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類藥調脂需要好“幫手” 選擇性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可擔此任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與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日前在京發布了《選擇性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2013版)》(以下簡稱《共識》)。專家表示,他汀類藥物是一類非常有效的調脂藥,在調脂領域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地位不可挑戰,但仍存在局限性,有些患者不能耐受,因此在臨床上需要一個好的“幫手”,而選擇性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他汀類藥物不能包打天下
有資料顯示,血脂異常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過去10余年中,國內外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血脂干預臨床試驗,這些研究結果有力地證實,降低膽固醇水平可以顯著降低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因而膽固醇達標被視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策略。1994年公布的第一項他汀類藥物調脂臨床試驗(4S研究)有力論證了辛伐他汀對于冠心病二級預防的重要意義,初步奠定了他汀類藥物在心血管防治中的基石地位。隨后的10余年間,他汀類藥物的地位不斷得到鞏固,它能明顯降低總膽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且顯著降低冠心病發病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
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胡大一教授說,在臨床實踐中,許多患者接受他汀類藥物治療后膽固醇水平仍不能達到目標值,以前由于沒有其他藥物可用,只能將他汀類藥物劑量加倍,但劑量加倍后效果只增加6%,而不良反應卻會成倍增加;還有一些患者不能耐受他汀類藥物或不能耐受達標所需的較大劑量治療,這已成為提高血脂達標率的重要羈絆。此外,為使膽固醇達標,應用大劑量他汀類藥物的安全性和醫療成本的提高也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選擇性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提供了新手段
人體血液循環中膽固醇主要來源于兩種途徑,即體內(肝臟與外周組織)生物合成和腸道膽固醇吸收。正常情況下,兩者互相依賴,互相影響,處于代償平衡狀態:當生物合成受到抑制,腸道吸收會增強;反之,當腸道吸收受到抑制,生物合成會增強。他汀類藥物可抑制細胞內膽固醇的合成,加速血漿LDL-C分解代謝,降低TC和LDL-C水平;而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可減少腸道內膽固醇吸收,二者在降膽固醇機制方面存在協同作用,因此聯合應用可顯著增強降膽固醇作用。
《共識》執筆人之一、河北省人民醫院老年病科主任兼老年心臟科主任郭藝芳教授說:“已經有數種選擇性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正處于研發階段,目前臨床上應用的只有依折麥布,它可使小腸吸收膽固醇量降低50%以上。研究發現,與安慰劑相比,單獨應用依折麥布可使LDL-C降低17%~23%,使TC降低15%以上,其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安慰劑相似。此外,依折麥布還可對載脂蛋白B、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甘油三酯(TG)以及C反應蛋白產生有益影響。雖然該藥降膽固醇作用稍弱于他汀類藥物,但具有良好安全性和耐受性,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現有資料顯示,依折麥布在降低LDL-C效果僅次于他汀類藥物,可單獨或聯合用于以膽固醇升高為主的患者,特別適合作為不能耐受他汀類藥物治療者的替代。”
為進一步闡明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單獨應用或與他汀類藥物聯合應用的作用機制與療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與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再次組織國內專家,修訂了2011年《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旨在為選擇性膽固醇吸收抑制劑的合理應用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
基于現有研究結論,此次《共識》就依折麥布的適應證達成以下共識:①主要用于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癥的治療。作為飲食控制以外輔助治療,可單獨或與他汀類藥物聯合應用于治療原發性(雜合子家族性或非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治療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時可聯合應用依折麥布與他汀。治療純合子谷甾醇血癥(或植物甾醇血癥)時可作為飲食控制以外的輔助治療;②高膽固醇血癥患者經常規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后膽固醇水平仍不能達標者,可聯合應用依折麥布;③不適于或不能耐受他汀類藥物治療的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可應用依折麥布治療;④中重度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可起始聯合應用依折麥布與常規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⑤與貝特類或煙酸類藥物聯合用于混合型血脂異常患者;⑥與常規劑量他汀類藥物聯合用于慢性腎臟疾病患者預防心血管事件;⑦應用由他汀類藥物與依折麥布組成的單片復方制劑可簡化治療方案,提高患者長期治療的依從性,對于有適應證的患者推薦首先選用。
胡大一強調,依折麥布在臨床上更多的是與他汀類藥物聯用,或者為不能耐受他汀類藥物的患者使用。聯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如10毫克的依折麥布+10毫克的辛伐他汀的效果相當于80毫克的辛伐他汀,但不良反應和單獨使用辛伐他汀沒有區別。但它在調脂治療中只是發揮輔助作用,是他汀類藥物的“幫手”,而不是主力,調脂治療的主力還得依靠他汀類藥物。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