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醫藥商業并購大潮洶涌澎湃
今年以來,國內醫藥流通領域風云再起,兼并重組高潮迭起,特別是在新醫改穩步推進、醫藥流通“十二五”規劃即將出臺的大背景下,國藥集團、華潤醫藥、上海醫藥、九州通等商業龍頭紛紛施展絕技,搶占醫藥商業領域的“有利地形”,一場“貼身肉搏”已經開始。
國藥集團
搶占制高點
目前,國藥集團是國內醫藥行業名副其實的龍頭霸主,也是國內最大的以醫藥科研、生產和服務貿易為主業的醫藥企業集團,其下屬的國藥控股擁有龐大的銷售網絡,不但可以覆蓋超過7800家醫院和3000多家分銷商,還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沈陽建有五大物流中心,強大的藥品分銷實力可以為藥品的配送提供生態鏈全程服務。
2009年9月,國藥集團與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國內最大的疫苗和血制品生產供應商中生集團聯合重組。中生集團主要從事疫苗、血液制品、診斷試劑三類生物制劑的制造和銷售,我國90%的計劃免疫疫苗都出自該企業。
今年4月12日,國資委發布消息,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整體并入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上海醫工院是央企中惟一的醫藥科研院所,其主業是創新藥物的研發、藥品生產和銷售,其研發力量在全國首屈一指。
此后,國藥集團的并購步伐明顯加快。
10月12日,國藥集團與湖北省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國藥集團將在湖北投資50多億元,打造醫藥研發與設計、藥品與醫療器械制造、醫藥流通和綜合服務等平臺,以提升湖北省醫藥產業的研發實力、自主創新水平、科研轉化能力和產業聚集度,助推光谷生物城實現“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目標。
10月18日,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整體并入國藥集團,成為其全資子公司。中出服主要定位為綜合性國際經貿業務,向出國人員提供免稅外匯商品及向駐外機構提供生活物資,包括進出口貿易及代理、中國政府援外一般物資項目、對外勞務合作、國際倉儲運輸、實業投資等都在其經營范圍內。
拿下中出服后,雖然國藥集團的兼并重組依然在大步邁進,但與華潤、上藥更看重重組的醫藥資產是否優質不同,國藥似乎更注重點上的鋪開。
今年11月,國藥集團旗下的國藥控股與南京國盛藥業有限公司達成了投資整合協議:國藥控股出資2800萬元收購國盛藥業的全部股份,以1200萬元收購國盛藥業在南京國盛連鎖投資的60%股權。
11月27日,國藥控股正式進駐黑龍江,成立了國藥控股黑龍江有限公司。新公司是通過重組當地民營企業黑龍江龍衛同新醫藥有限公司而組建的第51個控股子公司。與此同時,國藥控股決定2011年將在黑龍江省13個地市完成網點布局,將其商業網絡觸角延伸至省內各縣及鄉鎮。
12月9日,國藥集團西北醫藥有限公司與陜西省榆林市政府簽署協議。根據協議,國藥集團將重組榆林市藥材醫藥公司,共同合作組建新的國藥控股榆林有限公司,以充分利用榆林在中藥材方面的優勢,有效發揮國藥集團在醫藥產品和器械研制、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做大做強榆林的醫藥產業。
點評: 以前的國藥集團,80%以上的收入來自醫藥流通領域,這是其最強的板塊,但是血液和生物制品的生產卻一直是其短板。重組中生集團后,不僅工業上的短板得以彌補,而且生物制品業務也成為國藥集團繼中藥、醫療器械、醫藥進出口等七大業務板塊之后的第八個業務板塊。中生集團在科研和生物制品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行業優勢,這種優勢正好彌補了國藥集團打造科、工、貿一體化方面存在的諸多缺失。此次重組使國藥集團醫藥全產業鏈的夢想初具雛形。
但是在研發方面,國藥集團似乎仍有欠缺,于是,央企中惟一的醫藥科研院所上海醫工院又被國藥集團納于麾下。這是國藥集團打造央企醫藥平臺的重要一步,也意味著,醫藥央企“5變3”終成現實。國藥集團重組中出服,旨在利用中出服的國際資源提升自己在國際化經營中的核心競爭力。至此,在國藥集團現有的版圖中,已經擁有國藥控股的商業網絡、中生集團的生物資源優勢、上海醫工院的科研資源、中出服的國際平臺,可以說,現在的國藥集團,已經在各個醫藥產業鏈上占有了制高點。
但是自重組中出服后,國藥的并購重點似乎放在了基層醫藥資源上,因此被業內認為是只注重面上的覆蓋,而不重視兼并重組的資產是否優質。但是這樣的戰略舉措,國藥可能有自己的考慮。先進行面上的覆蓋,之后再統一進行升級改造,這樣的操作方法對于國藥這樣的醫藥巨無霸來說也不失為一種策略。
華潤醫藥
華潤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是華潤(集團)有限公司根據國務院國資委“打造央企醫藥平臺”的要求,在重組央企華源集團、三九集團醫藥資源的基礎上成立的大型藥品制造和分銷企業,為華潤集團整合發展國內醫藥產業的全資企業。
今年4月2日,華潤集團與北京市政府正式簽署了《關于共同發展醫藥產業和微電子產業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的主要內容在于聯手展開醫藥資源重組整合。7月30日,北京市國資委與華潤集團就生物醫藥產業板塊的合作,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行了簽約儀式,華潤醫藥將100%持有北京醫藥集團(下稱北藥)的股份。至此,北京醫藥被劃入華潤醫藥旗下。
11月16日,山東北藥中信醫藥有限公司在濟南槐蔭工業園區揭牌,同時,山東省內最大的現代醫藥物流中心也奠基開建。新公司由華潤醫藥旗下的北京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與濟南中信醫藥有限公司共同組建,其中北醫股份控股95%以上,總投資達5億元。
兩天后即11月18日,華潤醫藥在蘇州宣布,與當地醫藥商業龍頭企業蘇州禮安醫藥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由旗下的北醫股份注資10億元,從而控股蘇州禮安65%股權。華潤北藥方面表示,將在3年內使江蘇禮安達到20%的年均遞增,在蘇南地區實現100億元的商業規模。
12月3日,河南省第二大醫藥商業企業愛生醫藥物流有限公司正式加盟華潤集團,成為北醫股份的控股子公司。拿下愛生醫藥后,華潤未來還將繼續兼并河南當地的其他醫藥企業,目前華潤已與多家河南醫藥商業企業簽訂了重組協議。華潤的目標是,“十二五”末在河南省實現醫藥商業年銷售額80億~100億元。
點評:華潤醫藥真正的發展要從正式拿下北京醫藥說起。在目前國內醫藥流通版圖內,只有國藥集團和九州通擁有全國網絡布局,國藥集團已經實現了除西藏和青海之外國內所有省市的覆蓋,而九州通也覆蓋了全國70%縣級以上的行政區域。但是對于華潤來說,其擁有的醫藥資產僅僅只有中西部的安徽華源以及南部的華潤三九。
華潤打造“醫藥央企平臺”的決心異常堅決,但是在占有全國最大份額的北京藥品市場以及更為廣闊的東北市場卻無法突破。而與此同時,國藥兼并中生集團、“新上藥”也浮出水面,在這一系列“內憂外患”的背景下,華潤醫藥開始跟北京醫藥頻繁接觸。
華潤為了得到北京醫藥,將旗下醫藥集團以及微電子業務管理兩大主要業務的總部都落戶在了北京,才終于如愿以償。
華潤重組北藥后,華潤控制的醫藥資產包括北藥、華潤三九、東阿阿膠,涵蓋中藥、保健品、醫藥流通與醫療器械領域。不僅可以使華潤以北藥集團為基礎打造一個全新的華潤醫藥集團平臺,還可以形成“上有北藥、下有三九”的醫藥格局,整體規模也超越“新上藥”而位居國內第二位。至此,華潤構建央企醫藥航母只剩一步之遙。
華潤將北藥收入囊中后,便以北藥為基點開始向周邊省份快速拓展。其中,華潤以10億元的資金收購蘇州禮安,更被看作是首次跨過長江以南,正面和“新上藥”進行“貼身肉搏”的開端。
上海醫藥(“新上藥”)
向全國擴張
2008年7月1日,通過國有股權無償劃轉,上實集團旗下的上海上實獲得了上海醫藥(集團)60%的股份。上海醫藥成為上實集團整體上市的平臺。2009年6月18日,上海醫藥、上實醫藥和中西藥業公告稱將實施重大資產重組,并停牌5個工作日。2009年10月15日,上實集團和上藥集團醫藥業務重大資產重組方案正式對外公布:以上海醫藥為平臺,整合吸收合并上實醫藥、中西藥業兩家上市公司,以及上藥集團大部分醫藥資產和上實控股所有醫藥資產——“新上藥”成為上海國資旗下醫藥產業的唯一上市平臺。今年3月9日,上海醫藥復牌交易,其規模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國藥集團。
3月25日,上海醫藥與福建省華僑實業集團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根據該框架協議,雙方將共同建立藥品研發平臺以及共同推進海峽西岸醫藥物流項目建設等。此舉標志著上海醫藥完成了華東六省一市范圍分銷網絡的全面布局,奠定了其在華東地區不可動搖的龍頭地位。
4月5日,上海醫藥發布公告,將出資1.4億元以收購股權并增資的方式控股廣州中山醫醫藥有限公司51%股權。中山醫是廣州第三大分銷商。這是上海醫藥邁出重組后全國擴張的第一步。
4月28日,上海醫藥再發公告,將以1.5億元收購青島國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法人所持有的26.39%股份(合計2454.72萬股)。早在2004年,上海醫藥以3.2億元增資擴股青島國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的青島國風,擁有其51%的股權。而青島國風在國風集團旗下的諸多企業中盈利能力最強,年利潤達7500萬元以上,占國風集團利潤總額的70%。
5月19日,由上海醫藥集團下屬的上海市醫藥分銷控股有限公司與山東商聯生化藥業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的山東上藥商聯藥業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新公司的目標是,形成以濟南為中心、輻射全省的物流配送中心和銷售中心,進入山東醫藥分銷市場前列,打造成為現代化醫藥物流企業。
11月3日,上海醫藥發布公告,旗下上海醫藥分銷控股有限公司(上藥銷售)與國內從事生物診斷試劑產業的銘源醫療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上藥銷售與銘源醫療此次戰略合作是基于雙方的生物醫藥業務及產品具有充分的互補性,合作有助于上藥銷售補充、豐富其生物診斷試劑產品的經營。
12月14日,上海醫藥宣布將出資14.87億元,收購以新亞藥業為核心的上藥集團抗生素業務和資產;同時,該公司出資23.28億元收購China Health System Ltd.(簡稱CHS)65.24%控制性股權取得突破性進展,并簽署正式股份購買協議。CHS公司實質性資產為北京第三大醫藥商業企業中信醫藥。此兩項并購交易的完成,標志著上海醫藥向大型綜合性醫藥產業集團的發展目標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點評:實際上,自從2009年10月上藥集團旗下上海醫藥對上實集團和上藥集團的醫藥資產進行整合之后,上海醫藥一直比較沉靜。直到上個月底,上海醫藥忽然大手筆以23.28億的價格收購了北京第三大醫藥分銷商中信醫藥,才讓沉寂良久的上海醫藥開始進入這場整合大戰中。
上海醫藥之所以要花大價錢收購中信醫藥,其主要原因是對華潤的還擊。因為華潤北藥收購了蘇州禮安,這被業內認為是華潤的棋子下到了上藥的家門口。而此次上藥也使用相同的戰術直接拿下了在北京排名第三的中信醫藥。至此,華潤和上藥之間的競爭真正進入到白熱化階段。上海醫藥拿下中信醫藥后,其業務也將沖出華東,開始向華北擴張,這也將為以后和國藥、華潤、九州通等醫藥商業巨頭的競爭增加實力。
九州通
上市終成現實
九州通是一家以藥品、醫療器械批發、零售連鎖以及藥品生產與研發為核心業務的股份制民營企業。2009年,九州通實現銷售收入189億元,在全國醫藥商業企業中位列第三名,其醫藥分銷網絡覆蓋了全國70%縣級以上的行政區域。
從2008年1月開始,九州通集團開始謀求上市之路。今年8月18日,發審委召開工作會議審核九州通首發申請,這成為2004年以來湖北省第一家主板IPO項目。11月2日,九州通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上交所掛牌上市,證券簡稱為“九州通”。
點評:與華潤、上藥不同的是,九州通擁有和國藥集團一樣的在全國范圍內布局最廣泛醫藥分銷網絡,這也是其最大的優勢。目前,九州通在華南、華北等地成立了多家醫藥經營公司,擁有14家省級大型醫藥物流中心以及206個業務辦事處,覆蓋了國內70%以上的行政區域。
雖然近年來我國醫藥流通企業前三甲名次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但是隨著華潤成功拿下北藥、上藥花巨資拿下中信醫藥后,華潤和上藥將成為九州通的強勁對手。九州通上市以后,不但可以更快得到資金,從而增強其融資能力,也可以促其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擴張能力。而對整個行業來說,九州通上市后將推動醫藥物流行業新一輪洗牌。
除了國藥、華潤、上藥、九州通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進入醫藥流通百強榜的其他企業也展開了一系列競爭:如華南地區醫藥龍頭企業廣藥集團,在“首屆大南藥發展戰略高峰論壇上”打出了“振興大南藥”的戰略牌;南京醫藥近日也陷入被國藥、華潤、上藥的重組傳言之中……而這一系列的兼并重組動作將改寫我國醫藥流通行業的格局。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