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業界會診醫藥科技成果轉化難 鼓勵藥企投入新藥創制
“新藥研制投資和耗時巨大,藥企對于新藥研制態度比較保守。”近日,在成都參加“四川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座談會”的四川美大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祝君表示,醫學基礎研究應用到臨床一直是個難點,高校、醫院、企業之間界限分明,導致科研成果轉化率低、時間長。
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取得約3萬項重大科技成果,平均轉化率僅為20%,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10%,而醫藥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更是不足8%。2001~2009年,四川省簽訂技術交易合同約4萬項,但是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率約為11%,真正產業化的不足5%。
新藥開發受政策影響大
“現在,四川省的醫藥科研選題偏重于技術導向,忽視市場需求,立項的市場導向性不強。”國嘉制藥副總經理李敏說。
四川的醫藥科技成果還面臨著成熟度不夠、缺乏原創性等問題,“四川醫藥科技成果獲獎項目主要集中在仿制、劑型改革、專利過期藥等的研究,真正原始創新的成果少之又少。”四川省醫藥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說。
四川天府醫藥企業競爭力促進中心主任許雷表示,政策制約創新藥物研發。“現行的藥品定價機制是以生產成本核算而非研發成本定價,使得企業沒有合理的利益驅動。”
“開發一個新藥需要10~20年的時間,研發出來的新藥即便規模化生產了,但如果沒有進入醫保基本目錄,就很難打開市場。”張祝君也表示,新藥開發受政策影響較大。
業內人士同時表示,醫藥科技成果轉化面臨著投資、耗時和風險巨大等問題,現行法規對藥品委托加工有諸多限制,同質化的企業和重復建設,影響產業鏈發展。雖然有的藥企并“不差錢”,但是對于投入和產出的憂慮使得整個醫藥科研出現了政府專項轉化資金少、企業不敢投入、金融不愿投入、科研院所和高校無錢投入的現狀。
“現在四川還是缺乏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企業對科技成果的需求信息、政策信息、人才信息、相關的技術條件支持信息、中介服務信息等均有待開發和有效整合。”成都康弘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董慶說。
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扶持
“建立每年不少于5000萬元的省政府醫藥科技成果專項資金、實行稅收優惠、采用稅基式優惠為主的優惠政策,側重于稅前優惠,并將稅收優惠的重點放在醫藥科技成果轉化階段。”這是四川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戰略研究課題組提出的幾條具體性的建議。
董慶認為,四川醫藥科技成果轉化也可以學習外省市的先進經驗,“整合資源,將某區域作為試驗田,像上海浦東新區一樣,引進一家國企,一家民企,一家外企,看各類藥企在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想辦法去解決。”
“現在很多藥企專注于擴大產能,受各種因素制約,真正去開發新藥的很少,要注意保護企業積極性,政府應該在新藥審批、企業環境等各個環節加強對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管局一位官員說。
(責任編輯:)
右鍵點擊另存二維碼!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33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京)字082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3089號 京ICP備17013160號-1
《中國醫藥報》社有限公司 中國食品藥品網版權所有