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溶解調查小龍蝦“定罪”
據新京報訊 “龍蝦門”事件終于有了結果。但是這一結果并未解決所有的疑惑。昨日,中疾控專家在南京表示,南京小龍蝦橫紋肌溶解綜合征患者,所患為哈夫病,與食用小龍蝦有關。
哈夫病未知病因
7月份以來,南京等地陸續出現多名食用小龍蝦導致“橫紋肌溶解綜合征”患者。被媒體報道后引發社會關注,但發病原因一直不明。
“依據初步的流行病學調查,臨床和實驗室檢測結果以及臨床會診意見,與會專家認為,本次事件與國際上時有報道的哈夫病基本一致。”昨日下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吳永寧在發布會上說,具體致病因素,還需進一步的研究、探索。
昨晚,吳永寧在電話中向本報解釋說,哈夫病多為食用水產品在24小時之內出現不明原因的橫紋肌溶解綜合征,哈夫病要滿足三個要素,一是食用水產品,二是在24小時內發病,三是不明原因。
他說,南京地區發現的與食用小龍蝦相關的橫紋肌溶解綜合征患者,均符合以上要素,比如病前4到13小時內均有食用較多小龍蝦,并且查不出原因。
排查900種毒素未果
哈夫病在波羅的海地區、地中海地區、美國、巴西、中國北京均有過報道,多有食用水牛魚、銀鯧魚或小龍蝦等水產品史,懷疑含有某種生物毒素。
資料顯示,北京2000年曾發現的6例哈夫病也是因食用小龍蝦引起的。
此次調查,對來自南京市場的小龍蝦及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樣品,進行了900多種有關化學物質的篩查,做了6種聚醚類抗生素、10種大環內脂抗生素、23種β-受體激動劑、15種鎮靜劑、2種重金屬等多項檢測。
對于有人關心橫紋肌溶解是否與農藥殘留有關,吳永寧說,有機磷殘留可能會導致橫紋肌溶解,癥狀應該是渾身出汗,瞳孔散開,毛孔增大,但在排查過程中發現沒有這樣的情況。
吳永寧說,均未發現市場采集的小龍蝦中,存在已知可致橫紋肌溶解綜合征的化學物質。“如果有的話,應該是這個小龍蝦本身帶來的。”
將開展哈夫病主動檢測
截至昨日中午,南京市共收治與食用小龍蝦相關的橫紋肌溶解綜合征病例23人。經治療,已有22人治愈出院,還有1人仍然住院治療,目前情況穩定。
吳永寧說,哈夫病臨床表現為肌肉酸痛,部分患者出現醬油尿,大部分治愈后良好,個別嚴重者會出現急性衰竭。
不過,目前南京患者中,并未出現重癥病例。
另據吳永寧透露,初步提議的病例監測方案建議,經衛生部批準后,將在食用小龍蝦地區開展主動檢測,進一步探索確切病因。吳永寧對本報說,在食用小龍蝦比較多或者生產地區,將建立病例追蹤制度,如果發現了患者,要及時進行報告。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