥材供應主要依靠栽培品種,而大多數栽培品種都存在連作障礙,再加上目前普遍關注的藥材質量不穩定,重金屬、農殘超標,以及盲目引種、種質混雜、肥料施用不科學、濫用農藥、采收期不適宜等,中藥農業技術研究嚴重滯后已成為制約中藥材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盼:打造現代中藥農業
與會專家認為,中藥材種養殖產業應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的原則,突出企業責任主體地位,創新生產組織形式,打造現代中藥農業企業。
王文全認為,應鼓勵和引導中藥工業、商業及其他企業進入中藥材生產企業,聯合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現代中藥材種養業;構建中藥材產業聯盟,推動中藥工業企業與中藥農林企業強強聯合,合作共建跨省份、跨企業的中藥材生產基地;鼓勵中藥工業產業鏈向中藥材產地延伸,提升中藥材產地初加工水平,引導中藥材初加工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增強產品質量可控性。
應加大力度建設大宗常用藥材規范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生產基地和瀕危稀缺藥材基地,特別是建立規模化的瀕危稀缺中藥材繁育生產基地,探索進口藥材資源開發和基地建設國際化途徑,建立全國性中藥材種子種苗專業化、產業化繁育體系。特別應加強野生中藥資源的保護,構建全國中藥資源動態監測信息與技術服務體系;建立常用大宗藥材、民族特色藥材的生態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及可利用種質多樣性的保護體系。
王文全提出,特別是應加快關鍵生產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開展規范化、現代化藥材生產技術研究,選育優質高產品種;加快中藥材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研究和技術應用,推廣和應用綠色生態綜合防治技術,有效解決病蟲草害及農藥殘留問題;加強精準作業技術、機械化生產技術、初加工先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加強瀕危野生藥材繁育技術研究和應用,突破珍稀瀕危藥材的繁育產業化生產技術,支撐瀕危藥材繁育基地建設;加強道地藥材技術傳承創新和種植養殖藥材質量研究,加強野生與栽培養殖藥材的品質比較研究,提高栽培養殖中藥材質量。
王衛權建議,應構建中藥材流通現代市場體系。建立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建立和完善中藥材包裝、倉儲、養護、運輸行業標準,建立常用中藥材商品標準化數據庫;完善中藥材交易市場體系,建設中藥材現代物流體系和電子商務平臺,推進中藥材流通體系向標準化、現代化發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健全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實現買賣交易主體及中藥材品種、產地等相關信息的電子化登記。“專委會目前正在嘗試聯絡具有一定優勢藥材的市場和區域,搭建優質中藥材物流平臺,形成互動和信息網絡。”王衛權說。 (本報記者 徐亞靜)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