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醫藥發展論壇召開,專家勾畫—— “十二五”中醫藥發展藍圖
編者按:
“十一五”期間,我國的中醫藥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但同時也面臨一些新的挑戰。目前,“十二五”規劃正在制定中。展望“十二五”,中醫藥事業怎樣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地發展?怎樣才能取得突破?對于這些問題,在日前召開的第六屆中醫藥發展論壇上,有關領導、專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本版特別編發相關報道,希望能對政策的制定有所啟迪。
中醫藥發展面臨特色優勢逐漸淡化、一些特色診療技術瀕臨失傳、中醫中藥發展不協調等諸多問題。“十二五”期間,應在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基礎上,提高對中醫藥的思想認識,轉變中醫藥的發展機制。在日前由中華國際醫學交流基金會、中國民族衛生協會在北京主辦的第六屆中醫藥發展論壇上,有關專家的演講贏得了陣陣掌聲。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魯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馬建中等出席了論壇。
洪虎:機制和體制改革是關鍵
當前,中醫藥發展形勢良好,但仍然面臨一些障礙。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洪虎指出,目前的中醫藥發展機制不符合自身特點。比如,有些地方用管理西醫的辦法管理中醫,讓一些不信任中醫藥、不按中醫藥發展規律辦事、不懂得中醫藥的人決定中醫藥發展的事情;中醫師的收入與醫院的經營收入掛鉤,由于中醫具有簡便、價廉的特點,與醫院經營掛鉤挫傷了中醫師從事中醫藥服務的積極性;比照西醫醫院辦中醫院,中醫院越辦越大、越辦越洋,無形中加大了醫療成本,限制了中醫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的優勢;中醫院校的課程設置、教材選用和教學方法,沒有突出中醫自身的規律和教育特點,造成畢業生從業后發揮不出中醫的優勢;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衛生機構的中醫得不到足夠重視,收入水平較低,難以安心從事中醫醫療工作;另外,有些療效確切的中醫藥品種(含民族醫藥品種)尚未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的范圍,限制了中醫藥作用的發揮。
展望“十二五”,洪虎指出,要實現中醫藥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既要靠政策扶持和社會促進,更要靠機制的轉變和體制的改革。第一,要把發展中醫藥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提高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戰略地位,加大對中醫
藥知識的宣傳力度。第二,要完善配套措施,推動中醫進農村、進社區和進家庭。第三,要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統籌協調,實現中醫藥事業的統一管理。特別是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工作部際協調機制作用,組織編制好“十二五”國家中醫藥發展專項規劃;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和地方政府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研究制訂有利于公立中醫院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具體補助辦法;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支持中醫藥事業;加強中醫藥行業的統一管理,按照中醫藥自身特點和規律管理中醫藥,改革中醫藥的管理體制,以消除管理體制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障礙。
李連達:把握科研方向很重要
“九五”期間,我國中醫藥科研經費為1.3億元,“十五”期間為6.45億元,“十一五”期間達到60億元。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指出,近年來,我國對中醫藥科研的投入大幅增加,但相對來說,中醫藥的學術水平、發展創新卻較為落后。
他認為,當前中醫藥科研存在“三多一少”現象,即科研經費多、論文多、成果多;解決問題少,科研成果轉化率不足5%。在中醫理論研究方面沒有重大發展和創新,對重大疾病的治療水平與療效還停留在20年前水平,沒有重大突破。
“提高療效、提高治病救人的能力,是中醫藥研究的首要和永恒的目標。中醫理論研究、基礎研究、方法學研究、平臺建設等都應服從并服務于首要目標。”李連達認為,中醫藥科研應掌握好大方向,完善科技管理體制與機制,團結中西醫藥各方面力量,創新發展,從而推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與學術水平的提高。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正確的方向?李連達建議:中醫理論含有豐富的哲學、人文科學、儒家、佛學、道學等思想,但其核心是醫學,不應本末倒置;重視中醫理論研究,但不應脫離實際、脫離臨床;應重視應用性研究,加強提高中醫藥療效與安全性的研究;充分運用現代科學理論、方法、手段研究中醫藥,但不應喧賓奪主、本末倒置;重視中醫藥的優勢與特點,但不能固步自封,排斥發展創新;中西醫結合是我國醫學發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但不是惟一的模式,中醫、西醫及中西醫結合應該長期共存、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強調前沿領域新理論、新方法,但不能盲目追求“高、精、尖”;發展創新是在解決問題基礎上質的飛躍,不是盲目地標新立異;科研方法、指標,不是越多越先進越好,科學、準確、針對性強、實用性強,才是最好的。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