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醫藥包裝行業協會成立大會側記
“促進浙江醫藥包裝企業轉型升級是協會未來工作的主題,大會安排的兩場專家演講都是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的,我們就是要告訴大家:‘唯有轉型升級才有希望’。”5月28日,在杭州舉行的浙江省醫藥包裝行業協會成立大會上,該協會會長李惠蘭面對115家會員企業代表多次強調醫藥包裝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意義。談創新,議轉型,謀發展,整個大會儼然成了推動行業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的動員會。
藥包材升級是制劑創新重要一環
近年來,我國醫藥包裝行業發展迅速,目前我國的醫藥包裝企業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和廣東一帶。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規模上說,這些地區的醫藥包裝企業都占主導地位。
在談到國內醫藥包裝行業的發展現狀和協會應該發揮的作用時,專程與會的中國醫藥包裝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蔡弘介紹說,近十年來,通過大規模引進原材料生產設備、印刷設備、復合設備等,國內特別是江浙一帶醫藥包裝生產企業無論是企業規模、生產技術、管理規模還是產品品種、質量都有顯著進步。新產品、新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落后的產品和技術正逐步被淘汰。但她同時指出,我國醫藥產品包裝行業一直呈現的是高速度、低效益、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整體上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包裝材料更新太慢。因此,促進醫藥包裝企業的轉型升級已成為當務之急。各級行業協會應該充分發揮作用,努力做好企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
“藥品包裝已經與新型制劑及新型制藥系統深深融合在一起,包裝的功能在發生巨大變化,沒有新型的包裝材料,整個藥品的研發和生產都會受到嚴重制約,發展新型包裝材料是推動行業進步的重中之重。”在題為“新制劑與包裝材料”的演講中,藥物制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食品藥品包裝材料科研檢測中心主任侯惠民院士指出,制劑的發展離不開包裝材料,傳統上包裝材料的功能主要有三個,即保護藥品、告訴情報、方便使用,可現在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舉例說,透皮給藥系統的研制除一般的藥物和輔料以外,還需要新材料的配合,比如國外研制的避孕貼劑,背襯層的選擇就特別講究,這種背襯層是一種聚乙烯材料,它既環保,穩定性好,還容易涂布藥物。目前方興未艾的微針給藥系統、組合給藥系統、離子導入技術等新劑型的研究,都需要新型包裝材料和產品的參與。
我國是藥品生產和消費大國,但創新制劑的研究水平總體落后。侯惠民表示,原料藥和制劑產品的銷售價值比為1∶13,也就是說,在藥物的生產過程中,原料藥一旦加工成制劑后,其經濟效益會成倍增加,即所謂附加值提高。藥物制劑生產是集藥物、輔料、包裝、工藝、設備、技術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工程中不能有短板。與層出不窮的新劑型相比,國內與之相匹配的藥品包裝材料跟進速度太慢,遠不能適應新藥發展的要求。包裝材料作為整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應該得到各方足夠的重視。目前,處于轉型期的藥品包裝材料行業蘊藏著誘人的巨大商機,同時也正是藥品包裝材料借勢發展的黃金階段,相關企業應及早應對,大力研究開發適應醫藥工業發展的包裝新技術、新材料,積極爭奪市場份額。
事實上,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已成為醫藥包裝企業的共識,也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然選擇。浙江醫藥包裝行業協會副會長、杭州塑料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葉根指出,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以每年8%~10%的速度在上漲,而且,“民工荒”問題也日益嚴重,在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尤為突出。隨著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融資成本等一系列成本的快速上升,如果企業創新不能及時跟上,競爭力就會隨之減弱。
循序漸進走好轉型之路
“科技創新在引領經濟發展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靠科技和創新來帶動醫藥包裝產業的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浙江工業大學經貿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程惠芳在題為“企業轉型升級階段分析與對策”的演講中強調,目前浙江省醫藥包裝企業在產品、市場結構方面各有不同的需求,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需要不同的轉型方式。但無論如何,企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都離不開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
“我們向社會公眾作出以下承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開發確保藥品安全的醫藥包裝材料和產品……”浙江醫藥包裝行業協會副會長、浙江金石包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孫國錦在代表所有與會企業宣讀 “浙江醫藥包裝行業自律承諾書”后指出,承諾書是與會企業代表在一起反復字斟句酌的結果。醫藥包裝行業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艱巨,今后要努力形成政府、協會、企業三位一體的良性互動局面。
藥品包裝新材料新產品的研發周期長、風險大,同時還需要研究視野開闊的復合型人才,中小企業發展基礎薄弱,它們的創新之路該如何走?侯惠民院士認為,中小企業首先要重視產品質量,要致力于產品質量的提高,規范經營行為,確保用藥安全便利。在這個前提下,應做好已有產品的延伸開發,即延伸產品線,從附加值低的環節向附加值高的環節延伸,循序漸進,走好轉型升級之路。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