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封鎖難以打破 建設全國統一食品市場難度大
國家“打破地區封鎖,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調研組,1月6日開始在吉林省調研。調研組發現,地區封鎖給食品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的負面影響最大,統一食品市場最難。
調查組于6日和7日在吉林省分別召開了企業和部門兩個座談會。企業座談的重點是,企業的產品進入外地市場,有無受歧視限制;企業的產品進入外地市場受到何種限制,列舉受限制的方式、受限制的主要原因和依據;企業產品受到限制后,對企業生產經營造成哪些不良影響;企業產品在外地遭受地區封鎖后,是否向有關部門檢舉,受理情況如何,查處情況如何,存在哪些問題;對消除地區封鎖,規范交易行為,建立和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有哪些建議,需要協調哪些問題等。
調查組及吉林省經貿委根據此前所掌握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邀請了一汽集團、長春大成玉米開發有限公司、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吉林華潤啤酒有限公司、哈爾濱啤酒(長春銀瀑)有限公司、四平金士百啤酒有限公司等9戶企業法人代表出席。其中食品企業有6戶,占參加企業數的66.7%。據了解,座談會上食品企業發言最激烈,反映出產品在外地受歧視的問題最多,受到的負面影響最大。主要表現為產品進入外地市場被扣押、外地收費內外有別、外地區土政策繁多等。這種歧視有的是公開的,有的是隱性的,或是依靠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技術標準、規范性文件等,實現地區封鎖。問題出現后,企業向當地有關方面檢舉、投訴,解決也很難。對此,參加座談會的工商部門負責人也表示,食品外銷在市場上受歧視問題,最難解決。
有關方面分析認為,統一食品市場難的首要原因,是食品企業多為地方財政支柱,特別是酒類企業。在當前財政分灶吃飯的體制下,地方政府考慮開支問題,對當地食品企業格外予以保護,也就難免出現各種地方封鎖現象。其次,食品市場競爭越發激烈,有的食品企業為了保住當地市場,也在借助政府有關部門的行政手段,來排斥外地同類產品進入當地市場。
“打破地區封鎖,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市場”調研組,由國家商務部、全國人大法工委、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監察部組成。據了解,此次調研活動,是選定具有代表性的省份進行實地調研。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