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蓄勢待發
1月23日,雙鶴藥業副總裁張宇和多家有良好市場表現的北京生物醫藥企業,在同行的掌聲和注目下愉快地走上“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G20工程)2010年度總結會”的領獎臺,從北京市政府官員手中,捧走了“2010年度最具貢獻度大品種”、“最具貢獻高成長企業”、“最具市場潛力創新品種”等獎項。
張宇代表雙鶴藥業摘取的“2010年度最具貢獻度大品種”獎項,獲獎的功臣是其主打產品治高血壓藥“降壓0號”。該產品因去年單品種銷售超過5億元,穩居“大品種”獎項第一把交椅。
自G20工程啟動以來,北京生物醫藥企業的每一點成長進步,都推動著到2017年生物醫藥工業產值占北京GDP5%以上目標的實現,并向成為首都支柱產業的戰略目標邁進。
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中關村管委會、北京市投資促進局等大會主辦單位,不僅用榮譽激勵著北京生物醫藥企業快馬加鞭,更從支持創新、企業融資、產業集群建設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措施,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推動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金融激勵使G20企業“不差錢”
信用擔保破解生物藥企融資難
1月28日,一場“北京銀行與G20企業主動授信簽約儀式暨科技金融對接會”在京舉行。會上,北京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促進中心與北京銀行中關村分行簽署了“深入推進北京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合作協議”,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北京北陸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生物醫藥骨干企業與北京銀行中關村分行簽訂了授信規模為12億元的主動授信協議。
生物醫藥產業由于具有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高回報的特點,企業價值集中在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方面,因而企業注冊資本規模和抵押條件很難達到銀行要求,企業也難以提供反擔保。此外,銀行現有信貸產品是在過去幾十年傳統制造業的發展中逐步建立起來的,缺乏適用于生物醫藥企業的信貸產品。融資難成為制約生物醫藥企業快速發展的瓶頸。
據北京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促進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澤工介紹,2009年北京市醫藥企業貸款總額不足10億元,不到全市總貸款額的二千分之一。為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北京生物醫藥產業的支持力度,2010年4月,在G20工程啟動會上,北京市科委與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北京監管局等金融監管部門簽署了《推動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的金融激勵試點方案》,按照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行先試”的原則,設立科技專項資金,引導商業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為北京生物醫藥企業增加貸款。
試點工作以企業信用為基礎,以財政扶持為引導,通過市場化的信用約束與激勵機制,促進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中介機構為北京生物醫藥企業提供快捷、優質的金融服務。
張澤工介紹,“金融激勵試點方案”發布后,得到了金融監管機構的高度重視。中國人民銀行明確2010年為“中小企業年”,并將醫藥行業作為征信管理工作的行業試點。北京銀行、工商銀行、浦發銀行等試點金融機構反響強烈,紛紛針對生物醫藥企業設計金融服務產品。
據北京銀行中關村分行中小企業部負責人蘇旭表示,此次北京銀行攜手G20企業,針對生物醫藥企業特點和融資需求,推出“北京生物技術和新醫藥企業金融服務定制方案”,集合中小企業信貸產品,向G20企業為主的骨干企業推出主動授信、“信貸工廠”等系列專項金融服務。
2010年,11家參加試點的商業銀行累計向94家北京生物醫藥企業發放貸款26.9億元,其中同仁堂集團、天壇生物等21家G20企業獲得貸款共計17.5億元。通過貸款的資金支持,“雙鶴(北京)工業園新固體制劑車間”項目、天壇疫苗產業化基地建設、賽科CRMO平臺建設等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
據了解,在金融激勵試點中,中小企業獲益頗多。誼安醫療、北衛藥業、科美東雅生物等58家中小企業獲得貸款6.1億元。通過貸款資金支持,伏格列波糖咀嚼片的工藝開發、Shangrila530電動呼吸機研發、高靈敏快速艾滋病診斷試劑及配套儀器研制等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
“在解決融資難問題上,金融機構要關注和理解生物醫藥產業,探索金融支撐科技發展、支撐北京發展的新路徑,讓金融真正成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撐。”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楊偉光表示,“生物醫藥企業要重視信用能力的積累與提升,深入了解信貸服務產品與流程,企業借助銀行支持快速成長。”
張澤工表示,下一步,北京生物中心將加強精細化管理,整理出生物醫藥企業目錄向金融機構發布,與金融機構共同設計針對生物醫藥行業特點的金融服務產品,為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
研發服務鋪就產業發展高速路
ABO協同創新彰顯“北京機制”
以CRO(新藥研發外包)企業為主的研發服務是北京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組成,研發服務以提升創新效率為目標,支撐G20工程跨越發展。
2010年北京醫藥研發服務業收入76億元,占北京整個生物醫藥產業的13.5%。中國生物技術創新服務聯盟(ABO)作為研發服務業的重要代表,2010年服務收入突破10億元,其中國際訂單就超過了半數,帶動著北京生物醫藥研發國際化發展。
隨著全球新藥研發成本的增加,跨國藥企都在尋找適合的研發服務(CRO)公司,希望借助CRO公司減少新藥研發成本。北京有著高端的醫藥生物領域人才,豐富的樣本資源,這些優勢吸引著跨國藥企與北京CRO公司開展合作。
據ABO執委會主席、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長沈心亮介紹,為了提升北京CRO企業在全國乃至世界制藥業的地位,自2005年,ABO應運而生,這使得北京CRO企業從過去的單打獨斗、散兵游勇開始走向分工合作、協同作戰的模式。ABO采取集體承擔課題的模式,為200多個國內外創新藥物研發提供服務,其中有70多個項目已經進入臨床階段。
對于CRO企業只是接訂單做服務,本身沒有自主創新的觀點,張澤工并不認同。他表示,跨國企業把業務外包給ABO,就說明ABO企業在某些項目上有成熟特色的技術,研發服務實際上是一種“協同創新”的模式。
“CRO是一個新興的業態,不是附庸品,CRO的生存狀態是調整產業結構的探索和實踐。”張澤工說,“中國藥企在生產加工和研發服務領域都參與過國際分工,企業在獲得生存機會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水平。比如,ABO參照國際市場的標準和要求,制定ABO各技術環節的服務標準和規范,具備了
這樣的技術服務能力也能夠推動國內研發水平提升到國際標準。”
“CRO就好像是一條高速公路,路修好了,創新成果就如同一輛輛汽車,在高速路上暢通行駛。”對于這樣的比喻,ABO成員單位北京金豪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深有體會。2009年5月,北京金豪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研究所簽署了“甲流病毒檢測試劑盒合作開發協議”。僅隔一個月時間,就成功研制出熒光PCR核酸檢測試劑盒并通過驗收;同年9月,開發出的甲流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又正式獲得國家批準文號,成為我國首批獲準的甲流診斷試劑盒。“ABO的突發傳染病快速應急反應體系顯示出資源共享、風險共擔、無縫銜接、快速響應的‘北京機制’。”張■說,“試劑盒的開發成功推動我國對甲流的監測水平和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如今,在“北京機制”推動下,ABO已經成為國際CRO市場的一張名片。2010年,ABO已完成了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商標注冊,成為全球性服務商標。圍繞實驗室認證、實驗動物管理、藥物安全性評價、第三方醫學檢測中心、藥物中試生產等環節,ABO企業通過了一系列國際權威認證,成為北京匯聚資源、集成技術、支撐全球創新的重要載體。
依托“北京機制”的優勢,ABO除了在國內率先研發出甲流診斷試劑之外,還推動了EV71抗體診斷試劑、戊肝PCR診斷試劑等一批產品的研發。截至2010年底,39家ABO成員涉及基因組、抗體及蛋白制備技術、藥物安全性評價等專業化服務。義翹神州、康龍化成等5家ABO成員也入選G20企業。
為了推動G20工程的實施,ABO整合京區資源,自身形成專利348項,申請專利53項,承擔“重大新藥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等國家重大專項課題36項,共計金額1.3億元,并為企業新藥創制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創新品種達到271項。研發服務帶動產業創新已經成為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的重要手段。
產業集群建設謀劃中國藥谷
推動成果落地提升產業增量
近日,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該綱要提出,到2020年,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總收入要達到10萬億元,并在生物醫藥等領域形成2~3個擁有技術主導權的產業集群。
據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閆傲霜介紹,圍繞產業集群建設,北京將在南部產業帶謀劃建設“中國藥谷”,推動包括國際醫藥創新園、國際企業花園和G20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在內的一批產業項目,吸引優秀企業來京發展,努力把“中國藥谷”打造成為“北京世界城市建設新地標,國家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主陣地”。
大基康明同比增長325.5%、義翹神州同比增長達76.4%……2010年1至10月份,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興生物醫藥基地雙引擎的帶動下,北京亦莊生物醫藥產業保持了快速發展勢頭,成為北京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
統計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工程和醫藥制造業利潤增長5倍,產值增速為39.1%,比全市平均增速高24.3個百分點。其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2010年利潤總額為2005年的5倍,平均增速達42.9%,有14家G20企業。開發區藥品生產企業銷售收入約占全市制藥工業的30%,醫療器械生產企業銷售收入約占全市80%。大興生物醫藥基地投資總額超過120億元,70%以上為生物醫藥及相關高新技術企業。預計到2015年帶動產業投資360億元,實現產值600億至1000億元。基地將重點建設國際醫療器械產業園、國際保健產業園、仿制藥產業園、蛋白質創新產業園和生殖健康產業園5個園中園,進一步增強對高端醫藥產業的吸附力。
大興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區行政資源整合后,為了加速產業發展的步伐,統一以北京亦莊品牌招商,統一政策、統一服務、統一標準,優勢互補,以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推動成果落地,提升產業增量”是G20工程的重要內容。2010年,北京市科委“生物醫藥領域成果轉化與承接平臺”即“生物醫藥成果驛站”成立。該項目按照“以國際為主引項目、以我為主篩項目、以企業為主落項目”的原則,對外開展以技術轉移為手段,引進、轉化一批國際高水平項目,對內緊盯中央在京科研機構高產科學家的重大項目落地。“成果驛站”不斷拓展成果轉化渠道,目前已匯聚國內外有價值的成果1102項。
閆傲霜介紹,為了在技術、資金、空間、政策等方面為成果落地創造良好的承接條件,北京生物醫藥產業積極優化產業環境,建設一批高水平、國際化、有規模的“專業公共服務平臺”和“國際化代工線”成為G20工程的重要內容。
“國際化代工線”是指北京國際生物藥制造基地建設、面向歐美的固體制劑研發及產業化平臺、化學仿制藥研發生產平臺等5條“代工線”建設,預計到2015年實現60億元產值。目前,圍繞生物信息學、化學合成、藥效學、制劑技術、藥代評價、抗體制備等產業鏈關鍵技術環節已建設了10家專業性的公共服務平臺,并已全面開展工作,2010年已支撐創新品種130個,與全球20強制藥企業開展了研發合作。
北京生物醫藥產業正在多項產業政策的支撐下,良好的外部環境培育下,積蓄能量,蓄勢待發。
新聞鏈接
G20工程——產業發展新機遇
2010年4月23日,北京市政府啟動了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即“G20工程”。一期工程于2010~2012年實施,目標是到2012年,北京生物醫藥產業銷售收入(不含商業)突破1000億元。二期工程在此基礎上利用5年時間,將生物醫藥產業對北京GDP的貢獻度提高至5%以上,推動生物醫藥產業成為支撐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目前已有39家生物醫藥產業入選G20工程。
目前,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并積蓄了強勁的發展勢能,但離具有戰略意義的支柱產業尚存在較大差距。北京生物醫藥企業主要存在規模偏小、企業應用型研究不足,科研成果轉化難、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等瓶頸。
“G20工程”目標是通過鼓勵一批規模企業做大做強,支持一批潛力品種研發和產業化,吸引一批優秀項目和公司在京落地等方式,從研發、臨床、產業化以及市場流通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入手,分階段、分層次培育和發展一批有影響力的名牌企業和產品。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