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產業風潮正勁
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對百泰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基因重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h-R3等117項生物領域項目進行了“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授牌,這是生物醫藥企業的一大利好。另外,被行業普遍關心的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振興規劃據透露將在近期出臺,這意味著國內生物醫藥行業將獲得國家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有力支持。
盡管國家層級振興規劃尚未出臺,但是各地已然緊鑼密鼓地加大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投入。其中,上海、北京、山東等地政府都將生物醫藥納入到新興產業振興規劃當中。
上海:2012年實現行業經濟總量翻番
一年前,上海市推出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擬通過財政、公共采購、產業基地等方面的一系列舉措,支持上海生物醫藥企業發展。到2012年,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目標是實現“3211”:“3”指初步建成生物醫藥創新產品制造中心、商業中心和研發中心,“2”是實現行業經濟總量翻番,達到2000億元;一個“1”是扶持100家年產值超過2億元的創新型企業,另一個“1”是打造100個銷售額超過億元、科技含量高的拳頭產品。
近年來,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保持年均15%的增幅,產業規模呈現平穩增長態勢。全市納入統計的生物醫藥生產企業410家,2008年全行業實現經濟總量1034.6億元,增長15.8%。
上海每年承擔國家大量的新藥研發任務,有關研究將產生一大批可供開發的專利技術。因此,上海把對接國家重大專項作為重點,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通過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關鍵技術,實現重點領域跨越發展。
上海發展生物醫藥堅持生產制造、商業和服務外包“三業并舉”,重點發展生產制造業,積極做大醫藥商業,著力培育服務外包業。上海還一手積極推動重點項目建設,一手重點支持企業發展,通過完善政府服務和土地、稅收、市場等優惠政策,吸引國外生物醫藥企業在上海發展。
在產業布局方面,上海將進一步形成6個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產業園區。比如浦東張江、周康將被打造成亞太一流的研發中心;閔行區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動物疫苗研發和生產基地。為促進企業向6大企業園區集聚,上海市區兩級政府還將聯手建立項目審批的便利通道,減免各類行政事業性收費,并在土地、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對國外企業在上海設立總部的,予以資助與獎勵等政策優惠。
另外,上海市發改委和市科委還發布了《促進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該《規定》在財政支持、公共采購、市場準入、產品價格等8方面實現了重點突破。如上海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重大項目專項支持生物醫藥領域的產業化,支持方式包括資本金、貸款貼息、投資補助等。對上海生物醫藥自主創新產品,支持優先進入《上海市自主創新產品目錄》,鼓勵財政性資金優先采購,并在政府采購中享受優惠政策等。
上海市還鼓勵企業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對企業的重大技術創新需求給予項目支持,鼓勵國有、民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企業參與推動生物醫藥創新成果產業化。推動國有大型企業進一步轉換經營機制,通過戰略重組,吸引國內外企業來滬發展。
北京:三年內從400億元增加到1000億元
7月8日至10日,在第二屆全國健康科技高層論壇暨新特藥博覽會上,北藥集團、北京同仁堂、百泰藥業、悅康藥業等首批“G20工程”入選企業集體亮相,展示了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落實“科技北京行動計劃”的決心。
4月23日,“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G20工程”)正式啟動。這標志著作為北京戰略產業的生物醫藥產業將步入跨越發展階段。未來3年,北京生物醫藥產業整體規模(不含商業)將從現在的不到400億元發展到1000億元,實現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從“小散弱”向“高聚強”的戰略轉變。
之所以將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從先導產業發展成為具有戰略意義的支柱產業,得益于北京醫藥工業連續幾年保持良好增長態勢。特別是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北京醫藥工業全年共完成工業總產值395.1億元,同比增長17%;實現利潤總額66.5億元,同比增長45.6%。當年醫藥工業對北京工業增速的拉動排名第二,成為金融危機影響下工業發展的一大亮點。
雖然,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并積蓄了強勁的發展能量,但離具有戰略意義的支柱產業尚存在較大差距。據北京新醫藥和生物產業促進中心有關人士介紹,北京生物醫藥企業存在規模偏小、科研成果轉化難、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等瓶頸。
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G20工程”將根據“二八”法則,將通過鼓勵一批規模企業做大做強,支持一批潛力品種的研發和產業化,吸引一批優秀項目和公司在京落地等方式,從研發、臨床、產業化以及市場流通等各個環節入手,分階段、分層次培育和發展一批有影響力的名牌企業和產品。
據了解,“G20工程”將分兩期滾動式發展,一期工程計劃2010~2012年實施,重點關注產業規模的迅速提升,實現產業規模1000億元,新增億元產品30~40個,億元產品產值超過300億元;二期工程再用5年時間,將生物醫藥產業對北京工業增加值的貢獻度提高至5%以上,推動北京醫藥產業成為支撐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
據了解,首批23家“G20企業”中,7家規模企業年銷售額均在億元以上,6家潛力企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或技術含量高的品種,并將在2年內進入億元企業行列。這些入圍企業將構成未來北京1000億元產業規模的主體及支柱產業的核心力量?!皯撜f這是近幾年,北京針對醫藥產業出臺的最綜合的扶植政策。”業內人士這樣評價。
為了給產業發展環境創造條件,“G20工程”將充分發揮目錄、定價、招標三個行業政策的杠桿作用,推動京產優質藥品進入醫保目錄,提高定價環節的行政效率,在北京市藥品招標采購中推行質量優先,建立北京市流通藥品的再評價機制。
為了解決企業融資難的瓶頸,北京市還制定了“推動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的金融激勵試點方案”,按照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的原則,設立科技專項資金,引導商業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為北京生物醫藥企業增加貸款。其中首批G20企業今年1~5月已獲得貸款超過4.41億元,預計2010年實現生物醫藥領域新增貸款10億元。
另外,根據產業發展的共性需求,通過CRO(合同研究組織)臨床研究平臺、蛋白藥物及化學藥物CMO(合同生產組織)平臺、臨床前實驗動物與動物試驗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環節。
目前,首批“G20企業”也在積極響應“G20工程”提出的目標。作為上市公司,北京雙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按照“G20工程”的要求和目標,安排公司近3年的發展規劃。
百泰生物總經理助理何麗華表示,希望相關政策對企業的支持作用能盡早顯現出來,比如招標采購、定價等方面,這些都是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山東:2020年實現增加值突破3500億元
山東省四個城市在最近兩個月內召開了三場大型生物醫藥論壇,這種密集度恐怕在全國也不多見。
6月8日,由致公黨中央委員會主辦,致公黨山東省委員會、濰坊市政府承辦的“中國發展·濰坊2010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論壇”在濰坊召開,濰坊市作為國家創新藥物孵化基地的建設單位之一,目前產業園區發展初見成效;以“創新生物經濟環境,培育戰略新興產業”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于6月18日在山東省濟南市、德州市舉行,會議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等17家國家級學會、協會聯合山東省政府共同主辦;8月6日上午,“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奠基儀式暨科研院所入園協議簽字儀式在煙臺市舉行,同天還召開了由山東省政府主辦的“山東省生物醫藥科技創新與發展戰略研討會”。
山東大學副校長婁紅祥介紹,山東是我國頭號醫藥產業大省,全國5000多家規模以上制藥企業中,山東擁有540余家,占全國的1/10強,無論產值、利潤還是銷售收入均連續6年居全國第一。山東擁有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良好條件和基礎。據了解,2008年、2009年國家兩次對全國重點生物企業進行統計,山東納入統計的生物企業數量居各省市第一位,根據國家宏觀經濟研究院的初步預測,目前山東省生物產業總體規模居全國第一位。
據了解,山東發展生物產業主要有四大優勢:生物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產業發展已形成顯著優勢、涌現出一批知名品牌和骨干企業、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目前,山東省已將生物制藥、生物育種、海洋生物為重點的生物產業明確為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柱之一,并將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重點布局。
2009年12月,憑借已有的產業優勢,山東省與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管理辦公室正式簽訂任務合同書,“國家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大平臺”正式落戶山東。按照科技部和山東省政府的要求,該平臺建設將以創建世界一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為目標,通過整合利用全球資源,建設成為我國最大的生物醫藥研發和產業化基地。
今年初,山東省以“新藥大平臺”為基地,以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等科研單位為技術依托,吸收齊魯制藥等20家制藥企業參加,組建了山東省新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近日山東省科技廳又批準這些企業為“新藥大平臺”產業化示范企業,成為大平臺建設主體,并編制了聯盟技術合作路線圖,組織聯盟單位開展聯合科技攻關,促進提升平臺服務水平和平臺成果的轉化。
剛剛奠基的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是由山東省政府、煙臺市政府、煙臺市高新區和綠葉集團共同投建。據稱,這種由企業和政府合辦生物科技園的模式,這在國內尚屬首次。綠葉制藥集團董事長劉殿波介紹,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目標是打造一個俱樂部式的研發平臺,將潛心專注于生物醫藥、海洋生物和生物農業研發方向,力爭將生物科技園建成國內生物醫藥科技產業的孵化搖籃和創新產業基地。
目前,為了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山東省出臺了一系列的規劃、政策和措施,初步形成了促進全省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優惠政策體系,并綜合運用財政和信貸手段加大扶持力度,力促生物產業迅速崛起。到2020年,全省生物產業增加值將突破3500億元,成為本省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