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回味——中醫藥的2013
2014年的新年鐘聲已經敲過,回首剛剛過去的2013年,有不少中醫藥事件讓人記憶猶新??偨Y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當一切討論、爭議都隨著時間的延續而沉淀,事情的本質也會愈加清晰。讓我們重新審視中醫藥領域剛剛過去的一年,盤點大事,品味事件背后的余韻。
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3年無疑是我國出臺與中醫藥有關的宏觀、微觀政策較為密集的一年。特別值得的一提的是,10月1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全面發展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列為第四項主要任務,要求提升中醫健康服務能力,推廣科學規范的中醫保健知識及產品。11月15日,十八屆三中全會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和機制”。
點評:近年來,促進中醫藥發展的政策、規劃、意見等相繼出臺,但今年的政策顯然更具高度,用現今的流行語說,一個比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與以往單純把中醫藥作為一個行業,或者至多當作衛生事業、科技事業的組成部分不同,上述兩項政策更加看重中醫藥的國家戰略意義和現實作用,把中醫藥作為解決重大民生問題的有效手段和向海外推廣的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構成。這樣的政策環境無疑是近代中醫藥發展史上少有的,更遑論業界高度看好的《中醫藥法》立法也正在穩步推進。
當前,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人民健康需求不斷提升,醫療衛生成本居高不下等,使得人們對中醫藥寄予厚望,能不能順勢而為,取得突破,還需要中醫藥界仔細規劃,步步為營。
史上最大數量醫簡出土
12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外界發布消息稱,始于去年7月的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漢墓考古工作基本結束,共清理出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墓內出土的4臺蜀錦提花機的模型,填補了中國絲綢紡織技術的考古空白;還原成9部醫書的920余支竹簡和50枚木牘(共約兩萬字),系西漢時期簡牘在四川地區首次被發現,其中部分醫書被認為是扁鵲學派失傳醫書;還出土了有“心”、“肺”等線刻小字的人體經絡髹漆人像。
據了解,上述九部醫書除《五色脈診》之外都沒有書名,經初步整理暫定名為《敝昔醫論》、《脈死候》、《六十病方》、《尺簡》《病源》、《經脈書》、《諸病癥候》、《脈數》,涉及內科、外科、婦科等??脊艑<掖_認這批醫簡為扁鵲學派失傳醫書。此外,在我國歷史上首次發現的《醫馬書》,填補了中國獸醫史的空白。此前,馬王堆、張家山漢墓也曾出土過醫學文獻,但成都天回鎮出土的醫簡,是迄今數量最大、最集中、和醫學關系最密切的考古發現。
點評:這則來自考古界的消息讓不少中醫藥界人士特別是醫史文獻研究人士興奮莫名。令人意外的是,這則消息也得到了民眾的高度關注,人們不斷追問:這些醫書里有沒有可能找到治療癌癥、治療艾滋病……治療各種疑難雜癥的方法。這樣的高關注度其實不無道理,許多人都記得上世紀70年代發掘的湖南馬王堆漢墓,那里出土的導引圖、《足臂十一脈灸經》、《五十二病方》等醫書令人嘆為觀止。而此次老官山漢墓出土的醫簡數量據報道要超過馬王堆,其史學價值、醫史理論價值當然值得期待。
應該注意的是,醫學文物研究在我國還是一個冷僻、薄弱的領域,需要歷史學、醫學、文字學、考古學多方面專家深度合作。從媒體報道來看,此次老官山漢墓醫簡識讀同樣面臨這樣的難題:搞考古的不懂中醫,研究中醫的不懂考古,懂古文字的不了解中醫理論……聯想到上世紀80年代發掘的湖北張家山漢墓簡牘影印本至今沒有公布,打破藩籬,由各相關領域專家組成研究團隊,共同追尋這份寶藏中的秘密至關重要。
有效應對H7N9和受質疑的板藍根
2月,H7N9禽流感來襲,中藥板藍根再次被推向前臺。4月3日,江蘇省衛生廳印發《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醫藥防治技術方案》,推薦一系列中成藥、中藥袋泡茶及湯劑組方,建議高危人群服用預防,其中也包括板藍根沖劑。“‘非典’喝板藍根,‘甲流’靠板藍根,現在禽流感來了還要用板藍根?!币粫r之間,板藍根成為熱詞,被有些媒體冠以“神藥”之名,或被編成廣告詞,或被惡搞成古詩詞,更有人借此抨擊中醫藥的科學性。
4月,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人感染H7N9禽流感診療方案》,并推薦了5種中成藥。4月上旬,有媒體報道稱上海一例H7N9禽流感患病兒童在接受以中醫藥為主治療后已經治愈。4月13日,北京市首例H7N9禽流感患兒在及時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后,體溫逐步恢復正常。4月17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通報稱,中醫藥參與治療人感染H7N9禽流感,顯示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點評:首先,中醫藥對突發新發傳染病是有治療和預防效用的,這已在“非典”、手足口病、“甲流”等的防治中得到了證明,但這種有效是建立在辨證論治、合理應用的基礎之上的。其次,此次事件真實反映了中醫藥當前的生存環境。對上海那例中醫藥界著力宣傳的以中醫藥為主治療的患兒,也有媒體報道其“每天兩頓達菲”。中西醫各說各話,各表各功。相信中西醫都出了力,只是中醫在很多時候不被認可,而這也是當前中醫藥所面臨的一個尷尬現狀。
中藥“毒性”屢受爭議
4月下旬,有報道引述世界衛生組織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對“檳榔入藥”提出質疑,矛頭指向含檳榔的四磨湯口服液,稱大量食用檳榔有導致口腔癌、食道癌的危險。5月,有媒體報道,同仁堂旗下牛黃千金散及小兒至寶丸被曝朱砂成分含量超標,前者超內地標準,后者則遠超香港標準。
6月,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公布《中藥材農藥污染調查報告》,稱我國九大藥企的65個中藥材樣品中,多達48個樣品含有農藥殘留,比例超過七成,樣品多涵蓋消費者日常食用的中藥材品種。9月,英國藥品及保健品管理署(MHRA)在官網上發布警告,稱同仁堂等網上銷售的中藥含有有害毒素,包括鉛、水銀以及砷。
時至年底,一條“解放軍第302醫院肝衰竭診療與研究中心趙攀等報告,我國急性肝衰竭(ALF)的最主要原因不是急性病毒性肝炎,而是中草藥”的報道在網絡上瘋傳。有意思的是,該研究將中草藥整體作為一類,而將西藥對乙酰氨基酚、抗生素、抗結核藥物、化療藥物和苯丙香豆素單列,從而得出中草藥是我國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的結論。然而根據其研究數據,所有西藥引發急性肝衰竭病例數總合高于中草藥。
點評:其實這幾件事本質有所不同,檳榔入藥質疑、朱砂超標本身就存在學術爭議,中醫所用檳榔與東南亞地區習慣當零食的檳榔不同,生產過程中不使用會刺激口腔黏膜的石灰,且作為藥物,不會大量服用,相對是安全的;朱砂的毒性大小也與炮制方法有關。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雖然采用的是高于我國標準的歐盟標準,但中藥農藥殘留的問題已經十分嚴峻,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中草藥致肝衰竭卻是某些媒體斷章取義的結果,媒體報道不僅去掉了原作者的限定詞——“藥物性肝衰竭中”,且這種把中草藥列為一類藥,而把西藥分類論述的研究本身就不科學。
點評:之所以把這幾件事并列起來說,是因為今年指責中藥有毒的事件太多了,老字號同仁堂、云南白藥等就數次被推向前臺,指向非常明確——大企業、大品牌、大品種。梳理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不難看出,這里或多或少都有貿易爭端的影子,有競爭企業打壓的端倪。應該注意的是,上述問題其實以前也出現過,檳榔、朱砂是被抨擊的??停兴庌r殘也早有關注,只是這次被國外的機構提出來了而已。中醫藥正逐步走向海外,它所面臨的貿易壁壘、科技壁壘、文化壁壘顯而易見,如何有效應對,而不是被動應付,是擺在中醫藥管理者和生產經營者面前的一道新課題。
維C銀翹片“烏龍”風波
6月18日,香港衛生署發布消費警示稱,去年10月,一位41歲的女病人因橫紋肌溶解及低血鉀等病癥,到香港某醫院治療,她說曾吃過一款購自內地的維C銀翹片,醫生懷疑她的癥狀可能和藥物不良反應有關。香港醫管局對病人提供的維C銀翹片進行了檢測,結果顯示,該維C銀翹片含有兩種禁用的西藥成分非那西丁和氨基比林。
隨后,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迅速委派深圳市藥品監督管理局赴香港衛生署進行了現場比對取證,并對深圳同安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8個批次維C銀翹片進行了抽樣檢驗,8批樣品檢驗全部符合規定,產品含有的三個有效成分維生素C、對乙酰氨基酚、馬來酸氯苯那敏均檢出且含量均符合規定;對于香港方面檢出的非法添加成分非那西丁和氨基比林,深圳市藥品檢驗所檢驗的8批樣品中均未檢出。
有媒體報道稱,此次事件是香港衛生署操作失誤所致的“烏龍”: 香港醫院管理局接收的產品樣本是已開封的產品塑料瓶,瓶里裝的根本不是維C銀翹片,而是去痛片一類的藥品,里面含有非那西丁和氨基比林。
點評:可以說,香港衛生署的失誤導致了這次烏龍事件,而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的迅速行動,還原了事情的真相,也給了此次事件所涉的維C銀翹片一個清白。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之所以香港衛生署的警示出來后受到那么多媒體及民眾的關注,可能與維C銀翹片這個“明星”抗感冒藥有關。2010年9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發布通報,警示公眾關注中西藥復方制劑維C銀翹片的安全性,曾一度引起人們的熱議。其實,說起維C銀翹片的不良反應,原因很簡單。第一,它不是純粹的中藥,是中西藥復方制劑,可是大多數人并不知道,許多宣傳中也并未提及這一點,于是就容易產生重復用藥和不合理用藥的情況,導致不良反應。第二,它便宜,生產企業眾多,用量大,不少主婦都把它作為家庭小藥箱的常備藥,用多了,自然不良反應也就多了。
3月26日,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曝光了部分藥企用工業硫磺熏制山銀花,導致殘留大量的砷、汞等有害物質,并用山銀花非法定部位入藥。廣藥集團被卷入其中,其子公司廣西盈康制藥維C銀翹片涉嫌虛假投料。該事件曝出后,又有媒體報道,涼茶企業在配方中標注的“金銀花”可能含不實成分,“涼茶行業多半用的是山銀花,或者采取金銀花和山銀花混用的方式”。違法投料的事件至此轉變成為山銀花與金銀花異同的討論,王老吉和加多寶這對冤家同時被卷入其中。
金銀花與山銀花之爭起源于《中國藥典》的變化,2005年版和現行2010年版《中國藥典》,均將“金銀花”與“山銀花”分列為兩種中藥材。有專家認為,將二者區分開來的主要依據便是“從化學成分研究結果來看,忍冬有效成分以木犀草苷為主,其余品種木犀草苷含量甚少,主要以綠原酸為主,二者成分差異較大”。還有藥用植物專家研究指稱金銀花藥性寒,與文獻記載一致;山銀花藥性溫或熱,與金銀花藥性相反。
但7月2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又連續播出了《湖南隆回:“金銀花”緣何從搶手貨變滯銷品》、《專家觀點:金銀花和山銀花藥性相近常通用》、《真相調查:“金銀花”變“山銀花”藥性改變?》等新聞節目。報道中有專家指出:在臨床應用上,金銀花與山銀花藥理相通、藥性相同,可以通用;“金銀花涼性,山銀花熱性”之說不正確;山銀花金銀花原來都叫金銀花,并就此提出希望修改2015年版《中國藥典》。
點評:金銀花和山銀花糊里糊涂混用了多年說要分開,分開了又說不對,別說一般民眾搞不清楚,就連不少業內人士都一頭霧水了。人們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兩種銀花功效、來源植物這些科學問題搞不清楚、有爭議能理解,難道這么多年的應用歷史也成了說不清道不明的“羅生門”?如何讓民眾信服?當然,這事光把板子打在專家身上也不公平。從相關報道不難看出地方政府公關的影子,以及商業企業的操作。但科學問題就是科學問題,請還給科學問題一個單純的空間,讓科學家們用單純的科學思考來解決它,為金銀花和山銀花標明正身。
假醫假藥抹黑中醫藥
今年,來自浙江金華的民間醫生倪海清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他“研制”了一種治療晚期癌癥、白血病的中草藥秘方,成立了海清民間草藥研究所,并獲得腫瘤內服中草藥片劑國家發明專利。由于其沒有行醫資格、所銷售的藥品也沒有生產許可證及藥品管理部門批準文號,今年4月,浙江省金華市法院以生產、銷售假藥罪判處倪海清10年有期徒刑。據浙江省食藥監局公布,倪海清的特效藥里被檢出了“醋酸潑尼松”——這種腎上腺糖皮質激素不僅是明確的西藥,而且短期服用該激素后,“疼痛的感覺會明顯減輕,體重會有所增加”——而這正是倪海清對外宣稱的對晚期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倪海清案引發了大眾對民間中醫群體的關注。
今年7月,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等媒體曝光所謂的氣功大師王林利用“氣功治病”來結交社會名流并達到斂財的目的。隨后,國家衛生計生委與國家中醫藥局責成江西查清王林氣功行醫的事實,然后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一個月之后,北京奇經堂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顧問張必清因在北京仁濟山莊居民樓頂上建“最牛違建”被媒體曝光,中醫藥再一次不幸“躺槍”。媒體調查顯示,早在2011年就有媒體揭露“奇經療法”存在理論不科學、患者療效顯著多是“托兒”、“奇經堂”一種方子治百病等多種問題。而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二批中醫臨床適宜技術推廣項目表”中,確實出現了“梅花磁針灸綜合療法”這一技術。同以往歷次一樣,有關部門再次就是否非法行醫對張必清進行調查。
點評:先說倪海清案,民間醫生可能算得上是中國的“特產”,他們無論是手握秘方,還是由以前的赤腳醫生而來,或是祖傳行醫,都有一個共同點——沒有考取國家認可的行醫資質,即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且絕大多數是中醫。關于如何看待和管理民間中醫的問題,涉及到中醫藥學特點、基層醫療現實,甚至維護社會穩定等各方面錯綜復雜的糾葛,一時難以說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處方藥品,必須要由有資質的人處方,這是維護用藥安全的底線。
與倪海清案相對應的一件事情是,原衛生部6年前發布的《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辦法》,因種種原因始終未能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無一例民間中醫借此“轉正”,多地師承和確有專長的民間中醫依舊處于“非法行醫”的尷尬境地。今年6月,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出“最后通牒”,敦促各省務必于2013年年底前啟動本轄區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工作,盡快為民間中醫獲得合法身份創造條件。
王林和張必清顯然屬于另一個情況,老實說,實在不想再把“大師”的倒掉作為2013年的重點事件回顧,劉太醫、張悟本、馬悅凌、李一,每年總有那么一兩個大師被拉下神壇,固定橋段、固定情節,只不過是人名換了又換,實在是讓人無聊到頭皮發麻。但,這就是中醫藥界的現實??陀^來看,無論這些人有沒有行醫資格,是不是正規的醫生,他們都是當今中醫生態中或邊緣或接近主流的一群。甚至追溯歷史,中醫騙子也不勝枚舉。這與中醫藥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醫藥特色、中醫藥文化特點,以及民眾的醫學素養的關系扯不斷理還亂。時代在進步,這些小蒼蠅極有可能壞了中醫藥這鍋粥,中醫藥產業由亂到治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有關部門必須思考如何有效避免偽專家、假大師的誕生,而不是一出事再來撇清了。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